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中的地理知识南方人为什么吃汤圆
1.为什么过年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
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
南方没有什么统一的习俗,各吃各的,不同的省,习俗不一样,同一省不同的县,过年吃的东西可能也不一样。这与南方的方言一样,南方很多地方,不同的县说话都互相听不懂,或者听起来费力,因此过年吃的东西不同也不奇怪了。
而北方不论哪个省,过年基本上都要吃饺子,因此吃饺子,也就容易被人当成中国人过年的象征。因为13亿人里,吃饺子的人数远远多于吃扣肉、粽粑、杀鸡、吃汤圆的。
吃饺子的来历,有无数的文章探索,比如“交子”等等谐音,古人的事,这里就不重复了。仅说现代人,吃饺子的意义没有什么可探讨的,文化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不问为什么,大家糊里糊涂自然而然这样做,非这样做不可。
现在吃饺子的,不仅是北方百姓,军队也是要吃饺子的,不论哪个地方的部队,过年的时候总要全体官兵一起包饺子。
这就是吃饺子的意义:重在包,大家一起包,这是一种气氛。吃饺子主要是一种象征,而不在于美食。
要讲烹调,中国有三大菜系,鲁粤川,还有的加上淮扬菜,变成四大菜系,比较正规的是七大菜系,还有分成十几种的,不论怎么个分法,鲁菜都是第一大菜系,北方人的烹饪水平是很高的,鲁菜是皇家菜,也是现在的国菜,国宴以鲁菜为主。以为北方人不会做菜于是包饺子,那是错误。
拿山东来讲,年三十晚上一定要吃饺子,这是过年的象征,而且要包出足够的饺子,初一要吃一天。因为初一要四处拜年,基本上一天不能休息,饺子起了快餐的作用。
从初二开始,是女儿女婿回娘家的日子,每个山东人要在这一天去看姥姥、舅舅,山东人的习俗,女婿是贵客,因此家家是来贵客的日子,从初二开始,煎溜烹炸做大菜招待亲人,就不吃饺子了。
归纳起来,北方人不是不会做菜,而是最会做菜,仅仅是什么时候做的问题。饺子起的是象征作用、快餐作用。
这与南方不太相同,南方人不怎么串门拜年,大年初一人们不是一家家走遍,于是就有时间在家里做菜。北方人初一没有时间,太忙。
在北方农村,饺子是妇女们包,到时候妯娌们坐一起共同包,这是一年到头团聚的时光,如果没有包饺子这样的活儿,妇女们就坐不到一起,因此这个习俗是非常重要的,凝聚了一家人。在城里,男人也得包,全家人老老小小坐在一起包饺子,这种天伦幸福是一年难得的,因此也就特别被人看重。
这也是为什么军队规定过年非要包饺子的原因,官兵一起包饺子,重在团结,团结才有战斗力。
因此,吃饺子本身并不是美食,包饺子、全家人坐在一起,象征意义更大。
除了年节以外,招待客人,包饺子也是非常大的面子。如果到北方人家里做客,主人包饺子招待,应该明白这是对客人最大的尊重最大的欢迎。不管馅儿是什么,花了多少钱,心意要领会。这是主人花了许多时间做成的,付出的时间就说明了一切。
好比到南方有的地方,主人杀一只鸡招待客人,杀鸡请客是对客人最大的尊重,喜欢不喜欢吃鸡肉不要紧,要领会主人的盛情。
另外,亲人要出远门,山东人也会包饺子送行,这有讲,饺和脚同音,临行吃饺子,走路脚有劲,这也是亲人的一片心意。
2.元宵节为何南方吃汤圆,北方人吃元宵
元宵和汤圆1、汤圆和元宵的区别汤圆是「包」出来的,表皮光滑黏糯。
元宵是「滚」出来的,表皮干燥松软。 汤圆有缝,而元宵没缝;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汤圆简易;元宵难。
汤圆是将馅填入糯米团中再包起来,因此有缝,而且搓的较为光滑圆润。而元宵则是先将馅切成小方块,放在糯米粉中筛滚,像滚雪球一样慢慢变大,因此表面不甚光滑,而且较为粗糙干燥,没有缝隙。
由于制作工艺不同,元宵吃起来的口感要比汤圆更为粗糙,软糯且富有嚼劲,饱腹感比汤圆更强。 元宵常用甜馅儿 汤圆酸甜咸辣皆有元宵一般采用甜味馅料,如猪油豆沙、黑芝麻、枣泥、果仁、山楂等。
汤圆的馅料相比更为丰富,酸甜咸辣皆有,食材花样也百变。如水果汤圆、粗粮汤圆、肉丁汤圆等品牌速冻汤圆都热卖于各大超市。
2、南方吃汤圆,北方吃元宵为什么名字不一样,其实是因为地理位置不一样,名字难免有差异,吃法上面也会有差异。不过都是寓意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意思。
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元夕、小正月、小年或春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起源自中国,关于元宵节的由来,说法很多。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
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
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民俗专家表示,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
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本称“上元”是农民祈求丰收的日子,也是道教的天官诞。
人们在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这天是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也在这天祭月和赏月,祈求丰收。
有说法认为,汉武帝时听从谬忌之说,对于太一神十分虔诚,在甘泉宫修建太一祠坛,无论是伐南越、得天马,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经过祠坛之上,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北方人更习惯元宵,南方人更习惯汤圆。
但是随着近年来汤圆生产逐步机械化,采用速冻工艺,保质期延长,进入北方市场,不少北方人也接受了汤圆,汤圆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市面超市里卖的大多都是汤圆。相对来说,元宵工艺传统,基本上是手工生产,需要寒冷的天气,保质期很短,大多是现地制售,局限性比较大。
由于元宵或汤圆的主要成分都是糯米,黏性高不易消化,而馅料无论甜咸,都属高热量高油脂,因此专家提醒患有胃肠道疾病、肾病、慢性胰腺炎、消化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和儿童、体重超重者,应少吃或不吃。
3.为什么在新年南方要吃汤圆,北方要吃饺子呢
孩子。。。 你这都不知道呀? 有好好上地理课没? 哥哥我告诉你哈!
虽然我也知道。。 但还是网上说的比较全 我发给你看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 ,,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元宵又叫汤圆,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 “面茧、粉果、元宝、汤 饼、圆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元宵分有馅,无馅两种。无馅的个小,味甜,以白糖、桂圆、桂花、藕丁、蜜饯为佐料,又称“珍珠汤圆”,有馅的个大,状如核桃。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 沙、芝 麻、山楂等类,南方的则甜、咸、荤、素皆有,尤以宁波汤圆,贵阳吴家汤圆著称。 .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词》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惯,并且当时已有以出售汤圆著称的字号。
正月十五元宵节将至。元宵是灯节。在中国,唐朝遗留下来灯节观灯的习惯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另外,元宵节吃汤圆的风俗也一直保留到现在,因为在上元节的晚上——元宵吃汤圆,人们也就习惯地把汤圆叫做“元宵”。
元宵佳节,北京的饮食、糕点铺,甚至连马路两边都设摊兜售汤圆,家家户户在正月十五这天都吃碗热气腾腾的汤圆,人们是多么留恋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风俗呀!
汤圆又叫汤团、粉果,因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圆子。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实际上是思念亲人、渴望团圆的意思。宋代周必大写《元宵煮浮圆子诗》是我国最早描绘汤圆的诗: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时大臣,平时整肃军政,励精图治。这首短诗里已经流露出他举碗盼望全国人民团聚的思念,连灶下生火的丫头都为大家煮食汤圆时浸沉在思念故乡那种深沉的情绪里感到诧异呢!吃汤圆,忆亲人,这个习惯就一直传到现在。
4.冬至,为什么南方人吃汤圆,北方盆吃饺子
北方吃饺子和馄饨 的说法: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对于有着“好吃不如饺子”习俗的北方人来说,也普遍有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风俗。不同地方的人们对馄饨的称呼还不一样,比如广东人把馄饨称为“云吞”,湖北人则称之为“包面”,江西人称其“清汤”,四川人称“抄手”。河南人在冬至这天,要吃“捏冻耳朵”。吃“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饺子的俗称,据说是吃后可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不会被冻掉耳朵。
南方吃汤圆的说法: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5.南方人过年为什么都是吃汤圆而不是吃饺子
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
南方没有什么统一的习俗,各吃各的,不同的省,习俗不一样,同一省不同的县,过年吃的东西可能也不一样。这与南方的方言一样,南方很多地方,不同的县说话都互相听不懂,或者听起来费力,因此过年吃的东西不同也不奇怪了。
而北方不论哪个省,过年基本上都要吃饺子,因此吃饺子,也就容易被人当成中国人过年的象征。因为13亿人里,吃饺子的人数远远多于吃扣肉、粽粑、杀鸡、吃汤圆的。
吃饺子的来历,有无数的文章探索,比如“交子”等等谐音,古人的事,这里就不重复了。仅说现代人,吃饺子的意义没有什么可探讨的,文化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不问为什么,大家糊里糊涂自然而然这样做,非这样做不可。
现在吃饺子的,不仅是北方百姓,军队也是要吃饺子的,不论哪个地方的部队,过年的时候总要全体官兵一起包饺子。这就是吃饺子的意义:重在包,大家一起包,这是一种气氛。
吃饺子主要是一种象征,而不在于美食。要讲烹调,中国有三大菜系,鲁粤川,还有的加上淮扬菜,变成四大菜系,比较正规的是七大菜系,还有分成十几种的,不论怎么个分法,鲁菜都是第一大菜系,北方人的烹饪水平是很高的,鲁菜是皇家菜,也是现在的国菜,国宴以鲁菜为主。
以为北方人不会做菜于是包饺子,那是错误。拿山东来讲,年三十晚上一定要吃饺子,这是过年的象征,而且要包出足够的饺子,初一要吃一天。
因为初一要四处拜年,基本上一天不能休息,饺子起了快餐的作用。从初二开始,是女儿女婿回娘家的日子,每个山东人要在这一天去看姥姥、舅舅,山东人的习俗,女婿是贵客,因此家家是来贵客的日子,从初二开始,煎溜烹炸做大菜招待亲人,就不吃饺子了。
归纳起来,北方人不是不会做菜,而是最会做菜,仅仅是什么时候做的问题。饺子起的是象征作用、快餐作用。
这与南方不太相同,南方人不怎么串门拜年,大年初一人们不是一家家走遍,于是就有时间在家里做菜。北方人初一没有时间,太忙。
在北方农村,饺子是妇女们包,到时候妯娌们坐一起共同包,这是一年到头团聚的时光,如果没有包饺子这样的活儿,妇女们就坐不到一起,因此这个习俗是非常重要的,凝聚了一家人。在城里,男人也得包,全家人老老小小坐在一起包饺子,这种天伦幸福是一年难得的,因此也就特别被人看重。
这也是为什么军队规定过年非要包饺子的原因,官兵一起包饺子,重在团结,团结才有战斗力。因此,吃饺子本身并不是美食,包饺子、全家人坐在一起,象征意义更大。
除了年节以外,招待客人,包饺子也是非常大的面子。如果到北方人家里做客,主人包饺子招待,应该明白这是对客人最大的尊重最大的欢迎。
不管馅儿是什么,花了多少钱,心意要领会。这是主人花了许多时间做成的,付出的时间就说明了一切。
好比到南方有的地方,主人杀一只鸡招待客人,杀鸡请客是对客人最大的尊重,喜欢不喜欢吃鸡肉不要紧,要领会主人的盛情。另外,亲人要出远门,山东人也会包饺子送行,这有讲,饺和脚同音,临行吃饺子,走路脚有劲,这也是亲人的一片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