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学术史包括?
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文化哲学为理论基础,并根据对社会变革和世界文化趋同的分析,立足图强富国的大背景,在古今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前提下和比较的基础上,展现中国近代学术选择性的创新与趋同。其内容集中在如何评价传统、怎样引介西学、建设什么样的未来文化,充分表现了“变”与“合”的特征。全书12章,60余万言,从文化哲学韵角度,集中表述中国近代古今中西文化争论及选择与趋同的理念,为近代学术的变、合提供理论根据。内容涵盖了经学、子学、佛学、史学、文学,以及现代意义上的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乃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书后附近代学术年表,以明学术发展之脉络;是迄今为止全面系统展示中国近代学术的专著;对于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的价值,为中国近代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概括地说,就基础而论,有一个新的理论支点。就形式而言,有一个新的学术框架;从对象上讲,有新的内容的补充和增益,受到老一辈学者的高度评价:“是一部有深度、富创识的学术专著。”
学习历史学有什么用?
历史学是一个现代的基础学科。自近代学术从传统的“经史子集”到晚清的“分科治学”开始,历史学从“经史合流”到民国时期的地位失落。在中西交通、西学强势的背景下,一些有中学修养的大家成为传统历史学的最后余晖。
建国后,历史学一度在唯物史观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剖析百多年来的革命运动,以“一条红线,两个过程,三次革命高潮和八大历史事件”为纲目,逐步走向教条化和阐释学上的空泛。
改革开放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历史学愈发的边缘,虽然有社会史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挽留了“史学危机”,但历史学式微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无疑,在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历史学的实际功能难以具体衡量,显得渺茫而遥远。大部分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以历史学为第一志愿也是一个有勇气的决定。学文科特别是历史学甚至有些让人难以启齿。马克布洛赫曾写出名著:《为历史学辩护》,可见西方历史学也一度陷入困境。
历史学是科学和艺术的争论,已经消退许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阎步克曾说过:实用理性是中国人的特有思维方式。对一门知识非得要问它是否实用或有用没用,中国人是很容易提出这类问题的。历史学往往很难被看作有非常具体的用处。西方历史学也一度是贵族学问,具备强烈的继承特征。
遗憾的是,历史不是技术,普通人靠历史知识能不能挣来钱,或者能不能赢得惠顾垂青,这些似乎都不是史学自身的价值所在。就算有人能用历史这门学问得到很多别的附加东西,依然只是历史的旁生价值,而非历史本身。
读史明智,让人知兴衰与人生哲理。中国人向来有历史记载和追根溯源的传统,结绳记事、甲骨简帛。也有一套系统的编纂和版本学知识,校勘历史地理等。故而,史学是一门传承的学术,它既有科学的精深严谨,又像艺术一样美妙动人。
历史之美,亦蕴涵在文明的进程之内。在古希腊神话中,传说共有九位缪斯(文艺女神,Muse),而居首的是克莱奥(Clio),她是一位掌管历史的女神。女神与历史,颇是绮丽的搭配。
或许,史学的艺术魅力,在人类社会中确实是永恒的。历史学的魅力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根本上说,以史为鉴,了解过去的历史,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固有方面。文化的演进,在历史过程中愈发珍贵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