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区别
1.试述能力与知识 技能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骑马的知识、开车的知识、计算机数据输入的知识等。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按活动方式的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操作技能(如掷铅球)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呈现的,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心智技能(如数学运算)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机体运动的反馈信息;而心智技能则是通过操作活动模式的内化才形成的。
能力则是学习者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内化的产物,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知识是技能和能力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又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冯忠良,1992)。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例如一个读书很多的人、可能有较丰富的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能力低下,说明他的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既不能广泛迁移,也不能用来解决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骑马的知识、开车的知识、计算机数据输入的知识等。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按活动方式的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操作技能(如掷铅球)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呈现的,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心智技能(如数学运算)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机体运动的反馈信息;而心智技能则是通过操作活动模式的内化才形成的。
能力则是学习者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内化的产物,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知识是技能和能力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又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冯忠良,1992)。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例如一个读书很多的人、可能有较丰富的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能力低下,说明他的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既不能广泛迁移,也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技能与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高低。
综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因为能力是学习者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内化的产物,所以教师只能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而不能传授能力;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能力。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1)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
(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1)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
(2)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
(3)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史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不一定就高。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3.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与联系
能力,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
1、区别: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中对相应经验的概括化结果;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联系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而能力则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而且,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史不同步的。较之能力的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快一些,而且能力也不是永远随知识、技能的增加而成正比发展的。
2、联系:
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技能的形成,而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又会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相反,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会造成对能力发展的巨大障碍。并且,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又是以一定能力为前提的,能力也往往会影响知识及形成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4.论述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教育界长期争论的问题。
在争论中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见解,其中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掌握了知识,自然就会有能力,因此,传授知识比培养能力更重要;另一种意见认为,在当今科技革命,“知识爆炸的年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持这两种意见的人,虽然能用不少理由来正面论证自己的观点,但又很难有力地否定对方的观点。
怎样认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一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取得共识:(1)掌握知识(含技能)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相应的技能越熟练,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如果离开掌握知识的活动去谈发展能力,则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就是说,有了较丰富的知识,才可能有较强的能力,不能离开传授知识来培养能力。同时,能力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
掌握知识快慢、难易、巩固的程度又依赖于一定的能力,没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如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就不能掌握知识,知识掌握受能力的制约。能力越发展,知识掌握得越好。
而且掌握知识的目的,也在于发展能力。因此,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两者都是教学的基本任务,都很重要,不应有轻重之分;两者应是同时进行的,不能有先后之分。
(2)知识与能力之间不仅有联系,而且有区别 所谓区别,是指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自有着不同的内容,彼此不能划等号。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认识所做的概括,是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是客观规律在头脑中的反映,知识有量的规定性;能力是心理过程的个别特点,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保证活动胜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的综合,是获取经验的心理发展水平。
实践证明,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不一定同步,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许多事实也说明,同样的考试分数在不同学生身上有着不同的含义。
有的学生分数高发展水平也高,表现出善于观察,反应敏锐,思维有条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分数高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理解能力差,思路狭窄,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所谓“高分低能现象”。(3)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知识的掌握是形成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
但是,学生能力的发展不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发地进行的。认为学习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发展了能力,或有了能力就自然掌握了知识的看法都不符合实际。
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化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并不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对能力发展的影响起促进作用,有的还对发展起阻碍乃至抑制作用。
因此,教师们在抓好“双基”教学的同时,要创造多种有效的条件和方式,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统一起来,使学生成为有知识和有智慧的一代新人。
5.知识和技能包括哪些方面
知识和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自我保护类知识技能:
1)关于法律方面的简单知识:
2)关于身体方面的简单知识:
2、帮助工作学习的知识技能:
1)信息化时代,电脑基础知识需具备
用好工具事半功倍,网页打不开了、开不了机、无法调用输入法、电脑木有声音等等问题,其实你都应该学会自己解决,包括路由器如何配置。
2)管理时间
很多学生常常在假期最后一天完成90%的作业,毕业后没有老师的追踪,自己也不设置时间截点,很多事一拖再拖不了了之。
3)关于汇报工作
4)关于写好邮件的方法
3、生活辅助类:看地图,随着手机功能的强大,许多app都成了救命胶囊。以前经常出差、旅游,可是长期把电话玩没电了。于是乎,学会了看地图,归纳旅行最佳路线。省时间,玩的也痛快。
推荐:百度地图、谷歌地图。
4、逻辑学属于有用技能,扩张了整个思维,能推论出有力的结论,使人思维更谨慎。
拓展资料
1.知识
关于知识的解释,不同的理论流派有不同的解释: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管表征,是人类经验、思想、智慧赖以存在形式;而建构主义则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知识的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两个理论流派对于知识的看法不相同,而我们在当代教学过程中比较认同认知心理学派的观点,即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认知经验的概括。
2.技能
技能是活动水平的概括,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包括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前者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比如写字、弹琴;后者是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比如写作、阅读。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 技能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