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云冈石窟蕴含的历史知识
1.云冈石窟的历史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
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周塞,开凿石窟五所,现云冈第十六窟至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它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
现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遗物,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云冈石窟雕刻的题材内容,宣扬的是佛教思想,但是作为古代遗留下来的艺术作品,却是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结晶。
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犍陀罗佛教艺术的有益成份,创造出这批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在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它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
现在石窟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如今,云冈石窟已成为中外人士倾慕和向往的旅游圣地。
2.云冈石窟的历史
三大石窟-云冈石窟[图]评论/浏览(1/4)发表时间:2007年8月22日 8时56分 [%repeat_0 match="/data/option"%] [%=@title%] [%=@count%]票 [[%=@percent%]%] [%_repeat_0%]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明的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 公里。因石窟建在武周山麓,而其最高处名云冈,故取名为云冈石窟。
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5万1千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武周山南崖,东西伸展一公里,云冈石窟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这里石佛聚会,石人、石马、石刻,浮雕群集,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雕群之一。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 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53年(北魏兴安二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大部完成于公元495 年,历时40余年,加上其余小窟,先后近50年时间。
参加开凿人数,多达四万余人,连当时的狮子国(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参与了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创作。 云冈石窟分为东区、中区和西区。
一窟、二窟,位于石窟群的东端,这里风化比较严重,只有第一窟东壁后下部故事浮雕仍保存较完整。 (立柱) (第三窟:菩萨)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崖高25米,中上部凿12个长方形石孔。
这里分为前后两室,后室内有一佛二菩萨雕像。这些雕像体态自然,衣饰流畅,面容丰满,是隋唐时期的衣冠服饰和造像风格,为北魏以后加刻 的作品。
第四窟,窟前有四层木构清代建造的楼阁,顶饰琉璃,颇为华丽。窟内,中央端坐佛像一座,高达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雕像。
这尊佛像,膝上可站立120 人,一只脚上站立12人。大佛周围,小佛围绕,互相映衬,甚为壮观。
云冈几十个洞窟中以昙曜五窟开凿最早,气魄最为宏伟。五窟六窟毗连成一组双窟,窟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年)所建五间四层木构楼阁,琉璃瓦顶,颇为壮观。
此窟规模宏伟,雕饰瑰丽,技法熟练,为云冈艺术之精华。第五窟内中央坐佛高17米,为从佛之最,外貌经唐代泥塑重装。
四壁满雕佛龛造像。拱门两侧,二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
第六窟中央是连接窟顶的两层高达15米的塔柱。每层四面雕有塑像,周壁雕满佛、菩萨、罗汉、飞天的造像。
窟顶刻有33天神像和各种骑乘。壁上和塔柱四面,雕刻有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故事。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为前后两室。
后室正壁上层中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的雕像。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形象优美逼真。
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盘旋飞舞,舞姿轻爽动人,感染力很强。 第八窟,与第七窟相似,窟内西侧刻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首罗天,这在云冈洞窟中,是极为罕见的。
鸠摩罗天 第九窟,有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飞天、乐舞伎动作优美,造型别致,衣饰流畅,动感强。 五华洞 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9-13窟。
这五窟因请代施泥彩绘而得名 第十窟,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十窟明窗上部,石雕群佛精巧,是游人比较注目的地方。
十一窟,窟中央雕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柱四面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其它壁上,满刻佛龛造像。
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萧、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史的重要史料。
平棋藻井 战争壁画 十三窟,正中端坐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右壁与腿之间雕有一托壁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中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有七佛雕像,姿态飘逸,雕饰俊美,甚为引人。
七拂像 十四窟风化严重,西壁上部,尚存有部分造像及东侧方形佛柱。 十五窟,有一万余尊小佛座像,人们称之为万佛洞。
十六窟,这是和三窟同时开凿的、和以下各窟合称“昙曜五窟”。窟形椭圆,中间巨佛立于莲柱上,周壁雕有千佛、佛龛。
十七窟,正中之交脚弥勒佛倚于须弥座上,东西两壁有佛龛,东西是坐像。 十八窟,正中为释迦立像,高15米,右壁袒露,身披袈裟,刻画细腻,衣纹线条逼真,生动感人。
十九窟,正中是释迦坐像,高16.7米,是云冈石窟第二大佛雕。 二十窟,在云岗石窟中部西隅。
窟前立壁在辽代前塌毁,造像露天。主像为释迦坐像,高13.7米,胸以上因石质坚硬,保存完好,两肩宽厚,袈裟右袒,面形丰圆,薄唇高鼻,神情肃穆。
背光的大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十分华美,把主佛衬托得更加刚健雄浑,为云冈石窟中的代表作品。 云冈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
整个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及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宝贵资料。
3.云冈石窟的历史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
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周塞,开凿石窟五所,现云冈第十六窟至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它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
现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遗物,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云冈石窟雕刻的题材内容,宣扬的是佛教思想,但是作为古代遗留下来的艺术作品,却是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结晶。
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犍陀罗佛教艺术的有益成份,创造出这批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在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它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
现在石窟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如今,云冈石窟已成为中外人士倾慕和向往的旅游圣地。
4.云冈石窟的历史由来
云冈石窟的历史由来:
那是2800年以前,黄土高原北部有个大沙丘,常从下面传来迷人的音乐。怎么回事?有人想挖开看个究竟,挖了个大坑什么也没发现,音乐也消失了。泄了气的人们纷纷离去,只有一个名叫武周的十来岁小羊倌,每天趁羊吃草时,不停地挖呀挖。他挖累了,就吹笛子,一吹就听见沙坑深处有声音在应和。如此不听地挖,不停地吹。
一天,武周突然听见说话声:“我们要出去了,你快躲一躲。” 武周高兴地喊了声:“快出来吧,我等你们十年了。”一口气跑出十几里。后面“轰隆”一声,沙坑填平了,平地上出现了一座壮丽宏伟的庙宇。庙里庙外有云雾缭绕,飞天起舞,乐手演奏,钟鼓声、琴瑟声、歌唱声连成一片。武周看得入迷,不由得向前靠近。一瞬间,音乐戛然而止。
他仔细一看,歌舞者与观赏者都变成了石人,个个保留着刚才的姿态,庙宇变成了石窟。这时,闻声赶来看热闹的人黑压压一片,站在了云飘云散的云冈前。不知谁叫了声“武周”,羊倌也变成了一个石人,他的手里还拿着笛子。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叫那座山为武周山。
1、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
2、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来自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希腊的古典石刻艺术、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3、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汉化)的开始。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4、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箫、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5.云岗石窟的历史故事
云岗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西16公里武周山南麓。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整个窟群共有大小佛蹲1100多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佛像高达17米,最小佛像仅有几厘米高。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整个窟群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的石窟多以佛塔为主,又称塔洞;中部昙曜五窟是云岗开凿最早,气魄最大的窟群,开凿于北魏时期;西部窟群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开凿石窟五所,现存云冈第16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
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遗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5万 1千余尊。
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
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
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为中外游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
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云冈几十个洞窟中以昙曜五窟开凿最早,气魄最为宏伟。
第五、六窟和五华洞内容丰富多彩, 富丽瑰奇,是云冈艺术的精华。 第一、二窟 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
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三窟 此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
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
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第四窟 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
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一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 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
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
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 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
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两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七、八窟 两窟为一组双窟,两窟窟前有三层木构窟檐。七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是三世佛,东、西、南三壁布置了本生故事浮雕和表现佛传故事的佛龛。
窟顶平棋飞天和南壁门拱上部的六个供养天人,雕刻十分精美;八窟四壁雕像风化严重。门拱西侧刻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摩琉首罗天,雕刻技巧与造型都较成熟、这种题材,在云冈心窟是罕见的特例。
第九、十窟 两窟为一组双窟,九窟分前后室,前室南壁凿成八角列柱。后室窟门上凿明窗。
前室东西壁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的佛龛,壁面满刻佛像、飞天。后室北壁主像是释迦佛;十窟也分前后中,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的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
第十一至十三窟 三窟为组石窟。十一窟正中凿出方柱,四面各雕上下龛。
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石窟开凿历史的重要资料;十二窟前室正面凿成三间仿木构建筑的窟檐。东西壁也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的佛龛,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萧、琶邑、笛、鼓等乐器;十三窟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是这个窟中的精品。
第十六窟 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
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 第十七窟 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
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
第十八窟 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的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佛,高15.5米。东壁上部的弟子群,雕刻技法十分熟练,堪称杰作。
第十九窟 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
6.关于云冈石窟听说大同的云冈石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
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 51000余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齐凿的。
北魏经历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后计60多年。
初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 现第16至20窟就是“昙曜五窟”。
现存洞窟大部分凿于太和十八年( 494)迁洛前。据《水经注》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
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日新眺”。 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
最小的佛像 2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
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
庙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 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
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窟内满雕佛龛造像。
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 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往,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
窟四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
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
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七窟前现存的木构建筑,是清顺治八年(1651)修建。
七、八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层天幕龛的中央,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备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
内容仍为三世佛,且出现了造像组合。下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
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东西两壁对称开凿,壁与顶部相接处雕一排千佛。
下分四层雕有八个不同的佛龛。南壁凿有一门一窗,左右两侧各雕四个佛龛。
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 明窗内雕菩萨和禅定比丘。
内拱内雕力上、护法天王和飞天。顶部分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
第七、八窟与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内容、造像构成、题材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 昙曜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
据《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
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雕千佛,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无后室。
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释迦立像高13。
5米,而相清秀,英俊潇洒。第17窟正中为菩萨装的交脚弥勒坐像,高15。
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15。
5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第19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
第20窟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
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 云冈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 9——13窟。
这五窟因请代施泥彩绘而得名。第 9、10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
两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
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第10窟主像是弥勒。
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第11——13窟是一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为中心窟。
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 483)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开凿史的重要。
7.可以答:云冈石窟有什么历史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
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北魏,云冈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
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初唐,平城改为云中郡恒安镇治。 唐代,据金皇统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记》载:"贞观十五年(641年),守臣重建";唐慧祥撰《古清凉传》卷上(古今胜迹三)记载,当时有一位俨禅师"每在恒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咸亨四年(673年)终于石室"。
初唐以后,平城呈现萧条景象,云冈石窟的建设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有大项工程。 辽金,辽兴宗、道宗时期,辽皇室曾对武州山石窟寺进行过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
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构窟檐的通乐、灵岩、鲸崇、镇国、护国、天宫、崇福、童子、华严、兜率十座大寺,并对一千余尊佛像进行了整修。 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劫,灵岩栋宇,扫地无遗"(《大金西京重修华严寺碑》)。
金皇统三年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师禀慧重修"灵岩大阁"(今第三窟外的阁楼),"自是,山门气象,翕然复完矣。"(《金碑》)。
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庙院尚存。 明代,大同云冈再度荒废。
云冈之称始于明嘉靖年间,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路经大同,留部将张天琳驻守后清军入关攻占大同,云冈寺院再遭兵燹,沦为灰烬。 清代,清顺治八年(1651年)云冈寺院得以重修。
现存第5、6窟的木构窟檐和寺院即为此时重建。1696年,康熙皇帝于冬日回銮巡幸云冈寺并御书匾额"庄严法相"。
清乾隆年间云冈石窟亦曾有修葺。 近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结构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
1952年设置专门保护机构,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
8.云冈石窟的历史由来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
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秀骨清像”的源头。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来自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希腊的古典石刻艺术、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开启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
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汉化)的开始。
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萧、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在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云冈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
一千五百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较为严重,解放前也遭到人为破坏,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一千四百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