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1.高一历史必修4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农业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2、耕作方式的发展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②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③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②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二、古代中国手工业1、丝织业: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②明清:在纺织业部门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冶金业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汉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3、陶瓷业①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②宋代:景德镇“瓷都”③清代:粉彩瓷器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三、古代中国商业1、商业的发展①唐: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旅往来频繁②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商运发展迅速③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2、城市与“市”的发展(1)唐代长安:①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两“市”, “市”与“坊”界限分明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2)宋代东京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②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③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早市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3、古代商业的特点①商业不断发展,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①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②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③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协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新航路的开辟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时间 航海家 国籍 开辟的新航线 所经大洋 扶持国家 方向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大西洋 葡萄牙 向东 1492年 哥伦布 意大利 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大西洋 西班牙 向西 1497-1498年 达·伽马 葡萄牙 开辟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大西洋、印度洋 葡萄牙 向东 1519-1522年 麦哲伦等 葡萄牙 环球航行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西班牙 向西 3、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联系日益密切,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1、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①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②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
2.高二历史选修四要点
一、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1、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割据混战的政治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2、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3、拓展疆域,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4、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5、修筑长城,抵御游牧民族骚扰,保障中原农业生产。(长城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以上措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促进历史进步。
说明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我们应予以充分肯定。但是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迷信法家,刑法严酷,滥用民力,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暴君。正是由于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二、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唐太宗唐太宗: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1、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完善三省六部制。2、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
3、法律上:慎用刑法4、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5、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尊称"天可汗"。东突厥地区设羁糜府州进行管辖;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与吐蕃和亲,促进汉藏的友好和西藏地区的发展。
6、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的开放政策,设立鸿胪寺,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以上措施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我评价"功大过小"。
三、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孔子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1、思想:"仁"(核心)、"礼"、"中庸";2、政治:为政以德,维护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3、教育: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的局面。因材施教,温故知新,采用启发式教学;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4、晚年整理和修订"六经",保存了古代典籍。5、影响:对中国:①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②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③"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我们对孔子思想应采取"扬弃"即批判和继承的态度⑴、继承弘扬"礼"中合理成分,如巩固稳定的社会局面,规范人的行为,批判其伦理纲常思想。
⑵、弘扬"仁"中仁爱、关怀、体谅、容忍加强自我修养等美德,重视道德教育。我国现阶段的"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和"建立和谐社会"、与世界国家民族和睦相处的思想,都受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克服"仁"中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⑶、弘扬孔子重视教育的思想,大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克服其中"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
四、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1)哲学上主张理念论,把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对立起来,理念先于物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这是一种唯心论,但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2)政治上提出理想国,认为国家应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构成,各守其职、各具其德;由哲学王来统治。这一主张虽然未能实现,但给人们以一些启发。
(3)教育上创办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学校--阿卡德米学园,采用对话方式教学,培养了亚里士多德等一批人才,在欧洲教育史、科学史有重要影响。五、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1、号称"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众多科学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①哲学:A 、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理念论。
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和唯心主义之间。B 、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
2、生物学: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3、物理学: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4、逻辑学:提出三段论。
3.高二历史选修四要点
一、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1、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割据混战的政治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2、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3、拓展疆域,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4、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5、修筑长城,抵御游牧民族骚扰,保障中原农业生产。(长城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以上措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促进历史进步。
说明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我们应予以充分肯定。但是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迷信法家,刑法严酷,滥用民力,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暴君。正是由于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二、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唐太宗唐太宗: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1、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完善三省六部制。2、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
3、法律上:慎用刑法4、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5、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尊称"天可汗"。东突厥地区设羁糜府州进行管辖;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与吐蕃和亲,促进汉藏的友好和西藏地区的发展。
6、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的开放政策,设立鸿胪寺,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以上措施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我评价"功大过小"。
三、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孔子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1、思想:"仁"(核心)、"礼"、"中庸";2、政治:为政以德,维护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3、教育: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的局面。因材施教,温故知新,采用启发式教学;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4、晚年整理和修订"六经",保存了古代典籍。5、影响:对中国:①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②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③"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我们对孔子思想应采取"扬弃"即批判和继承的态度⑴、继承弘扬"礼"中合理成分,如巩固稳定的社会局面,规范人的行为,批判其伦理纲常思想。
⑵、弘扬"仁"中仁爱、关怀、体谅、容忍加强自我修养等美德,重视道德教育。我国现阶段的"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和"建立和谐社会"、与世界国家民族和睦相处的思想,都受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克服"仁"中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⑶、弘扬孔子重视教育的思想,大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克服其中"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
四、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1)哲学上主张理念论,把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对立起来,理念先于物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这是一种唯心论,但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2)政治上提出理想国,认为国家应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构成,各守其职、各具其德;由哲学王来统治。这一主张虽然未能实现,但给人们以一些启发。
(3)教育上创办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学校--阿卡德米学园,采用对话方式教学,培养了亚里士多德等一批人才,在欧洲教育史、科学史有重要影响。五、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1、号称"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众多科学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①哲学:A 、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理念论。
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和唯心主义之间。B 、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
2、生物学: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3、物理学: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4、逻辑学:提出三段论:大前。
4.历史选修4第一课知识点,要求具体点,速回,本人要使用,谢谢
你好。
选修4是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首先你要了解评价人物的基本方法,遵循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背景下,看其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注意史论结合。第一课是秦始皇,你要把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和过错一并列出来,然后进行评价。
功:1、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割据。2、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修直道、驰道、灵渠。过:1、滥用刑罚2、焚书坑儒3、大兴土木历史事件的评价参考书本,各个版本教材是有一定差别的。
5.高二历史选修四提纲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资料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一、秦始皇1、统一六国A、原因: ⑴客观条件: ①经济基础: ②政治基础: ③民族基础: ④群众基础: ⑤思想基础: ⑵主观条件: B、过程:时间 策略 顺序 2、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巩固了统一的措施政治: 军事: (作用: )经济: 文化: 3、暴政: 、、、4、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 :(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是否有利国家统一;是否保持政治安定;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促进文化繁荣;是否促进民族融合;是否反抗外来侵略。秦始皇的历史功过: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这是秦始皇重大的历史贡献。
秦始皇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他采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这是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政治家的杰出之处。但是,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迷信法家,轻罪重刑,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无限制使用民力、物力,超过了当时人们所能忍受的极限,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惟我独尊、专制暴虐的暴君,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二、唐太宗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1.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主观上:A.吸收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B.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2)客观上:A.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创造了条件B.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2、贞观之治的具体表现:政治: 经济: 法律:。
6.高一历史必修4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农业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2、耕作方式的发展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②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③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②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二、古代中国手工业1、丝织业: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②明清:在纺织业部门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冶金业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汉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3、陶瓷业①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②宋代:景德镇“瓷都”③清代:粉彩瓷器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三、古代中国商业1、商业的发展①唐: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旅往来频繁②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商运发展迅速③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2、城市与“市”的发展(1)唐代长安:①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两“市”, “市”与“坊”界限分明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2)宋代东京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②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③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早市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3、古代商业的特点①商业不断发展,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①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②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③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协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新航路的开辟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时间 航海家 国籍 开辟的新航线 所经大洋 扶持国家 方向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大西洋 葡萄牙 向东 1492年 哥伦布 意大利 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大西洋 西班牙 向西 1497-1498年 达·伽马 葡萄牙 开辟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大西洋、印度洋 葡萄牙 向东 1519-1522年 麦哲伦等 葡萄牙 环球航行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西班牙 向西 3、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联系日益密切,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1、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①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②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
7.求高中历史选修3和政治必修4的复习提纲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1、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世界的瓜分是按照国家实力进行的。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这种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发生了变化:课文表格。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下来,美、德经济发展迅速。与实力对比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照原来的力量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
新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照新的国家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由此引发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
19世纪下半期,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寻求海外市场禾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世界最终连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附庸。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目的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有何不同?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主要目的是直接掠夺贵金属和财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19世纪下半期以来的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抢占海外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输出剩余资本的场所。(2)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在欧洲列强的激烈争斗中,主要有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奥矛盾。
三国同盟的形成:德国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德法矛盾:争夺欧洲霸权。
历史宿敌。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这是德国构筑同盟体系迈出的第一步,反俄性质) 1882年,德、意、奥缔结《三国同盟条约》(标志着以德国为首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的形成)三国协约的形成 1892年,法、俄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草案》(标志着欧洲大陆的另一个军事同盟集团的初步形成) 1904年,英、法签订《英法协约》 1907年,英、俄签订了《英俄协约》(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最终成立)(3)战争的催化剂 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潜艇、飞机、坦克、电报、电话、无线电(残酷性,世界性,世界范围内指挥战争,突破地域限制)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2、经过(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2)战争进程第一阶段:1914年。
马恩河战役彻底打破了德军想在六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施里芬计划”。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
它宣告了速战速决梦想的破灭,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堑壕战。第二阶段:1915——1916年。
主要的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惨烈的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伤亡人数近100万。首次使用毒气。
索姆河战役:英军首次使用坦克。日德兰海战:海上战场。
德国对英国发出挑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英国舰队损失惨重,但英国海军仍然掌握着制海权。第三阶段:1917——1918年。
发生两件大事:一是俄国的十月革命;二是美国的参战。这两件大事对大战的结束产生了重大影响。
3、结果同盟国(德奥集团)的失败而告终。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实力。4、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主要看交战方的目的,这个目的应该贯穿在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一战的爆发是因为交战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战争过程中各国战争目标和行动也都是为了争夺霸权和瓜分领土,明显显现了战争的侵略掠夺性;战争的结果也不是正义和公理的胜利,而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没有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二战爆发埋下伏笔。分析战争性质还要注意区别整体与个别,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一战中,塞尔维亚和比利时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这不能从整体改变一战的非正义性。
5、影响(1) 西欧相对衰落;美日的崛起:美国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专向纽约。(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日本一战期间扩展在中国势力,企图独霸中国;经济实力大增(债权国)。
(2) 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摧毁了俄罗斯、德意志、奥匈等帝国,英、法、意等帝国主义国家被削弱。封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解体。
(3) 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4) 革命与独立浪潮:欧美各国工人运动高涨;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巴黎和会(1919年)(1)实质:战前列强争夺的继续。
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2)主要内容重新划定德国疆界;限制德国军备; 赔款问题;瓜分海外殖民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日分割,充分说明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本质(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
巴黎和会的。
8.高一历史必修一至三知识总结
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3.西周:分封制定义: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统一(1)群雄割据A.春秋争霸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1)确立:A."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B.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郡县制(地方)(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1.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2.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4.宋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2.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清朝的军机处(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2)雍正设立军机处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1.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2.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
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3.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4.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秦汉:三公制度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清朝又设军机处5.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朝代中央机构特点中央机构地方机构秦传承开创三公九卿郡县制汉汉承秦制中朝外朝(三公九卿)郡、国并行隋唐承前启后,有所创新三省六部道州县三级宋进一步加强二府三司路州县三级元有新发展一省二院行省制明空前加强废丞相、设内阁省府县清达到顶峰设军机处省府县6.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
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2)消极作用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一)爱琴文明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二)黑暗时代:300年(三)城邦时代1.城邦的定义:前8~。
9.人教版政治必修4知识总结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这个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表现为不仅能够正确的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的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有效的指导人们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这个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没,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如果材料中提到有关精神、理论的推动作用; 浙江构建文化大省时注意想到意识的能动作用分析。 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方法论一例题】 1、(2002年全国文综第31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
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B )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方法论二】: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方法论二例题】 (2004年文综北京试卷第34题)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这是因为( ) 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5、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是客观的,即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出发,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 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原因及其表现 )即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运用:①经济发展中要自觉遵循生态平衡规律、价值规律等;我国入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②“神舟五号”;探月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基因工程;天气预报;人工降雨等 二、(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含义、特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运用: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四个目标 (2)因果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辨证法认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反思找原因,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运用: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反对地方保护主义;西部大开发;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中抓大放小 2、发展的观点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