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小说适合入选中小学生教材吗?
、、今日头条讨论金庸小说是否该入选语文教材,我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金庸先生,10月30日向人间道别,无数人依依不舍。这其中有从事金庸作品研究的专家、学者,更有那热爱金庸作品的读者,每一个各自心中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金庸共创作武侠小说15部,其中以《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最为读者熟知,也多次被翻拍成电影。
金庸先生的作品社会影响巨大,甚至超过了很多文学大家。原因有二:一是侠义之心,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其核心价值观是侠义,一个人可以武功不高强,但都可以成为大侠,嫉恶如仇,扶危济困,正能量也;二是读书之举,读书本是读书人的事情,可金庸先生硬生生让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拿起了书,功德无量!
但就入选中小学教材一事,我觉得仍值得商榷。
第一,入选教材的文章应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形成应有积极的作用。金庸先生的小说体现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思想,这是必须肯定的,这也是金庸小说的灵魂,不亚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金庸小说的内容更多的事打打杀杀,江湖义气,其动辄拳脚相向的凶杀打斗,人物行为的暴戾乖张,以及帮派、宗族、江湖观念和历史虚无主义、流氓意识,所谓“侠义”、“武德”等陈腐的道德观念,无一不引导着青少年不良的审美趣味,与我们今天提倡的民主、法治精神,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现代意识背道而驰,很多人(特别是中学生)不能够将内容和主旨有机的结合,沉迷于江湖义气之小义上,而失去了国家之大义,香港的古惑仔系列不能不说受了金庸小说的影响。为什么多年前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读金庸小说?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尚不不健全,难以分辨大义小义,这也是不赞成金庸小说入选中小学教材的主要原因。
第二,入选教材的文章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凸显大语文观。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也要把生活的权利交给学生。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大多发生在北宋,元明清等年代,而且纷争不断、恩怨难休,人生于世、命若悬丝,就内容而言,和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差距,甚至会让一种神秘的力量出现文中,书中某些高手的功夫来得过于神奇,最典型的是段誉和虚竹。从小锦衣玉食被养得懒懒的段誉靠吸别人功力成了高手,还被金老先生描写成段誉对此一无所知,好像小偷偷了别人东西还怪别人硬把东西往他手中塞一样!不经世故而憨憨的虚竹则被无崖子强行灌输了功力后瞬间成为高手。真不知道学生们在看了这些近似于不劳而获的例子后会心存何幻想?诸如此类不符合实际的内容,其实不便于学生阅读,这也是不赞成金庸小说入选中小学教材的另一原因。
第三,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作品的取舍应以塑造民族灵魂为出发点。什么是我们民族真正的灵魂呢?当人们喊着将鲁迅先生的作品从中小学教材中删除的时候,我们却在积极将金庸先生作品选入中小学教材,也许仅仅是因为想圆了自己的小时候无法光明正大阅读金庸小说的一个梦吧!其实应该入选的优秀作品数不胜数,而中小学生教材的篇幅有限,很多更优秀的作品都因此无缘无缘中小学教材,如果我们能够细细梳理,认真比对,金庸先生的作品应该很难名列前茅!
请您关注
中小学教材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选作品不仅仅要求是经典,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北大教授孔庆东为代表的一些专家学者们对金庸小说的极力鼓吹,可能金庸作品入选大学教材尚可,但如果入选中小学教材确实要仔细推敲,作为曾经迷恋金庸小说的中学生,现在教书育人的语文教师,我认为金庸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应慎之又慎,至少我反对目前就将其引入到教材中来。
水平有限,有些观点尚不能表述很透彻,希望所谓的专家少拍脑门,多听听我们一线教师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