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史顾名思义就是经济的发展史,它是人类社会经济交往的历史,它揭示了人类在经济领域由商品及服务的交换启蒙、成长过程和发展壮大的客观存在。是经济发展轨迹的客观记载的历史,它属于历史范畴的概念。
经济学则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它是人类经济发展规律方面的理论,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经济学是针对经济发展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一门学科体系。
经济史为经济学提供具体的系统的研究素菜,是经济学得以发展成一门学科的理论基础。没有经济史的研究就没有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就没有经济学的研究深入和规律的揭示。
经济学对经济史有着正确的指导意义,经济学的研究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纠正、指导和引领意义。
经济的健康发展不能脱离实际,不能离开对经济史的研究。经济的发展应当作用经济学理论作为方向性引领。这样二者就会得到健康有序持续稳健的互补和发展。
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几次科场舞弊案都发生在什么朝代?造成了哪些严重影响和“后遗症”?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正值高考,回答这个问题确实挺应景的。
自科举创立以来,科举舞弊的事就时有发生。守仁君在这里挑几个影响比较大的事件和大家分享一下。
众所周知科举主要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实际上在宋朝之前这个殿试并不是常态,只是皇帝偶尔心血来潮搞一下。
但是在宋朝,一场科举舞弊案却使得殿试成为常态,此后科举才最终定型。
北宋初年的一次会试,录取进士十人、诸科二十八人。按照惯例,在录取结束后他们进入讲武殿向太祖皇帝谢恩。
赵匡胤那天可能也是闲的无聊,在讲武殿就和众考生开起学术研讨会来。这一开不要紧,谁知道进士武济川和刘睿二人回答问题时经常结巴、言不及义,惹得赵匡胤很是恼怒。当场罢了他们的进士。
这时,有一个落第进士请求觐见,他举报说主考官李昉徇私舞弊、取舍不当,这个武济川和李昉就是同乡。
赵匡胤向卢多逊求证,卢多逊也不嫌事大,当场就把李昉供出来了。
赵匡胤大怒,当即把落第的士子重新召来,年时后挑了195人和录取的36人重新考一场。
结果这把下来原先录取的36人中居然有10人被挤下去了。
揭榜后朝野震动,赵匡胤把以李昉为首的负责考试的官员全部贬谪,这也就是宋朝不杀士大夫,要不然他们是死定了。并且定殿试为常态,以后科举最后一关必须由皇帝来把。
明朝的南北榜,这个讲道理不能算科举舞弊,当时考生的籍贯名册全部封存,考官只按试卷取士,但是北方由于常年战乱、社会不稳定。考生水平和南方相差巨大,结果这次录取的进士全部都是南方人。
朱元璋震怒,下令复审,结果复审官张信言之凿凿说没问题,朱元璋遂将主考官刘三吾和张信二人斩首。下令重新阅卷,结果选了61个进士算是北方人。
这次要说舞弊那也是朱元璋舞弊了,他为了拉拢北方士人,平衡朝堂权力,加强对北方的控制只能这么干。
再说一个比较坑的,清朝俞鸿图案,俞鸿图本人刚正不阿,对于科考舞弊是零容忍,但是在他主持河南乡试的时候他的小妾和仆人却被考生收买,把试题偷偷给了行贿的考生。俞鸿图本人是根本不知情。
东窗事发后,俞鸿图是一脸蒙,但是处于盛怒的雍正帝可不管这些,当即判处俞鸿图斩立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