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的知识网络
1.求关于血液检验知识的相关资料网站,大虾们给几个吧想学些关于血液
一、红细胞(RBC)计数意义 红细胞增多见于:(1)血液中红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机体长期缺氧,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3)因一时性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如剧烈吐泻、脱水、烧伤引起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红细胞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造血原料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过早等。 二、血红蛋白(Hb)测定意义其增减的意义大致与红细胞增减相似,但在各种不同类型贫血时,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减低不一定呈平行关系。
如小红细胞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比红细胞数减少更为明显;在大红细胞性贫血时,则红细胞减少的程度较血红蛋白减少更为严重。 三、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红细胞大小异常包括:1。
小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薄,常见于缺铁性贫血。2。
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体积大,常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3。
红细胞大小不均,大小相差1倍以上,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但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异常包括:1。
球形红细胞,直径缩小,厚度增加,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
靶形红细胞,呈靶形,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脾切除术后等3。 椭圆形红细胞,长径增大,横径缩小,呈椭圆形,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 镰形红细胞,如镰刀形、柳叶状等,主要见于镰形红细胞性贫血。
5。 红细胞缗线状形成,呈平行叠串状排列,见于骨髓瘤、高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等。
红细胞染色异常,红细胞染色深浅反映着血红蛋白含量,包括:1。低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及其他低色素性贫血。
2。高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较多,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嗜多色性,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呈灰蓝色,体积稍大,见于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旺盛的增生性贫血。
红细胞结构异常包括:1。 嗜碱性点彩,见于重金属(铅、铋、银等)中毒,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及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等。
2。卡波(Cabot)环,可能是幼红细胞核膜的残余物,见于溶血性贫血、某些增生性贫血。
3。 何-乔(Howell-Jolly)小体,可能是细胞核的残余物,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
四、白细胞(WBC)计数意义 白细胞增多见于:⑴急性感染:包括化脓菌感染、杆菌感染引起肾孟肾炎、胆囊炎等,病毒感染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乙型脑炎等,寄生虫感染引起急性血吸虫病,螺旋体病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等,重度感染时可引起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并可出现明显核左移。 ⑵严重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引起的组织损伤、坏死。
⑶数量极度增高时,见于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⑷见于急性失血,尤其是内脏破裂、宫外孕等引起的内出血。
⑸见于急性化学药物有机磷中毒,也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引起的代谢性中毒。 白细胞总数减少见于:⑴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如疟疾等。
⑵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 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抗体导致的白细胞减少。
⑷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如苯及其衍生物引起的放射线损伤、化学品中毒,如氯霉素、保泰松、抗癌药等引起的各种反应。⑸其他,如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
五、白细胞分类(DC)意义中性粒细胞(N)总数的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相似。 ⒈嗜酸性粒细胞(E)增多见于:⑴过敏性变态反应,如支气管哮喘、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
⑵寄生虫病,如肠道寄生虫钩虫、蛔虫等。⑶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天疱疮、剥脱性皮炎等。
⑷急性传染病恢复时,一般在常起病时细胞数减少,当开始恢复时可呈现增多,提示病情好转。⑸某些血液病及恶性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肺癌等。
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⑴当肾上皮质功能亢进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⑵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尤其在伤寒、副伤寒、严重烧伤、大手术后。
嗜碱性粒细胞(B)增多见于: 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 ⑵脾切除术后、疫苗预防注射后等。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1。淋巴细胞(L)增多见于: ⑴初生婴儿、儿童的生理性增多; ⑵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可引起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 ⑶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性感染如百日咳、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的恢复期; ⑷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淋巴细胞减少大多是相对性减少,或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
单核细胞(M)增多见于: ⑴某些感染如结核病活动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等; ⑵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瘤、高雪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且可出现原、幼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特殊临床意义。
六、白细胞的常见形态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包括。
2.初一生物的知识网络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 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
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 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课本26页。
▲ 课本27页1题33页生物圈2号 ▲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 P37-38 的图要掌握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3-44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注意课本52页图叫什么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
3.什么是血小板
一、血液有哪些成份? 血液是由有形成份和无形成份两部分组成。
有形成份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约占血液的45%;其余55%为无形成份——血浆。血浆中水份占91—92%,其他固体成份有各种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各种酶类等);钾、纳、钙、磷、氯化物等无机盐;脂类;内分泌激素;维生素等。
二、血液有什么功能? 血液的主要功能有:运送功能(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抵抗功能(杀灭病原体、排斥外来异物);凝固功能(愈合伤口);参与调节体温和维持酸碱平衡等功能;中枢神经血液传递来调节机体的功能。 三、献血是否影响健康? 一个人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8%,50公斤重的人约有4000毫升血液,然而参加血液循环中流动的血液只占总血量的70—80%,其余的血则贮存在肝、脾等脏器内,随时予以补充。
血液中的红细胞生存期120天;白细胞7—14天;血小板7—9天,体内时刻都有细胞衰老死亡,被骨髓等“造血工厂”新生成的细胞取代。故经常少量献血,刺激骨髓造血机能增生活跃,反而能促使人的血液新陈代谢,有益健康。
四、人体的“造血工厂” 骨髓是人体的“造血工厂”。 成年人的红细胞、血小板和大部分白细胞是由红骨髓的原始血细胞分化而来的,小部分白细胞(淋巴细胞)是由淋巴组织(淋巴腺、脾脏、扁桃体)生成的。
正常人的血细胞不断生成,也不断破环。在没有外来因素的情况下,血细胞存在着新生、成熟、衰老和死亡的必然过程,破环和生成均很迅速,始终维持着人体血细胞数的相对稳定。
红细胞的寿命平均120天,人体内每天都有大约1/120的红细胞衰老、死亡,也就是每天约有20亿个红细胞死掉。在特殊情况下,如失血、缺氧等,能剌激肾脏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叫促红细胞生成酶,它能催化血浆中没有活性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变成有活性的促红细胞生成素,随血液循环到达红骨髓,剌激红骨髓加速制造红细胞。
此外,人体产生的雄性激素也有剌激肾脏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和剌激骨髓造血的生理作用。 五、造血的原料 造血的原料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铁、铜、叶酸和维生素B12等。
人的血液中最主要的物质是蛋白质,它是合成血红蛋白所必需的原料。 正常情况下,一个五六十公斤体重的成年人,每天摄入8。
9克蛋白质即可满足需要。在蛋类、瘦肉、大豆等食物中,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从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来看,供造血用的原料一般是充足的。 铁是组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人体所需要的铁主要有两个来源。
其一为外源性铁,即来自食物,含铁较多的食物如豆类、菠菜、花生、猪肝等,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铁12毫克;其二为内源性铁,即红细胞在体内破坏后所释放的铁,它可以被人体再利用。 叶酸、维生素B12及维生素C及许多微量元素虽然都不是构成血细胞的主要成分,但他们却是血细胞成熟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体缺少这些物质,同样也会影响造血。
它们广泛存在于绿叶蔬菜、水果和动物的肝、肾中。 为了满足人体造血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份,应该注意适当调节饮食。
六、人体的“贮血库” 一个6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体内的血液总量有4800毫升左右,这么多的血液并不都参与血液循环,有20%—25%的血液存留在肝、脾、肺以及皮肤等器官的血管内,血流速度很慢,而且红细胞比容较高。 由于这些器官的容积大,舒缩性也大,舒张时能容纳大量的血液,收缩时将所容纳的血液挤入循环中,发挥一定的调节循环血量的作用,这部分血量称为贮存血量,滞留血液的这些器官称为人体的“贮血库”。
当人体做剧烈运动或大量失血时,“贮血库”中的血液被释放出来参加血液循环,补充循环血量。 人体肝脏内的血管非常丰富,其容积改变的可能性很大,平时肝脏血窦里充满了大量血液,在必要时,肝脏即可释放出适量的血液参加循环。
脾脏内也有很多血窦,可以贮存约占全身总血量20%的血液,是人体最大的“贮血库”。当人体内急需血液时,脾脏的肌肉会连续不断地收缩,使其整个体积缩小,释放出血液到循环系统中。
七、血液的多种用途 需要输血的病人,并不都需要输“全血”有的需要输血浆,有的只需输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等。把血液的各种主要成份加以分离,提纯或浓缩,分别对症输给需要的病人,这就是成份输血。
它不仅能做到一血多用,节约用血,而且治疗效果好,输血反应少,是合理用血的科学方法。 新鲜血液经离心沉淀除去血浆后,可得到压积红细胞,再将压积红细胞经三次生理盐水洗涤,对术前准备,术后补充丢失的血液,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别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比较适用。
还可以从血中分离出白细胞、血小板,用以治疗急慢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或白细胞缺乏症,以及癌症病人化疗后的辅助治疗还可以制成各种血液制品,象注射针剂药品一样用于治疗人血白蛋白注射可治疗失血性休克。 各种疾病所致的低白血症、慢性肾病、肝硬变等,疗效都十分显著。
丙种球蛋白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性传染病,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凝血第八因子是治疗甲型血友病的特效。
4.有关血的一切问题知识只要是有关血的生理或物理和化学的都给列出
一、血液有哪些成份? 血液是由有形成份和无形成份两部分组成。
有形成份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约占血液的45%;其余55%为无形成份——血浆。血浆中水份占91—92%,其他固体成份有各种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各种酶类等);钾、纳、钙、磷、氯化物等无机盐;脂类;内分泌激素;维生素等。
二、血液有什么功能? 血液的主要功能有:运送功能(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抵抗功能(杀灭病原体、排斥外来异物);凝固功能(愈合伤口);参与调节体温和维持酸碱平衡等功能;中枢神经血液传递来调节机体的功能。 三、献血是否影响健康? 一个人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8%,50公斤重的人约有4000毫升血液,然而参加血液循环中流动的血液只占总血量的70—80%,其余的血则贮存在肝、脾等脏器内,随时予以补充。
血液中的红细胞生存期120天;白细胞7—14天;血小板7—9天,体内时刻都有细胞衰老死亡,被骨髓等“造血工厂”新生成的细胞取代。故经常少量献血,刺激骨髓造血机能增生活跃,反而能促使人的血液新陈代谢,有益健康。
四、人体的“造血工厂” 骨髓是人体的“造血工厂”。 成年人的红细胞、血小板和大部分白细胞是由红骨髓的原始血细胞分化而来的,小部分白细胞(淋巴细胞)是由淋巴组织(淋巴腺、脾脏、扁桃体)生成的。
正常人的血细胞不断生成,也不断破环。在没有外来因素的情况下,血细胞存在着新生、成熟、衰老和死亡的必然过程,破环和生成均很迅速,始终维持着人体血细胞数的相对稳定。
红细胞的寿命平均120天,人体内每天都有大约1/120的红细胞衰老、死亡,也就是每天约有20亿个红细胞死掉。在特殊情况下,如失血、缺氧等,能剌激肾脏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叫促红细胞生成酶,它能催化血浆中没有活性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变成有活性的促红细胞生成素,随血液循环到达红骨髓,剌激红骨髓加速制造红细胞。
此外,人体产生的雄性激素也有剌激肾脏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和剌激骨髓造血的生理作用。 五、造血的原料 造血的原料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铁、铜、叶酸和维生素B12等。
人的血液中最主要的物质是蛋白质,它是合成血红蛋白所必需的原料。正常情况下,一个五六十公斤体重的成年人,每天摄入8。
9克蛋白质即可满足需要。在蛋类、瘦肉、大豆等食物中,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从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来看,供造血用的原料一般是充足的。 铁是组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人体所需要的铁主要有两个来源。
其一为外源性铁,即来自食物,含铁较多的食物如豆类、菠菜、花生、猪肝等,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铁12毫克;其二为内源性铁,即红细胞在体内破坏后所释放的铁,它可以被人体再利用。 叶酸、维生素B12及维生素C及许多微量元素虽然都不是构成血细胞的主要成分,但他们却是血细胞成熟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体缺少这些物质,同样也会影响造血。
它们广泛存在于绿叶蔬菜、水果和动物的肝、肾中。 为了满足人体造血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份,应该注意适当调节饮食。
六、人体的“贮血库” 一个6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体内的血液总量有4800毫升左右,这么多的血液并不都参与血液循环,有20%—25%的血液存留在肝、脾、肺以及皮肤等器官的血管内,血流速度很慢,而且红细胞比容较高。 由于这些器官的容积大,舒缩性也大,舒张时能容纳大量的血液,收缩时将所容纳的血液挤入循环中,发挥一定的调节循环血量的作用,这部分血量称为贮存血量,滞留血液的这些器官称为人体的“贮血库”。
当人体做剧烈运动或大量失血时,“贮血库”中的血液被释放出来参加血液循环,补充循环血量。 人体肝脏内的血管非常丰富,其容积改变的可能性很大,平时肝脏血窦里充满了大量血液,在必要时,肝脏即可释放出适量的血液参加循环。
脾脏内也有很多血窦,可以贮存约占全身总血量20%的血液,是人体最大的“贮血库”。 当人体内急需血液时,脾脏的肌肉会连续不断地收缩,使其整个体积缩小,释放出血液到循环系统中。
七、血液的多种用途 需要输血的病人,并不都需要输“全血”有的需要输血浆,有的只需输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等。 把血液的各种主要成份加以分离,提纯或浓缩,分别对症输给需要的病人,这就是成份输血。
它不仅能做到一血多用,节约用血,而且治疗效果好,输血反应少,是合理用血的科学方法。 新鲜血液经离心沉淀除去血浆后,可得到压积红细胞,再将压积红细胞经三次生理盐水洗涤,对术前准备,术后补充丢失的血液,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别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比较适用。
还可以从血中分离出白细胞、血小板,用以治疗急慢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或白细胞缺乏症,以及癌症病人化疗后的辅助治疗还可以制成各种血液制品,象注射针剂药品一样用于治疗人血白蛋白注射可治疗失血性休克。各种疾病所致的低白血症、慢性肾病、肝硬变等,疗效都十分显著。
丙种球蛋白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性传染病,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凝血第八因子是治疗甲型血友病的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