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语言学的知识点并举例
1.各种传播的要点
1大众传播过程中的要素是信源、编码、信息渠道、解码、接收者、反馈和噪音。
2噪音有语义的、环境的和机械的三种。
3传播的三种主要背景是人际传播、机器辅助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4传播过程中的每一种要素可能因背景而变化。
5大众传播指的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在一个或多个机器辅助下生产和传递公共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的过程。
6通常,大众传播者具有正式组织、把关人、昂贵的营运开销、赢利动机以及竞争这些特征。互联网并不一定具备这些特征。
7人们发明了新的模式来描绘网络传播。
8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传播内容变得更专业化,但大众传播渠道依然具有获得广泛受众的可能性。
9现代大众传播有七个趋势,分别是受众分化、融合、受众主控权的增强、多平台、用户生产内容、移动媒介和社交媒介。
2.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要素有哪五个
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要素:公共关系传播者、公共关系传播内容、公共关系传播渠道、目标公众以及公共关系传播效果。
(一)公共关系传播者 公共关系传播者是组织信息的采集、发布者,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人。在我国政治组织中,该角色一般由党和国家的新闻发布机构、新闻发布人以及各级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部门担任(在其他一些国家还包括政府中的公共关系人员);在各种福利组织和赢利性组织中,该角色由组织内部的宣传部门、公共关系部门或宣传人员、公共关系人员担任。
公共关系传播者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因为它是构成传播过程的主导因素。在协调公众关系、改善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在树立自身形象、提高信誉的过程中,在沟通内外联系、谋求支持与合作的过程中,公共关系传播者居于主动地位,起着控制者与组织者的作用。
它的任务,是将外部的信息传达给组织内部公众,将有关组织的信息发布出去,传递到目标公众那里。(二)公共关系传播内容 公共关系传播内容是指传播者发出的有关组织的所有信息。
它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两类:一类是告知性内容,即向公众介绍有关组织的情况:它的目标、宗旨、方针、经营思想、产品和服务质量等等。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告知性内容往往以动态消息或是专题报道的形式出现。
前者是关于组织新近发生的某一事件的基本事实的描述,通常包括五个“W”,比如关于商店开业、展览会闭幕、新产品问世、超额完成产值等情况的报道。后者是对事件全景或某一侧面进行的放大式描述,它不但包含五个“W”,而且包括对基本事实具体情节的勾勒。
例如介绍新产品的设计过程、制作工艺、用途、专家鉴定情况等等。另一类是劝导性的内容,即号召公众响应一项决议,呼吁公众参与一项社会公益活动,或者劝说人们购买某一种牌子的商品。
在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的过程中,政党、政府及其他非盈利性组织发布的劝导性的内容,往往以社论、评论、倡议书的形式出现,而盈利性组织发布的此类内容,则多以商业广告的形式出现。(三)公共关系传播渠道 所谓传播渠道,是指信息流通的载体,也称媒介或工具。
人们通常把用于传播的工具统称为传播媒介,而把公共关系活动中使用的传播媒介,称之为公共关系媒介,可供公共人员利用的传播媒介有两种:一种是大众传播媒介,一种是人际传播手段。具体来说,公共关系传播媒介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
常见的是语言媒介,像报纸与杂志、书籍与纪念刊、海报与传单、组织名片与函件等;有电子媒介、像广播、电视、录音、录相、幻灯和电影等;有标识、像摄影与图片、商标与徽记、门面与包装、代表色等;此外还有非语言传播媒介,像表情、体态、目光等等。我们也可以把公共关系媒介分为基本媒介和综合媒介两种。
所谓基本媒介,主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广播、电视、印刷品、摄影作品、电影等;综合媒介则包括与新闻界的联络、特别节目、展览、会议等。显然,所谓综合媒介是各种基本媒介的集大成。
(四)目标公众 目标公众(即组织外部公众)是指那些与组织有着某种利益关系的特定公众。它们是大众传播受传者中的一部分,是组织意欲影响的重点对象。
这类公众的特点是:第一,目标公众是有一定范围的,是具体的,可知的,也是相对稳定的即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特定公众。第二,公众是复杂的。
尽管某些个人由于某种共同性构成了某一组织的公众,但他们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第三,公众趋向集合。
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变得突出时,原来松散的公众集合体就会趋于集中,显示出它特有的集体力量。第四,公众是变化的。
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结束了,这一类公众就不复为该组织的公众。组织要想有效地开展公关工作,分辨自己面对的公众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说来,辨认公众可分几个步骤,层层深入。比如,首先把组织面对的公众无一遗漏地罗列出来,然后按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根据组织内外有别的原则,可以把公众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根据公众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可以把它们分为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根据公众对组织重要性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分为主要公众和次要公众。当组织开展一项具体活动时,还可以对公众作出更进一步的分类,以便确定具体活动针对的目标公众。
(五)公共关系传播效果 公共关系传播效果,是指目标公众对信息传播的反应,也是公共关系人员对传播对象的影响程度。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先是提出“传播万能论”,继而提出“有限效果论”(以“两极传播”为主要内容),后来又由“两极传播模式”发展为“多级传播模式”。
传播效果理论的演变告诉我们,大众传播媒介固然能够改变受众原有的观念,但其效果不是无限的。在实际工作中,公共关系人员不能把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唯一的手段,而应当将它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受众的被动地位是相对的,他们对信息的注意、理解和记忆都是有选择的。公共关系人员可以通过各种调查手段(如观察、访问、文献分析、抽样调查等)了解公。
3.普通语言学的基础知识
普通语言学是我国文科院校的一门基础课,主要为中国语言文学(包括汉语言文学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学生开设。当然,开设和关心语言学课程的远不止这几个专业,比如文科中的历史学、哲学、逻辑学、人类学、民族学等专业,理工科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机器翻译、信息处理等专业。从当前世界文化和科技综合发展的趋势来看,语言学作为社会科学中的领先学科,己成为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界的边缘学科。普通语言学承担语言学科基础理论的教学,传播语言学科的一般知识,也是科学语言研究和相关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对学习者理性、深入和全面认识语言学科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认识上的不同,目前全国还有不少文理科院校不能正常开设这门课程,这对相关专业学生的科学认识、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会产生一定影响。
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普通语言学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大多使用国外教材,或者在课程内容上侧重国外的理论,使用国外的资料,介绍国外的成果。这是因为普通语言学肇始于欧洲,限于学者的学识、所掌握的资料和教学的容量,普通语言学并不“普通”,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选择性,一般多以印欧语言为基础,不能全面反映其他语系语言的情况及其科研成果,特别是具有独特类型的亚洲语言;其次,脱离中国的实际,不能充分反映中国的语言学理论,介绍中国的语言资料,展示中国的科研成果和贡献,学习普通语言学的学生,只熟悉国外的语言学理论和资料,不知道中国有多少种语言,中国语言学的科研成果及其贡献。事实上,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的语言学家对国内语言进行了普遍调查和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的语言学无论在理论、方法和资料上对普通语言学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再次,缺乏方法和操作的指导,教学内容以传播知识为主,着重说明和解释,忽视方法和操作,使学习者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了科学认知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又次,国内目前普通语言学的著作较少,内容深浅、程度高低,参差不齐,不能适应语言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生以及相关专业高层次专业教学的需要。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中国的普通语言学教学首先应该本土化,即中国化,以中国的语言理论为主导,中国的语言现象和资料为基础,解决中国的语言问题为目的,继承和发扬中国语言研究的优良传统,反映中国的语言研究成果,展示中国语言学对普通语言学丰富发展的贡献。当然,本土化或中国化并不等于专一化或专门化,本土化是在承认普通语言学不能也不必完全,“普通”的前提下,在一般语言理论、知识、资料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联系本国实际所作的选择,使得学习者在获得一般的语言学知识的同时,更多地熟悉本国的情况,因为中国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对象基本或主要是中国的语言;其次,需要强调实践,即在学习一般理论基础上,注重实际操作,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研究中国的语言,解决中国语言实践和研究中提出的实际问题,以期使学习者在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实践能力;本书即根据这种认识在本土化或中国化以及实践性上作了一定的努力,并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定在高于“概论”的水平上,为较高层次语言专业教学提供一本中国化的教材,也为中国的语言研究工作者或关心中国语言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一本参考书,并希望与语言相关的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也能从中有所获益。本书执笔的分工情况如下:
第一章 瞿霭堂(第一、二节),王远新(第三、四节)
第二章、第七章瞿霭堂
第三章、第六章黄布凡,瞿霭堂(第六章第七节)
第四章、第八章王远新
第五章、第九章罗美珍
第十章马学良
对本书的出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丁文楼社长给予了大力支持,责编吴肃民同志为本书的编辑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劲松同志,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系的范慧娟同志也承担了本书部分书稿繁重的校对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江荻同志为本书翻译了英文简介和目录,特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王远新同志除了写作,在统稿工作中也做了不少工作。
由于这是一部集体作品,在写作的虚实、视角、取材和风格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并由于中国语言的复杂情况,个别的观点还不能完全统一,遇到这种情况就采用互注的办法。此外,因各章独立完成,不可避免会有一些重复的地方。舛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4.请问:常见的语法范畴有哪些类型
语法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语法范畴是各种语法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从语法形式上看,包括所有显性语法形式和隐性语法形式,从语法意义上看,包括所有结构意义、功能意义和表述意义.狭义语法范畴是词的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又称形态语法范畴.语法意义是从各种具体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中进一步抽象出来的高度抽象的意义.广义语法范畴是一个比语法意义更广的概念.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是主要与名词相关的语法范畴,一般把名词分为阴性、阳性、中性或二分为阴性、阳性,并用不同的形式标志表示.如俄语名词分为阴性、阳性、中性三类,分别用不同的后缀表示,但每个名词只有一种形式,没有词形变化,而形容词则用词形变化表示阴性、阳性、中性,每个形容词标明三种不同的词形,并与名词的性保持一致.数.也是主要与名词相关的语法范畴,一般用名词或代词的词形变化区别单数或复数,或是单数、双数或复数.如英语,阿拉伯语等.格.是表示词语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语法范畴.如俄语名词、代词词、形容词都有格的变化,共有六中格.时和体.都是与动词相关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和状态.时表示行为动作的时间与参照时间(一般是说话时间)的时序关系,一般分为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体表示动作行为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最常见的有完成体或未完成体.时和体的关系非常密切,往往互相配合,甚至副为一体.如英语有三种时和三种体,可以配合成十六种格式.汉语的“着、了、过”也可以表示时和体.态.又称语态.是表示主语和动词的语义关系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别主动态和被动态.如英语就有主动态和被动态之分.主动态的动词形式不变,被动态则用助动词BE加动词的过去分词表示.式.又称语式或语气、情态,是表示句子的语气或情态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来区分陈述式、命令式、虚拟式、愿望式等,如俄语有陈述语、命令式、虚拟式之分.人称.是表示动词与主语在人称上的一致关系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他第三人称.如英语一般动词的现在时单数有单数第三人称的形式变化,动词BE的现在时单数则有AM,ARE,IS等.级.是表示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形容词、副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如英语单章节形容词他一部分副词一般用词尾变化区分这三级 ,如FAST(快,原级),FASTER(比较快,比较级),FASTEST(最快,最高级).。
5.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我是学传播学的在传播语言这科中搞不大清楚语言和
语言和言语是不同的两个词语,从字面上来讲,语言就是人们之间沟通的方式,或者说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一种表达手段,如果没有了语言那么人们之间沟通就将会出现障碍,而言语,是指人们所说的话,指的是比较具象的东西,言语就是语言的直接表达方式。
语言包括言语,但是言语不一定是语言,语言是言语的总括,而言语就是语言的部分,他们是统一跟整体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两点,如果言语表达的好,那么这个人的语言水平就会相对的高一些,如果语言表达不好,可能他的肢体语言就会相对的灵活一些,反正不管怎样,在人们拥有了语言与言语之后,对人们的沟通都起到了促进作用,让人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不知道这样你能不能明白呢。
6.举例说明归纳应用的原则
举例说明归纳应用的原则 ①音位就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可以包含若干个音色不同的音素。
②归纳音位的原则有三个,第一个是对立性原则。如果几个音素处于对立关系之中,都具有辨义功能,那么它们属于不同的音位,这就是归纳音位的对立性原则。
(1分)如汉语普通话中,bǔ(补)和pǔ(普)中“b ”和p[p>]出现的语音环境相同,音节的对立实际上是“b ”和p[p>]的对立,区别了不同的意义,根据对立性原则,“b ”和p[p>]是汉语的两个音位。 ③第二个是互补性原则。
如果几个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不在相同的环境中出现,不能区别意义,那么我们可以把它们归为一个音位,这就是归纳音位的互补性原则。 如:普通话的[Q] [a] [A] [A]四个音素出现的语音环境不同,[Q]出现于[i-]、[y-]与[-n]之间,[a]出现于[-i]、[-n]之前,[A]出现于无韵尾的韵母中,[A]出现于[-u]、[-N] 之前。
它们不区别意义,根据互补性原则,这四个音素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是一个音位。 ④第三个原则是相似性原则,如果几个音素处于互补关系之中,而且,它们音质之间的差异不能从各自出现的环境之中得到解释,音质之间的差异较大,那么我们把它们也归为不同的音位。
这就是归纳音位的相似性原则。“ ”和[N]普通话中是互补的,出现的语音环境不同,但这两个音素的音质差别太大,所以我们仍将它们看作不同的音位。
7.用语言学知识回答
1、从远古时期的人类之间交流靠呼叫到语言的产生,使得人类的大脑获取的信息日趋增多,促进了人脑的形成。
2、可以想象,从语言的使用到文字的形成,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文字的形成标志着文化的形成,使得人类交流、记录、传承更加方便快捷。 3、文字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这样一来,相隔千山万水的人也可以通过文字写成的文本相互交际。
(2)文字通过书面语能更好的记录人类的文化活动。在没有文字以前,人类的文化活动过程主要是通过传说和史诗来传诵的,那时每一个文化群体或部落都有一些专门唱史诗和传说的人。
如果会唱史诗的人都去世了,文化记录也就中断了。(3)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一种文化如果没有文字,就如一个人不识字。识字的人和文盲在智力和能力上的区别是非常大的。
我们把有文字的社会称为文明社会,把没有文字的社会称为原始社会。文明社会的人群和原始社会的人群在思维上的区别也相当大。
4、可以说,在人类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语言的出现是第一个里程碑,文字是第二个里程碑,它使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或者说从史前时期进入有史时期。 (竭力为您解答,希望给予【好评】,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