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鉴别知识
1.青铜器怎么鉴别
中国青铜器的鉴定方法 第一种 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
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
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
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很漂亮的,是黄金般的土黄色,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摸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那么如何鉴别古代青铜器的真伪呢?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 (1)看铜质、掂重量。从铜器的重量上来说,一般商前期器轻薄,商后期器重质厚,庄重雄伟。
西周器有铭而浑厚,春秋战国之器轻薄精细。到了汉代铜器重拙粗矮。
(2)看皮壳、辨锈色。真锈有绿、蓝、红、黑等多种颜色,有金属光泽。
在贴骨处是黑锈,其上层是红锈,再之上是蓝或绿锈。凡锈色单一,质地疏松,一抠就掉,或用酒精一擦就掉,一般都是“速成”赝品。
(3)看器型。以鼎为例,夏末商中期有圆的、方的形体。
方鼎一般接近正方形,耳为直耳,足多为锥形或扁形。 (4)看纹饰、辨铭文。
从纹饰上辨伪,范铸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种镜背图案、铭文,阴干后在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同样阴干烧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将合金浇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打磨加工后即成青铜器成品。)一般纹饰槽口小里面大,出现对称纹饰有高低错位痕迹;失蜡法铸造花纹对称一致。
从铭文上辨伪,夏与商前期青铜器无铭文,商中期开始出现铭文,大多4--5个字以象形文字居多,字体粗壮,商晚期铭文逐渐增多,一般在10个字左右,西周时期铭文增多。春秋时期铭文字体刚劲瘦长,出现了“鸟虫书”和错金铭文。
战国时期铭文简单,字体纤细,字口浅。秦汉时期,铭文笔道细浅。
汉代铭文多为隶书,呈长方形,笔画较战国时期粗壮。 (5)闻味道、听声音。
真器无论传世品或出土品,均没有刺鼻的酸、臭、呛异味。用手在器物上反复快速搓磨,待搓到指头发热时,再闻手上的气味,老东西有陈旧器物那种类似发霉的甜味,伪器则有酸、呛之气。
另外,从声音上辨识,伪器敲击声亮而有转音(转音即频率较高而较悠长向上),真器的声音较低沉短促。上述方法仅供爱好收藏的战友们参考。
第二种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文物鉴定工作中,综上所述。
以目鉴为主、科技仪器鉴定为辅,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文物是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人文内涵,因而对它鉴定更多地要靠专业人员丰富的知识和实践阅历。
但诸如青铜器合金比例、瓷器釉质元素成分、有无添加剂、以及书画的用纸、用墨、用色、印泥等等,所需数据则靠科技手段来测评获取,再经过专业人员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结论。所以目鉴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文物鉴定的发展方向 文物鉴定工作也融入了许多科技手段。
诸如热释光、C14 能谱分析等等,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科技手段在文物鉴定中的运用,为传统的目鉴比较法提供了新的参照信息。
笔者结合能谱分析法,谈谈青铜器鉴定的体会。 将大量通过科学发掘和局部传世青铜器物作为标准器,能谱分析。
将其元素含量按年代排序收集到数据库中,再将待鉴器物的元素含量数据与之对比,得出待鉴器物是否与标准器相符合的结论。 冶炼而成的合金。
青铜器是用这种合金铸成的器物。当时称这种合金为 “ 吉金 ” 因铜、锡、铅合金为金黄色,秦以前 ( 公元前 21 世纪至公元前 221 年 ) 中国的青铜时代。
青铜 ” 指在纯铜中加入锡、铅等金属。则铸造的器物被称作 “ 金器 ” 为了增加硬度和韧度,青铜器分为礼器、兵器、生产工具及其他生活用品四类。
不同时期、不同用途的器物合金配比不同。纯铜中加锡。
加铅是为了增加铜液的流。
2.青铜器鉴别方法
希望对你有帮助 青铜器辨伪 1.铸造辨伪 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极大 部分是用陶范法铸成的,后代未知此法,作伪者只能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
由于当时作伪的人,只讲究器手的外形,还不知道古人铸造 的原理的方法,因此,特别青铜器是否用陶范法铸造,对于确定青铜器的真 伪,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这里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对商周青铜器铸造方法的全过程,要有确切的了解。
后代伪器的铸造方法和古代用陶范法铸造完全不同,因而伪器所呈现的铸造现象也不相同。观察是否用陶范法铸造青铜器的主要方法, 是的看青铜器是否有块范对合的痕迹,即是事有 “线”,了就是看应该合范处是否留有对合的 范痕。
在商周时代,任何一件青铜容器,它的块范拼合的痕迹都有一定规格,随着时代进步,合范的方法也会有所改变,而任何一件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要想在拼合的地方不露痕迹,这即使是最熟练的高手,也难免做到天衣无缝。有的器纹饰不多,表层互助组面较大,合范痕迹容易攸 饰 ,但在隐蔽处,如鼎的耳内和腹下部,还会遗留痕迹的。
但是用蜡模法伪造的青铜器,表面较精细,少数甚至可以达到与陶范法铸造的效果差不多。失蜡法能铸造各种开头和有特殊装饰的器,不需要多作加工,但是用这种方法,早期伪造的青铜器是没有任何痕迹后。
后期的失蜡法是在模上贴蜡片,所贴蜡片不合缝,铸成后所显示痕迹,甚至倒使人误认为范线。贴蜡的方法是先塑模,在模上紧贴一层蜡,其存度是待铸青铜器的厚度,在蜡上刻花纹并经修饰,蜡片也可以模印后贴上去,再逐层涂上细泥,在蜡片分块的以合处,会产生微小的不接合或错位的条痕,这一情况在青铜器上的范痕是凹陷的。
新铸之器一般的重于原器,这是通常伪器或仿制品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而经过长期文化腐蚀是不同的。 经过数千年缓慢腐蚀的青铜器,因为发氧量,使表面略有膨胀,比重下降,而伪铸品没有这一过程,就显得较重。
另一方面,伪器的蜡模制造都略厚于原器,仿伪者往往未见原物,因而蜡胎的成型也未能如原器壁之薄,这是一个先天的毛病,因而伪铸之器一般都厚于原器,以上两方面因素叠加起来,伪品就明显地重于原器了。 伪器系新铸,经叩击后声音清脆,犹如新铜,而经过地下腐蚀较深的青铜器,铜质已属矿化,所以发音以浑浊者居多。
当然埋藏在极其干燥而又纯粹的土层中的青铜器,敲击音也有甚佳的。 古代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表面光洁度好,纹饰甚至纤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气温孔,更少铜液灌注有到而产生缩孔的情况。
而失蜡和翻砂铸造的伪器,经常在表面出现某些砂眼,有的甚至产生缩孔等铸造缺陷。如不了解这一点,很可能错误地以为砂眼和缩孔是旧铸的特点。
2.器形辨伪 每一类青铜器,随着时代的不同,都有它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如鼎是青铜器中的大类,自商代二里冈期到汉代,流行的时间最长,但每个时代鼎的形状都有不同的特点。
全面掌握时代各类器的形制特点,是青铜器鉴别知识的基础。伪器可以分为直接铸造和拼凑改造两类。
直接铸造的又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铸造的伪器,它的器形和铭文均有所本,尽管模仿得并不准确,但也有一定水平。
第二种则是毫无根据的杂拼,意在作奇,稀见为贵。直接铸造的伪器,有的器形或铭文只有部分有所本,部分故意改了样。
如器形有所 本,但是却铸上了杜撰的铭文,或者铭文有所本,却铸在毫不相干的器上。拼凑改造的作伪,是水平很低的作伪,如果不仔细观察,也有上当的可能。
这类作伪大多是在睦的器物上作部分改造,使人产生新奇感,从而可以获得厚利。 3.铭文辨伪 宋代以来,金石在一切文物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金石家的研究重点是文字,当作历史文献对待的青铜器铭 文,往往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那时收藏家们对青铜器的搜集,往往偏重在铭文方面,晚清是铭文作伪的主要时期。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是另做一块铭文范,嵌入主体内范中。
有的铭文嵌得很平整,周围没有明显的痕迹。也有嵌得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蕞器组的铭文皆是如此。
商周时代在铸造长篇铭文时,有的还要划好线条或打好格子,所以一般铭文横行直行都比较规整,而从事在陶范上刻铭文的技 工,技术很高超,书写也很流利。 由于范土的铭文是阳线条,因此铭文范上阳文在刻完后,乘湿嵌入主体范中,字口厚度要避免与外范接触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接捺,与主体范修正,这样阳文字的上口就大,而铸成的铭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觉。
这必须精细的观察才能发现。同时在字口内具有磨砂玻璃那样均匀的无光感,字体笔画的转折处,呈非常自然的圆势。
当然,这只是在一部分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是如此。而后刻的铭文,有的是有所本,字体比较拘谨、呆板,字口内有或隐或显的刀凿痕。
而用翻砂法铸造的青铜器,泥料颗粒比较粗,铭文笔画的表面与细腻的范土铸造不同。 4.青铜器声味辨伪 商周铜器多为铜墙铁壁锡铅合金,以手敲击,则发声清脆,由于在土中埋了几千年,有一股土气味,新出土的铜器土气味更浓烈。
而宋以后的伪器多为黄铜,又未氧化或氧化时间较短,以手敲击,声音细长混。
3.青铜器如何鉴别
古铜器作假有很多的流派,可谓行行出“状元”。
“苏州造”、“潍县造”、“西安造”和“北京造”可算得上古今仿造青铜器的几个主要大本营,它们的主要特点为: “苏州造”用材较好,冶铜浇铸时往往加些银,使铜器的地子发亮见银白色;仿制对象以商和西周器为主,生坑、熟坑无所不能;刻工精细,纹饰流畅,铭文逼真,“作品”流传甚广。 “潍县造”的艺匠高手层出不穷,刻纹饰、铭文比较擅长,作器多呈熟坑状,但铸出的器物壁厚,重而压手。
“西安造”也注重铭文,不仅是假器造假铭,就连一些无铭文的真器上,也后刻铭文,以抬高其价值。作品多见度量衡器物,如秦诏版、秦量等。
“北京造”以商周器为主,比较讲究纹饰华丽,器型精巧,锈斑逼真,特别是“黑漆古”、“绿漆古”等,都能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 认识范线与垫片,是鉴别青铜器真伪的要诀之一。
范线就是铸造青铜器时铜液留下的痕迹,垫片就是为了固定器壁厚度而留在器物上的小钢片。二者既是铸造技术上留下的痕迹,也是从铸造技术来鉴别青铜器真伪的主要方法。
应该说,高古的铜器大都由陶范法铸造而成。陶范法就是将要铸造的器物模型,用陶土做成若干范块,并有内范和外范之分。
铸造时,把范块合拢成型,铜液就从内外范的间隙中浇入,冷却脱范便成就一件铜器。那么在铸出的器表,只要是合拢范块的交接处,必定会留下线痕。
尽管有的明显处会做些铸后打磨,但像耳、足、底等内侧或其他隐蔽处的痕迹是磨砺不掉的,而且当年的铸造者亦根本没有将这些范线清除的习惯。 一般作伪的铜器以失腊铸造为主。
失腊铸造是用整模,不分范块,器表清洁光滑。所以假器往往不见范线,但会出现一些细小的砂眼,失腊铸造就有此特征。
看垫片是鉴别真假铜器的又一简便方法。前面谈到,垫片是用来控制浇铸器壁厚度的有效工具,当时的铸工往往会顺手取来一些厚薄一致、但大小不均的小铜片,预先垫放在内外范的间隙处,当浇铸成型后,铜垫片便留在器壁上,有的易见,有的难找,有的还十分对称,左右相应。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是不用垫片的,这与当时铸造工艺的不发达有关。但假造的青铜器,也是不会有垫片痕迹的。
还有些作伪者,在真器刻上铭文或花纹,却正好刻在垫片上,这样的弄巧成拙是不乏其例的。 在青铜器的鉴别中,除了铸造技术和器物造型两方面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不可忽视,这就是纹饰图案的鉴别。
纹饰图案是青铜器的一大特色。它比器物造型更加复杂多变,而且内容丰富,制作精美,为世人所欣赏。
作假的青铜纹饰有许多种,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假器作假纹饰,以苏州周氏作坊出品为最精致。北京也有高手佳作出现。
这些艺匠的纹饰功夫很深,即便是伪作也可算得上是精美的工艺品了。但对于鉴别真伪来说,只要细心审视,还是能看出破绽的。
因为一件纹饰再精致的青铜器,也是不可能在器形、皮壳、锈色等方面都十全十美的。二是在素面真器上添刻花纹。
这种手法很普遍,比如在毫无花纹的素器上加花纹、在有少量花纹的真器上添加花纹、在花纹锈浊不清的情况下加刻花纹、在镶嵌脱落的花纹上重新加入镶嵌物等等。曾有这样的事例,当错金银的越王剑被发现后,就有一些作假者,在素剑上补刻花纹、错以金银出售,却因技术欠佳而被识破,终贻笑大方。
鉴别这些改刻或增刻的纹饰,可首先比较其本身或周围的表层和地子是否与该器的其他部位相一致,因为若是后刻的,一定是破坏了原有表层的色泽。其次找一下每组花纹的接合处是否有范痕,因为花纹是刻在范块上拼合浇铸的,没有范线就有作伪的可能性。
再有就是作伪者对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规律把握不准,比如纹饰一般虽有地纹和主纹之分,但二者其实关系密切。如兽面纹卷角或勾尾的收头处往往是像同心圆一样与地纹的小圈连接起来的,但作伪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细微的特征。
辨别青铜器真假,讲究重量、嗅觉、声音和锈色的程度。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表比商周器轻薄,若重量相反,则存疑。
铜器出土有土气味,作假的器表总散发出酸味。但更为重要的是对铜质声音的辨识和器物表面锈色的鉴别。
因为商周铜器是以铜锡合金铸成,敲击的声音自然清脆,而后仿的青铜器往往用黄铜铸成,或浇铸而成,敲击的声音混浊,若偏薄,则脆而散。有的是修补的伪器,四周敲出的声音就会不一致,加入其他材料修补的,更有一种沙哑感。
观察古铜器表层和锈层也很重要,因为当从器形或制作工艺上难以确其真假时,可以通过鉴别其表面锈色的好坏来断定是真品还是赝器。由于青铜器埋于土中上千年,铜锈会层层发出,但各个地域的青铜器表锈色却不甚相同,这与不同的地下水质和其他有机物腐蚀其表面,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有关。
如安徽地区出土的青铜器,锈层呈灰绿色;而湖南出土的青铜器,则见有翠绿色的锈层,亮晶晶的,人称“水坑”器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锈层丰富,锈色多变,或黑灰,或枣皮红,或灰绿,或银白。于是行家们又分别称这些锈层叫“黑漆古”、“枣皮红”、“绿漆古”、“水银沁”等。
这些锈层很坚硬,即使用刀刮划,也只是一些锈斑脱落,。
4.青铜器鉴定方法
辨伪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法与综合分析法。
即将需要辨伪的器物,首先分别从铜质及铸造工艺、器形、纹饰、铭文诸方面与真器逐一进行对比,并参考伪器的各种情况作为反面标准进行考察,从而对该器各个方面的真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综合该器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的分析。
真器的器形、纹饰与铭文等各方面是一致的,而伪器的各方面之间往往有矛盾。由于夏商周时期与后代的铸造工艺不同,留在器物上的铸造痕迹也不同,通过铸痕的观察可以判断真伪。
青铜器
夏商周主要采用范铸法,器体上留有范线,有时夹有垫片,细部花纹棱角细腻圆滑。而现代或用翻砂法,则粒粗胎厚;或用失蜡法,则没有范线。从铜质上来分析,夏商周时期为青铜质,而后代的伪器有不少为黄铜质。又由于夏商周之青铜器入土已三四千年,经过长期腐蚀,已发生化学变化,铜质已糟朽,因此,真器比同样大小的新制的伪器重量要轻,有经验者用手一掂,即可知其真伪。例如上海博物馆藏的真的西周史颂簋重9350克,而其所藏之伪史颂簋却重12420克,比真器重3070克。
其次,真器的表面锈色是经长期腐蚀而自然形成的,致密而有金属光泽,与器体是连为一体的。尤其是铜锈已渗入器物内部,渗入花纹或铭文字口之内。而伪器的表面锈色一般是用快速腐蚀法作成,其特点是很薄且浮在表面。而厚的伪锈一般是用漆调颜色作成,灰暗,呆滞,既没有金属光泽,又没有层次,浮于器表,疏松,易脱落,而露出新铜地子。
第三,从器形上来说,中国古代各类青铜器的形制是有一定之规的。如被鉴定者器形不符合古代的规律,则有可能是伪作。
第四,真器的花纹及铭文自然而生动,风格古朴、生动。而伪器则呆板、软散,无生气。伪铭錾刻有刀凿之痕,往往又破坏了原来的表面,腐蚀者模糊而臃肿。伪铭大多书法拙劣,文义不通,与真铭拓本逐字逐笔对照,自可辨伪。
第五,伪器的器形、纹饰与铭文三者之间往往有矛盾,露出破绽。再者,铭文的性质与器物的类别不合者,或铭文所在的部位及行款不合于格式者,均有可能是伪作。需要指出的是,辨伪时详细了解该器的出土情况与流传经历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能为辨伪提供重要的线索。
5.青铜器怎么鉴别
中国青铜器的鉴定方法 第一种 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
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
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
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很漂亮的,是黄金般的土黄色,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摸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那么如何鉴别古代青铜器的真伪呢?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 (1)看铜质、掂重量。从铜器的重量上来说,一般商前期器轻薄,商后期器重质厚,庄重雄伟。
西周器有铭而浑厚,春秋战国之器轻薄精细。到了汉代铜器重拙粗矮。
(2)看皮壳、辨锈色。真锈有绿、蓝、红、黑等多种颜色,有金属光泽。
在贴骨处是黑锈,其上层是红锈,再之上是蓝或绿锈。凡锈色单一,质地疏松,一抠就掉,或用酒精一擦就掉,一般都是“速成”赝品。
(3)看器型。以鼎为例,夏末商中期有圆的、方的形体。
方鼎一般接近正方形,耳为直耳,足多为锥形或扁形。 (4)看纹饰、辨铭文。
从纹饰上辨伪,范铸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种镜背图案、铭文,阴干后在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同样阴干烧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将合金浇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打磨加工后即成青铜器成品。)一般纹饰槽口小里面大,出现对称纹饰有高低错位痕迹;失蜡法铸造花纹对称一致。
从铭文上辨伪,夏与商前期青铜器无铭文,商中期开始出现铭文,大多4--5个字以象形文字居多,字体粗壮,商晚期铭文逐渐增多,一般在10个字左右,西周时期铭文增多。春秋时期铭文字体刚劲瘦长,出现了“鸟虫书”和错金铭文。
战国时期铭文简单,字体纤细,字口浅。秦汉时期,铭文笔道细浅。
汉代铭文多为隶书,呈长方形,笔画较战国时期粗壮。 (5)闻味道、听声音。
真器无论传世品或出土品,均没有刺鼻的酸、臭、呛异味。用手在器物上反复快速搓磨,待搓到指头发热时,再闻手上的气味,老东西有陈旧器物那种类似发霉的甜味,伪器则有酸、呛之气。
另外,从声音上辨识,伪器敲击声亮而有转音(转音即频率较高而较悠长向上),真器的声音较低沉短促。上述方法仅供爱好收藏的战友们参考。
第二种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文物鉴定工作中,综上所述。
以目鉴为主、科技仪器鉴定为辅,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文物是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人文内涵,因而对它鉴定更多地要靠专业人员丰富的知识和实践阅历。
但诸如青铜器合金比例、瓷器釉质元素成分、有无添加剂、以及书画的用纸、用墨、用色、印泥等等,所需数据则靠科技手段来测评获取,再经过专业人员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结论。所以目鉴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文物鉴定的发展方向 文物鉴定工作也融入了许多科技手段。
诸如热释光、C14 能谱分析等等,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科技手段在文物鉴定中的运用,为传统的目鉴比较法提供了新的参照信息。
笔者结合能谱分析法,谈谈青铜器鉴定的体会。 将大量通过科学发掘和局部传世青铜器物作为标准器,能谱分析。
将其元素含量按年代排序收集到数据库中,再将待鉴器物的元素含量数据与之对比,得出待鉴器物是否与标准器相符合的结论。 冶炼而成的合金。
青铜器是用这种合金铸成的器物。当时称这种合金为 “ 吉金 ” 因铜、锡、铅合金为金黄色,秦以前 ( 公元前 21 世纪至公元前 221 年 ) 中国的青铜时代。
青铜 ” 指在纯铜中加入锡、铅等金属。则铸造的器物被称作 “ 金器 ” 为了增加硬度和韧度,青铜器分为礼器、兵器、生产工具及其他生活用品四类。
不同时期、不同用途的器物合金配比不同。纯铜中加锡。
加铅是为了增加铜液。
6.青铜器如何鉴别
1,器形之间看
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2,纹饰之间看
由于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不过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很少见。
3,铸范种类上看
西周时期除了陶范法冶铸外,也还延续了夏商时期用石范铸造青铜器小件和不复杂器物的传统。由于石范法只能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和武器类青铜器,所以到西周时期石范铸造青铜器的方法,基本上没有得到发展,在西周时期绝大多数青铜器的铸造还是采用陶范法铸造,只有极少数的青铜器是用石范铸法铸造,我们在鉴定这一类石范法铸造的青铜器时,就要和陶范法铸造青铜器的鉴定要点区分开来,如石范法铸造的青铜器,存在着器形和纹饰之间相同的现象。
从其它看,西周时期青铜器在以下几个方面和夏代青铜器的特征相似,如在听声音上和青铜器的锈蚀上、以及青铜器的重量上,其辨伪的方法基本相同。
7.怎样鉴别青铜器
伪造青铜器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重新铸造法:这种方式主要是根据真器进行高仿,而后埋入地下做旧。虽然此种方法下青铜器伪造得很逼真,但其材质、纹路、锈色等无法比拟真品,特别是伪铸的青铜器没经过地下长期的氧化或腐蚀,因而器体普遍过重,通过分析其重量可辨真伪。
2.拼接法:青铜器深埋地下,常年腐蚀破坏难免造成某些部位的破损,伪造者经常是“移花接木”,将不同的几件铜器拆分,然后通过粘凑的方法,重新打造一件“完整”的青铜器,再附之泥土、假锈,乱人耳目。但是毕竟不同青铜器在工艺、材质上有所差别,藏家可以通过细心观察辨别真假。
3.假锈伪装法:为了使假青铜器铜锈看起来逼真,伪造者用胶水、松香、白芨浆、清漆等胶状物调配各种矿石粉、颜料,涂抹到铜器上。或从别的古铜器上取下真锈拌入清漆或胶水涂抹到仿古铜器上。此外,还有通过伪造青铜器铭文、纹饰等方法来造假,都需要收藏者多加注意。
如何辨锈识古铜
青铜器的一大特色是其色彩斑斓的铜锈,而这也是伪造者千方百计想假造的手段。为此,提出了几招:
第一,用针尖刺扎铜锈部位,古铜锈非常坚硬难以刺入,而那些用胶水制作的伪锈,不但容易刺入,松开手后针会被伪锈含住掉不下来。
第二,取一些铜锈试样,用高温热针烧灼,真正的古铜锈是天然生长的矿物结晶,在高温下既不会熔化,也不易燃烧,更不会有酸味儿或其他异味儿。
第三,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将铜器表面的铜锈取一块,观察铜锈下面露出的皮壳,伪锈下面露出的直接是铜色;古铜锈下面则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银白色的氧化膜。
第四,用烟熏铜器表面或颜料染色,使其表面形成黑色或红色的氧化层,往往这种氧化层没有光泽。作伪的氧化层的突起部位光亮,凹陷部位灰暗。用干燥的硬布等在铜锈表面快速摩擦发热,伪锈会发出塑料味儿、油漆味儿等异味儿。
第五,伪锈都使用白矾与硼砂,如果遇水易溶,可将铜锈置于热水中查看。还可以将水喷洒到铜锈上,观察铜锈的亲水程度,古铜锈是亲水的,而那些用油漆、胶水的亲水性则较差。第六,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铜锈的结晶形态及生长状态,可以发现新铜锈和老铜锈有很大差别。
8.青铜器的鉴定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以前的老古董商鉴别铜器,靠眼看、手摸、耳闻、鼻嗅、舌舔来加以断、推理,辨别其年代与真伪,这完全凭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
而现在的专家则拥先进的科学仪器,甚至可用激光测定。 可是作为一般的古铜爱好者,要识别一件青铜器的真假,到底该从何入手呢?应该掌握古铜器鉴别的要点。
即锈色、手感和声响、花纹与款识、铜质与器式。 (一)锈色铜器经过几千年流传,至今大致有三种方式:入土、坠水、传世。
行家们说 铜器坠水千年,则绿如瓜皮,而莹润如玉;未及千年,虽有青绿而不莹;未入土水之传世铜器,其色紫褐,而有朱砂斑,甚至其斑凸起。”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铜器,由于铜质差别及各地土质、水质的差异,入土铜器的锈色也不尽相同,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
拿到一件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合度,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这时再做进一步的审定,把手搓热触摸器物,用鼻嗅手,定有铜腥味,因为千年古铜的无铜腥味的;还可用热碱水洗刷,伪锈就会脱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脱落了;或者用舌舔,若有盐卤味,也是伪锈。
(二)手感和声响 用手掂量,若过轻或过得就要引起注意了,当然,这全凭经验。另外还可用手敲击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轻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高警惕了。
(三)花纹和款识 这是鉴别铜器的一个重点,夏代铜器花纹简单;商代花纹则华丽繁缛,且多遍体生花;西周大致与商同,但后期趋向素朴;春秋战国的花纹则清新活泼,富于生活气息,秦汉重实用,花纹少且不及前代精细。另外,还可以从不同时代纹饰图案内容的改变来推断、判别。
至于款识,则主要可从其字体加以辨别。商代字体规整,笔势遒劲大方,优美洒脱,后期多典雅秀丽的波磔体;周朝早期沿袭波磔体;春秋时书体有肥体和瘦体,还有形似蝌蚪的“笠斗文”,以及图案化的“鸟虫书”;战国金文字体大金不考究,但也有字体竖笔引长下垂,末端尖锐的“悬篆”雏形;秦朝统一了文字,通用小篆。
掌握了这此若一件号称三代时的铜器上却出现了小篆字体,那就笑话了。另外,还可根据铭文字数的多少、内容来判定。
(四)铜质与器式 铜质的鉴别较简便,翻看铜器的是底,若出黄铜质地,则是伪品;足底若已伪制了铜色,用热碱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来面目。除要记清楚铜器的器式、名称外,还要了解年代铸铜器、样式的铜器是 年代铸的。
例如钫,钫肌肠冠段攉灯圭犬氦华是方形,盛器,是国末期出现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锈色制,为伪品。再如鼎,各代皆有,但若有盖、短的鼎则不大可能是三代物品。
鉴别铜器,是一件繁琐而艰难的事,但只要掌握了要点,多看、多记、多思、还是能鉴别出真假的。 *********************************** 下面是官方的鉴定方法,不适合个人用,但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文物鉴定工作也融入了许多科技手段。
诸如热释光、C14、能谱分析等等,科技手段在文物鉴定中的运用,为传统的目鉴比较法提供了新的参照信息。笔者结合能谱分析法,谈谈青铜器鉴定的体会。
能谱分析,是将大量通过科学发掘和部分传世青铜器物作为标准器,将其元素含量按年代排序收集到数据库中,再将待鉴器物的元素含量数据与之对比,得出待鉴器物是否与标准器相符合的结论。 秦以前(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青铜时代。
“青铜”是指在纯铜中加入锡、铅等金属,冶炼而成的合金。青铜器是用这种合金铸成的器物。
当时称这种合金为“吉金”,因铜、锡、铅合金为金黄色,则铸造的器物被称作“金器”。 青铜器分为礼器、兵器、生产工具及其他生活用品四类。
不同时期、不同用途的器物合金配比不同。在纯铜中加锡,是为了增加硬度和韧度,加铅是为了增加铜液的流动性。
《周礼.考工记》中有 。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剂),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金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这是古人对青铜器合金比例的记载,现代科技的荧光能谱仪,对大量青铜标准器进行能谱分析, 成熟稳定期的器物合金配比与古代文献记载基本吻合。
运用这种方法,科研人员采集了大量不同时期、不同用途的合金配比数据,总结出青铜器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当然我们不便在此将这些数据规律公开,但可以肯定的是,借助这种高科技手段,是可以把一些不符合合金配比规律或元素种类的伪器排除掉的。
然而文物鉴定界,在对科学仪器的使用上也存在意见分歧。有观点认为,使用科学仪器鉴定不够准确。
理由是:如将古代青铜器残片融后再铸,其化学成分自然会与当时相符,仪器很难区分。另外,古代青铜残片融化后,原锈尽失,所铸器物即为金光闪闪之新器,需千年以上才可生成的器锈只能伪造。
这时,就需要靠眼力和经验判断其真伪了。古代青铜器由于埋藏地下历史过于悠久,自然形成的铜锈往往有好几层。
(图)常常在贴骨处是黑锈,其上一层为红锈,再之上是绿或蓝锈。
9.青铜器鉴定有哪些小知识
铜器鉴定的手段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凭借眼力和经验,进行观察;一种是根据仪器化验、探测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细化后便可以分为4种方法,根据铜器铸造、器形、纹饰、铜器铭文辨伪。1.根据铜器铸造辨伪商周时期,极大部分青铜器是用陶范法铸成。
也就是说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都有数块陶范拼合浇铸后留下的范痕,即范线。随着时代进步,合范的方法有所变化,范痕会随着变化,但要想在合范地方不露痕迹,这即使是最熟练的工匠也难免做到。
而后代伪者不知道古人铸造的原理和方法,只讲究器物的外形,仍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表面较精细,无需多作加工,但是用这种方法,却往往与原器物的时代特征相去甚远。
新铸之器一般的重于原器。这是通常伪器或仿制品埋藏在地下的时间很短,非真器久埋深藏经2000多年矿化锈蚀而成,使表面略有膨胀,比重下降,而伪器没有这一过程,自然较重。
用蜡模翻制的伪器也会略重于原器,仿伪者会连同锈迹、砂眼一同浇铸表现出来,加上前面一点伪器特征更加明显。2.根据器形辨伪通过器物的型制进行辨伪,是对青铜器在各时代的型制特征熟悉程度的考验。
每一种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制、大小、高矮都会产生变化而形成规律。全面掌时代各类器的形制特点,是青铜器鉴别知识的基础。
通常伪器可以分为直接铸造和拼凑改造两类。直接铸造的又可分为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依照真器或者依照相关资料铸造伪器,其器形、铭文、纹饰等都有来历和参照,有的是器型或铭文只有部分做参照,部分有意改样。如参照铸造了器型,但却铸刻了杜撰的铭文,或将参照的铭文铸刻在毫不相干的铜器上。
此类伪器尽管模仿得并不精准,但也有一一定水平。第二种则是毫无根据的拼凑,意在作奇,达到以稀为贵的目的。
此类伪器对青铜器形制特征不甚熟悉的人很有挑战性,如果不仔细观察,就有上当的可能。
10.青铜器鉴别
关于青铜器辨伪的方法很多,可以说以上十三种的鉴定方法都可以各称之为一种辨伪的方法,但是辨伪的方法中也分为较重要的和一般的方法,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在辨伪上影响较大的方法,注意这里的介绍主要侧重于方法,所以举一反三地来运用这些辨伪的方法。
一、铸造辨伪:铸造辨伪主要包括浇铸、范线、垫片三个方面。
1、从浇铸上鉴定。青铜器的作伪方法多种多样,但由于制作青铜器的奴隶地位低下,文献中从来没有记载过青铜器的制作,所以即使最熟练的作伪者,也不可能做得天衣无缝。另外,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均是用陶范法铸成,具体做法是将青铜熔化后注入陶范内,待冷却后打碎模具取出,即一器一范的做法。因此,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没有相同的器物,如果发现两件尺寸大小,纹饰、器形都相同的青铜器,那么肯定有一件或者两件皆为伪器。
2、从范线上鉴定。范线是指浇铸时陶范拼合处出现的痕迹。从大型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来看,其范线表面多数经过打磨,但看上去仍然是凹凸不平,手感粗糙,即使国君级大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在人们不能直接看到的地方,范线多数也未经过打磨,而作伪者往往把范线合拢痕迹打磨的异常平整,我们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
3、从垫片上鉴定。青铜器的垫片和范线一样都是其铸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在青铜器铸造过程中可以使青铜溶液顺利地完成浇铸,但会在铸成的青铜上留下许多凸起的垫片,这些必须经过磨平才能成器,古人打磨垫片时十分仔细,但无论如何打磨,垫片上的痕迹也不能被抹去,因为垫片上铜质和青铜器的铜质不同,所以垫片的颜色和青铜器的颜色是有区别的,在鉴定时应特别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