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相关知识

bdqnwqk1年前学者17

1.今天立秋,有关立秋的节气

8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立秋,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节气的到来,不仅表示秋天的开始,也预示着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立秋后,天气渐渐转凉,农谚有“早晨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之说。 但江南的“秋老虎”却也有它的威力。

风是预测立秋后天气较好的依据,一般是北风兆晴,南风兆雨。农谚有“秋前南风雨潭潭”等说法。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

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也就是说,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

由此可见立秋日为何种天气是如此的重要。 “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

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

当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 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

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

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2.立秋的资料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那个立秋,谁能给一下相关资料,悬赏

今日立秋了2009-08-07 12:26 今天8月7日,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立秋。

今天立秋准确时间为17时01分。从这一天起,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时值阳历8月7日前后。 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 “秋”字由禾与火组成,表示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也就意味着禾谷开始成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

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 “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此时暑天的闷热天气已经没有了,人身上也不再有黏热的感觉。

立秋时节,天气虽不像暑天里那样闷热,但白天依然炎热,早晚温差较大,这时节要增加夜里的睡眠时间,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 立秋是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草木开始结果孕子,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收获季节到了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 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

当然,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真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秋季开始的划分有几种:在二十四节气中以四立中的立秋为秋季的开始;在天文学上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把“秋分”作为秋季的开始;在气候统计上,因一般以1月为最冷月,7月为最热月,故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的开始;在日平均气温上,把连续5天,每日日平均气温在≤22℃~≥10℃时,首日作为秋季开始的日期。

由于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的南北差异、地表以及海拔高度的差异太大,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天。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9月上半月华北(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天高云淡;西南北部、秦淮地区在9月中旬方感秋风送爽;10月初秋风吹至江南;10月下半月,岭南炎暑顿消;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来到达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而当秋天的脚步到达海南省三亚市的“天涯海角”时,己经快到元旦了。

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

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也就是说,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健康。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

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贴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

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我国各地立秋食俗也不相同。

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吃完把核留起来。

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认为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鲁东地区就有“立秋开头坐一坐,来年春天要挨饿”的俗谚,提醒人们加紧农事劳作,夺取丰收。

莱西农谚则说:“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吃好饭”。同样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的说法。

意思是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若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丰还会歉收。对于过去只能靠天吃饭的农人来说,立秋的意义可就不仅仅限于吃了。

立秋润燥为主,慎贴秋膘。 秋天,天气渐渐转凉,人们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肤等部位的干燥感,故应吃些有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

秋季宜食清润甘酸和寒凉的食物,寒凉能清热,甘味食物的性质滋腻,有缓急、和中、补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敛、生津、止渴等作用。 同时,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应多吃有润肺生津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莲子、山药、藕、平菇、番茄等等。

如此看来,立秋之后,我们在饮食方面应该特别注意定时定量、润燥强体。 经历了漫长的酷热夏季,人们由于频饮冷饮,常食冻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故秋凉伊始忌贸然。

3.立秋节气有什么特点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在每年8月7日或8日之间, 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35度。

秋是肃杀的季节,预示着秋天的到来,而苦 夏终于结束了,闷热感也理应慢慢消退。即便我国很多地方一时暑气难 消,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而且气温 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夜晚比较凉爽。立秋后降温往往是由于下雨的缘故,这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得出的 结论,因此有“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 “立秋下雨人欢乐, 处暑下雨万人愁”之说。

但立秋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民间认为“秋 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其后果为“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102有雨秋落落”。 当然,立秋到了,并不代表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

由于我国地 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 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在气候学上,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 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日平均温度在22尤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

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凉 爽起来。因此,虽说秋已出了门,但盛夏的余热未消,立秋素有“秋老虎” 之称。

故此,在这个节气中仍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4.立秋节气需要注意什么

孩子——感冒发烧 秋季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发期,孩子往往会出现发烧症状,有时还会出现脸色苍白、情绪不稳定、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异常表现。

立秋过后,再加上时而来袭的台风影响,可以明显感觉到现在的昼夜温差逐渐变大。白天炙热的气温到了晚上,就会开始变得清凉起来,因此,早晚温差过大容易引起频发感冒等。

由于宝宝个体存在些许差异,发热的表现也会有很大的不同,用手触膜四肢及额头往往会误认为孩子不发烧,最好以触摸胸腹部感觉为准。有时孩子可能因感冒而发高烧,可手足摸上去却感觉冰冷,直到体温逐渐下降以后,手足皮肤才又慢慢热起来。

这是一种假冷真热现象,3岁以下婴幼儿尤为多见。 假冷真热的原因主要是小儿、特别是婴幼儿的四肢血量少于内脏,由于供血不足,四肢本身就较成年人容易发凉。

不少家长不了解这种情况,一发现小儿四肢发凉,就误认为孩子受寒怕冷,马上用厚衣棉被将孩子紧紧包裹起来,结果小儿的体热得不到及时散发,体温越升越高,甚至发生高热惊厥或“中暑”现象。 如果孩子有感冒发热症状,应及时服用柴胡滴丸等药品。

柴胡滴丸能迅速退烧,由于是滴丸剂型,药物可经口腔粘膜直接吸收,无首过消除,能快速起效,且服用及携带均较方便。 另外,对于初秋夜晚多习惯不盖被子,太过贪凉导致的腹泻、头重等,有关专家提醒,初秋之际,千万要注意不要贪凉,不要猛吹空调,在树荫下、水亭中、阳台上乘凉时间不宜过长,睡眠时不要开电扇对吹。

专家还建议应多喝些生姜红糖水,千万不要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以免雪上加霜。 年轻人——多发咽喉炎 立秋了,年轻人成了咽喉炎发作的主力军,大多是受凉引起的咽部红肿。

咽炎、喉炎多发与天气变化有关。秋天空气变得干燥,温度也逐渐降低。

如果出现明显的咽部不适,应该注意多喝温热水,多吃些滋阴润喉之品,如百合、银耳、黑木耳、梨等,平时用嗓较多的人更要保护好嗓子,尽量减少说话。另外,秋天容易上火,建议容易上火的人少吃辛辣食物,以免刺激嗓子影响健康。

如果出现咽喉肿痛的现象,可以及时服用一些清热解毒类的中药,比如穿心莲等。 此外经常用淡盐水来漱口可以清除咽部细菌,让它没有繁殖的机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最简便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多喝水可以使咽喉黏膜湿润,让细菌、病毒、粉尘等不能在咽喉部停留。 中年人——骨头痛 不少中年人最近常觉得关节疼。

为什么夏天对着空调吹一点事儿都没有,而夏天一过,这电风扇就能把骨头吹疼?这是因为夏季人体出汗多,肌肉毛孔疏松,吹空调时间过长,寒气都集中在腿上,秋天一到,不通则痛,就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的症状,严重者连走路都会觉得不舒服。

5.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

二十四节气只是在我国使用,并不是全球通用的。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6.立秋节气常识中咬秋习俗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咬秋”在有的地方也叫"啃秋”,意即炎炎夏曰,酷热难耐,时逢秋日,将其咬住不放。

咬秋的习俗各地也有所不同。天津人讲究在立秋这天吃香瓜或西瓜,据说可以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清代张焘的《津门杂技》中记载天津习俗:“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立秋的前一天,人们将西瓜放在院子里晾一晚,立秋当天切了吃掉,据说能够除暑气、防痢疾。

江苏等地立秋日也是吃西瓜‘‘咬秋”,人们认为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当天有吃西瓜、喝烧酒的习俗,据说可以预防疟疾。

7.立秋这个节气是怎么来的

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己快到新年元旦了。 “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

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

当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 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

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

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8.立秋节气常识中迎秋习俗的来历是什么

在古代,立秋之日有迎秋的习俗。

周代时,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迎秋于西郊,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汉代传承这种习俗,《后汉书祭祀志》中记载:“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

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曰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饭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

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以至雇倩、只应、白席、歌唱之人。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

宋吴自枚《梦粱录八月》中说:“秋社日,朝廷及州县差官祭社稷于坛,盖春祈而秋报也。”在一些地方,至今还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立秋节气相关知识

标签: 立秋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