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辨识小知识
1.中医体质辨识是怎么回事
?很多人对中医体质辨识比较陌生,不知道中医体质辨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深圳景田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专家介绍,中医体质辨识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重视人的体质及其差异性,通过 “辩证施治”来进行诊疗。 ?深圳中医院中医介绍,体质辨识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人体阴阳平衡,五脏相生相克的原理,用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确定被检者的中医体质及当前机能状态,针对不同体质给出中医治疗的对策和日常调理的指导,包括饮食禁忌,食疗建议、四季进补注意事宜、健康习惯培养等等。
>>>>按摩缓解疲劳的方法 1、望:体质总是有其外在表象 ; 2、闻:耳和鼻也是判断工具 ; 3、问:最直接的判断方式 ; 4、切:了解脉象的基本知识。>>>>中医治疗亚健康好吗? ?以上是简单介绍。
深圳景田医院聂主任具有深厚中医理论功底和丰富临床经验,可通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根据辨识和诊治结果,制定出全方位的个性化养生调理或治疗处方,深受深圳市民的喜爱。
2.中医教你辨别如何认识自己的体质
(一)寒证 寒证是感阴寒之邪(如寒邪、湿邪)或阳虚阴盛、脏腑阳气虚弱、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寒证和里寒证,表寒证已以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寒证。
主证:畏寒、形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热饮,面色白,咳白色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 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病机:阳虚阴盛,病人寒化,故畏寒肢冷,脾胃寒冷,故腹痛喜暖,阳气不振而脉沉迟。 治则:温中祛寒 常用方剂:附子理中汤 (二)热证 热证是感受阳热之邪(如风邪、热邪、火邪等)或阳盛阴虚、脏腑阳气亢盛和阴液亏损、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热证和热证,表热证已在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热证。
主证:发热,不恶寒,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咳痰黄稠,腹痛喜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病机:阳热偏盛,故发热喜凉,热伤津液而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热盛故见脉数。
治则:清热法。 常用方剂:白虎汤等。
(三)实热与虚热 由于感受热邪所形成的实热证,与机体阴液亏损或机能亢进所致的虚热证,其临床表现及治则都是不尽相同的。见下表 (四)寒热真假 在疾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危重阶段,可以发现一些“寒极似热”、“热极似寒”的假象,临床上把本质是热证而表现为寒象的叫“真热假寒”,本质是寒证而表现为热象的叫“真寒假热”。
这种情况往往表示疾病比较严重。如果不能抓住本质,就会被假象所迷惑,而致误诊、误治。
1。“真寒假热”: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见身热,两颧潮红,躁扰不宁,苔黑,脉浮大等,表面上看似有热象,但病人却喜热覆被,精神萎颓淡漠,蜷缩而卧,舌质淡白,苔黑而润,脉虽浮大但无力。
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其本质仍是寒证,故称“真寒假热”治疗上要用温里回阳,引火归元。 2。
“真热假寒”:即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如热性病中毒较重时可见表情淡漠、困倦懒言、手足发凉、脉沉细等,粗看好似寒证,但又有口鼻气热,胸腹灼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红绛,苔黄干,脉虽沉细但数而有力。
为阳热内郁不能外达,本质是热证,故称“真热假寒”,治疗上应清泻里热,疏达阳气。 一般来说,寒、热的表象属标,是一种假象;内、里的寒、热属本,是它的本质。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或体征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尤其是寒热、口渴不渴、面色、四肢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几方面更为重要。 即畏寒喜热为寒,发热,怕热喜冷为热;口淡不渴为寒,口渴喜饮为热;面色红为热;手足厥冷多为寒,四肢烦热多为热;小便清长、大便稀溏为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为有热;舌淡苔白为寒,舌红苔黄为热等等。
从寒证与热证的比较可以看出:寒证属阴盛,多与阳虚并见;热证属阳盛,常有阴液亏耗的表现。
3.《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体质分为几种
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淤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4.中医是如何辨别体质
历来中医学就重视人的体质状态,进行防病治病时,从具体的人出发,权衡干预措施,体现因人制宜、以人为本的思想。
人们所说的体质就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生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生理功能、形态结构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物质。 体质辨识是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根据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对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进行把握,以制订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预防、治疗、养生方法,从而采取“因人制宜”的干预措施。
中医学认为,生命的基础物质是阴阳、气血、津液,并反映着体质盛衰变化的状态。 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体质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质量、生命体验,所以自古以来中医就非常重视体质。
中医治病的精华是辨证施治,对个体的差异很重视。而辨体识病、治疗和养生是精华中的精华,通过把握、观察病人的体质,在此基础上分析疾病,因人养生。
《黄帝内经》中的《灵枢•通天》就认为“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五种体质)乃治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在中医发展史上,凡是名留青史的大家名医,也都在治疗和养生方面非常重视病人的体质,如被中医界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其《伤寒杂病论》中“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智慧处处皆是,异病同治是因为体质相同,而同病异治是因为体质不同。
虽然直到清代的医书中才明确出现“体质”一词,但是其思维、精神却在历代医案、经典医籍中显现、渗透。如《黄帝内经》中的《素问•上古天真论》就详细描述男性女性在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中,生理性的体质的差异:“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4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讲,女性发育成熟后血脉畅通、冲任充盈,月经出现,按时施泄,并可以繁衍后代。
女性衰老也会从血液充盛的任脉、冲脉和足阳明经开始,所以女性体质养生应该注重活血、养血、和血;男性肾气实,阳气偏盛,形体健硕,骨骼也粗壮,其衰老也是从肾气阴开始,所以男性养生应该注重不伤阳不伤肾。 这个思想一直在中医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也是中国女性都非常热衷于吃阿胶、当归、大枣之类,而男性热衷于补肾壮阳的原因。
以往的经验证明,诊疗疾病绝对不能忽视人的体质,尤其是体质中“神”的特征。作为体质的组成之一,“神”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都极为重要,尤其是现代人的疾病都存在神失调的因素,甚至神失调成为关键因素。
由于体质是健康和疾病的土壤,养生治病也就是对体质进行耕耘、调节,就如种庄稼一样,不能只盯着地面上的庄稼,更要对它赖以生存的土壤给予足够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