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知识要点
1.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认识论知识,阐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
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原理是
(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内容原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想”、“做”及在想与做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方法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2.实践及其作用 内容原理: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 实践活动,科学实践活动。
生产实际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试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的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3认识和实践的辨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 方法论: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因此,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
做到 理论和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以科学理论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的 改造世界。
4.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内容原理:科学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系统化的真理性认识,它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提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
方法论: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与科学理论的应用,着眼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5.认识的根本任务 内容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方法论: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6.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7.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8.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3.用马克思实践论的观点,辨析中国的"知行"理论
我不知怎么感觉你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也太难了,所以我无从答起,看老没人回答,我就试试吧,呵呵。
首先,中国的知行理论,好像是王阳明吧,他说的是自己的 知 即思想要和自己的行为一致,即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在哲学里来说,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主体(人)对客体(客观世界包括他人)产生影响和改变的一种活动,这里强调的是人的思想意识支配者人的行为即实践活动,因为我没有系统地看过王的理论,所以我认为他说的更多是正面的道德和伦理上的知行合一,比方说你认为人应该是诚信的,你就不能言而无信。但在哲学上是没有这个区别的,这个是纯粹的哲学,只是思维通过实践队客观事物施加影响.
其次,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认识(知)和行动(行)都是实践活动,认识过程是一个从物质到意识的过程,是 知 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过程。行的过程,是意识到物质的过程,比方说你想看这个百度知道的页面了,你的 想 是知,你的打开这个页面的行为 是行。
下面是我找的
马克思实践观点的表述:
一、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旧哲学对实践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理解;实践的两层含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三种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
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人通过实践使自己成为一种自我创造性的主体的存在;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结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以及实质。
三、人对物质世界实践的把握的基本环节
实践目的的提出及其实质;目的通过手段实现自身;实践的结果以及评价。
四、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含义;人类世界的形成及其与自在世界的关系;实践是现实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是认识世界然后改造世界的,所以是知行,这是第一个要点。第二个,知和行 是互相联系和促进的,人行为的过程和结果会促使人的思想认识的改变,进而新的思想认识会指导人新的行为,第三是说的实践的过程,其实来回都是一个意思,不知道这些人在扯什么,第四点,你把实践改成 知行 就可以 了。
关键是,知 即认识的过程也是实践的一种,这个腰特别强调,不过人脑子里的思维活动的 知 就不是了,中国的语言不是特别精确 特别是哲学这一块。
4.实践论是如何论述认识发展的总规律的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 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 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 与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 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生产活 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 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 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 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 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 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 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 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 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 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 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 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 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 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 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 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 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 道理。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 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 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辨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辨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 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 为实践服务。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 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 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 就会明了的。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 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 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 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 系。
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些各别的事物作用于考 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 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 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 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
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 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 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 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合乎论理的结论来。
《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 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 夫。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
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在他们集合了各种资料,加上他们“想了 一想”之后,他们就能作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