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

bdqnwqk2年前百科7

1.高中物理高考关于直线运动公式及相关要点

质点在一条确定直线上的运动,称为“直线运动”。

质点的位置,以离原点的距离,用坐标X表示。它是研究复杂运动的基础,按其受力的不同可分: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包括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及自由落体,竖直上、下抛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 rectilinear motion 轨迹是直线的质点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两类。

位移:表示质点的位置变动,常用X表示位移,是矢量。公式:X=vt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匀速直线运动。

当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加速度为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理意义):反应位移随时间变化关系。

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大小改变而方向不变的运动。当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它的方向又同物体速度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合外力跟速度方向相同时 ,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合外力跟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在上述情况中,如果合外力的大小、方向不变,则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或匀减速直线运动。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时段内的速度改变量都相等;其初速度、加速度a(a为正值,是匀加速运动;负值则为匀减速运动)、运动经历时间t、所行距离s和末速度υ之间存在以下3个关系。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是两个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自由落体运动。只受重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称自由落体,其运动称自由落体运动。

这种运动是初速为零,加速度为g(重力加速度)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的3个公式可将上面3个关系式中的和a代之以0和g而得出 ②竖直上抛运动。

以某一初速度沿竖直方向向上抛出的物体所做的上升和回落运动。上升运动物体所受重力与速度方向相反,速度逐渐减小,物体做匀减速运动。

当速度减小到零时,物体上升到最大高度,然后由这个高度回落,做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的问题可用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式中a=-g)来计算。

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说明): 1.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时,必须选择一参考系 2.同一物体选取不同的参考系,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3.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但应使物体和运动尽可能简单 变速直线运动:如果运动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那么这种运动就叫做变速运动。

物体沿直线做变速运动就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

2.物理直线运动公式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 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收起

3.高一物理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

公式

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平行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s(t)=at^2/2+v(0)t=(v(t)^2-v(0)^2)/(2a)=(v(t)+v(0))t/2 v(t)=v(0)+at 其中a为加速度,v(0)为初速度,v(t)为t秒时的速度 s(t)为t秒时的位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须同时符合下述两条: (1)受恒外力作用; (2)合外力与初速度在同一直线上。

规律

瞬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1=at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s=1/2at2 瞬时速度与加速度、位移的关系:V1=根号2as 速度公式 V=Vo+at, 位移公式 X=Vot+1/2at^2 X=Vo·t(匀速直线运动) 位移公式推导: (1)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故平均速度=(初速度+末速度)/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平均速度*时间,故s=[(v0+v)/2]*t 利用速度公式v=v0+at,得s=[(v0+v0+at)/2]*t=[2v0+at/2]*t=v0*t+1/2*at^2 (2)利用微积分的基本定义可知,速度函数(关于时间)是位移函数的导数,而加速度函数是关于速度函数的导数,写成式子就是ds/dt=v,dv/dt=a,d^2s/dt^2=a 于是v=∫adt=at+v0,v0就是初速度,可以是任意的常数 进而有s=∫vdt=∫(at+v0)dt=1/2*at^2+v0*t+C,(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显然t=0时,s=0,故这个任意常数C=0,于是有 s=1/2*at^2+v0*t 这就是位移公式。 推论 V^2-Vo^2=2aX 平均速度=(初速度+末速度)/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X=aT^2(△X代表相邻相等时间段内位移差,T代表相邻相等时间段的时间长度) X为位移。 V为末速度 Vo为初速度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1)重要比例关系 由Vt=at,得Vt∝t。 由s=(at2)/2,得s∝t2,或t∝√s。 由Vt2=2as,得s∝Vt2,或Vt∝√s。 (2)基本比例 ①第1秒末、第2秒末、……、第n秒末的速度之比 V1:V2:V3……:Vn=1:2:3:……:n。 推导:aT1 : aT2 : aT3 : 。.. : aTn ②前1秒内、前2秒内、……、前n秒内的位移之比 s1:s2:s3:……sn=1:4:9……:n2。 推导:1/2a(T1)∧2 : 1/2a(T2)∧2 : 1/2a(T3)∧2 : 。。 : 1/2a(Tn)∧2 ③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n个t内(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sⅠ:sⅡ:sⅢ……:sn=1:3:5:……:(2n-1)。 推导:1/2a(t)∧2 :1/2a(2t)∧2-1/2a(t)∧2 :1/2a(3t)∧2-1/2a(2t)∧2 ④通过前1s、前2s、前3s……、前ns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 t1:t2:……:tn=1:√2:√3……:√n。 推导:由s=1/2a(t)2 t1=√2s/a t2=√4s/a t3=√6s/a ⑤通过第1个s、第2个s、第3个s、……、第n个s(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 tⅠ:tⅡ:tⅢ……tN=1:(√2-1):(√3-√2)……:(√n-√n-1) 推导: t1 : t2-t1 : t3-t2 : 。 : tn-t(n-1) 注(2)2=4(3)2=9 ()∧2为平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类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若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同向(即同号),则是加速运动;若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即异号),则是减速运动 速度无变化,----初速度等于瞬时速度,且速度不改变。不增加也不减少,则运动状态为,匀速直线运动。

4.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重要知识点

运动公式:s=v(平均)*t (适用于一切 是定义)

s=(v1+v2)/2 *t (匀加速 因为匀加速运动的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s=v0*t+1/2 a t^2(常式)

匀加速:

v^2=2as

△s=at^2(邻差法,相同时间间隔)

v(中间时刻)=1/2(v1+v2)

v(中间位移)=(v1^2+v2^2)^(1/2)

(即开根号 平方平均数(你们数学学过基本不等式了吗? 也不了解现在孩子的教材))

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

相同时间间隔内v1:v2:v3。=1:3:5。

s1:s2:s3。=

相同位移

(其余可以自己推)

( 用好平均速度 和v2=2as DS=at2)

5.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

运动公式:s=v(平均)*t (适用于一切 是定义)

s=(v1+v2)/2 *t (匀加速 因为匀加速运动的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s=v0*t+1/2 a t^2(常式)

匀加速:

v^2=2as

△s=at^2(邻差法,相同时间间隔)

v(中间时刻)=1/2(v1+v2)

v(中间位移)=(v1^2+v2^2)^(1/2)

(即开根号 平方平均数(你们数学学过基本不等式了吗? 也不了解现在孩子的教材))

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

相同时间间隔内v1:v2:v3。=1:3:5。

s1:s2:s3。=

相同位移

(其余可以自己推)

( 用好平均速度 和v2=2as DS=at2)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6.高一物理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

公式 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平行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s(t)=at^2/2+v(0)t=(v(t)^2-v(0)^2)/(2a)=(v(t)+v(0))t/2 v(t)=v(0)+at 其中a为加速度,v(0)为初速度,v(t)为t秒时的速度 s(t)为t秒时的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须同时符合下述两条: (1)受恒外力作用; (2)合外力与初速度在同一直线上。规律 瞬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1=at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s=1/2at2 瞬时速度与加速度、位移的关系:V1=根号2as 速度公式 V=Vo+at, 位移公式 X=Vot+1/2at^2 X=Vo·t(匀速直线运动) 位移公式推导: (1)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故平均速度=(初速度+末速度)/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平均速度*时间,故s=[(v0+v)/2]*t 利用速度公式v=v0+at,得s=[(v0+v0+at)/2]*t=[2v0+at/2]*t=v0*t+1/2*at^2 (2)利用微积分的基本定义可知,速度函数(关于时间)是位移函数的导数,而加速度函数是关于速度函数的导数,写成式子就是ds/dt=v,dv/dt=a,d^2s/dt^2=a 于是v=∫adt=at+v0,v0就是初速度,可以是任意的常数 进而有s=∫vdt=∫(at+v0)dt=1/2*at^2+v0*t+C,(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显然t=0时,s=0,故这个任意常数C=0,于是有 s=1/2*at^2+v0*t 这就是位移公式。

推论 V^2-Vo^2=2aX 平均速度=(初速度+末速度)/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X=aT^2(△X代表相邻相等时间段内位移差,T代表相邻相等时间段的时间长度) X为位移。 V为末速度 Vo为初速度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1)重要比例关系 由Vt=at,得Vt∝t。

由s=(at2)/2,得s∝t2,或t∝√s。 由Vt2=2as,得s∝Vt2,或Vt∝√s。

(2)基本比例 ①第1秒末、第2秒末、……、第n秒末的速度之比 V1:V2:V3……:Vn=1:2:3:……:n。 推导:aT1 : aT2 : aT3 : 。

.. : aTn ②前1秒内、前2秒内、……、前n秒内的位移之比 s1:s2:s3:……sn=1:4:9……:n2。 推导:1/2a(T1)∧2 : 1/2a(T2)∧2 : 1/2a(T3)∧2 : 。

: 1/2a(Tn)∧2 ③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n个t内(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sⅠ:sⅡ:sⅢ……:sn=1:3:5:……:(2n-1)。

推导:1/2a(t)∧2 :1/2a(2t)∧2-1/2a(t)∧2 :1/2a(3t)∧2-1/2a(2t)∧2 ④通过前1s、前2s、前3s……、前ns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 t1:t2:……:tn=1:√2:√3……:√n。 推导:由s=1/2a(t)2 t1=√2s/a t2=√4s/a t3=√6s/a ⑤通过第1个s、第2个s、第3个s、……、第n个s(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 tⅠ:tⅡ:tⅢ……tN=1:(√2-1):(√3-√2)……:(√n-√n-1) 推导: t1 : t2-t1 : t3-t2 : 。

: tn-t(n-1) 注(2)2=4(3)2=9 ()∧2为平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类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若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同向(即同号),则是加速运动;若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即异号),则是减速运动 速度无变化,----初速度等于瞬时速度,且速度不改变。

不增加也不减少,则运动状态为,匀速直线运动。

7.高中物理高考关于直线运动公式及相关要点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Vt=Vo+at 2.位移s=Vot+at²/2=V平t= Vt/2t 3.有用推论Vt²-Vo²=2as 4.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5.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6.中间位置速度Vs/2=√[(Vo²+Vt²)/2]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²{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8.初二物理物体的运动知识点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在国际制单位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m/s".

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于参照物选取的不同,对于同一个物体,我们可以说它是运动的,也可以说它是静止的。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做运动的相对性。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可用公式v=s/t粗略地描述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这个速度叫做平均速度。

9.高一物理直线运动精讲一下谢谢

直线运动有以下几种:1.匀速直线运动,即速度恒定,加速度为02.匀加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恒定且与初速度同向3.匀减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恒定且与初速度反向4,匀变加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按照时间关系均匀变化,加速度可能变大,可能变小,但是与初速度同向5,匀变减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按照时间关系均匀变化,加速度可能变大,可能变小,但是与初速度反向6,变加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按照时间关系变化,但不均匀,加速度可能变大,可能变小,但是与初速度同向7,变减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按照时间关系变化,但不均匀,加速度可能变大,可能变小,但是与初速度反向由上总结,加速运动,加速度肯定与初速度同向,减速运动,加速度肯定与初速度反向(如果过程中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最好将过程分开分析计算)均匀变化可看成一次方程,比如加速度为Y,时间为X,Y=aX+b(x就是运动所经过的时间,Y就是x的时候,物体的加速度,a为每秒内加速度的变化,b为0时刻,加速度的初值大小)按照公式把方程都列出来,直线运动的题目都好解决的,关键是要分析清楚每个过程属于哪种直线运动哦。

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

标签: 知识点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