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计划,相对院士、长江、杰青,该优先资助哪些人?

bdqnwqk1年前学者10

先分析一下为什么那些人不应该再申请万人计划?(1),已经获得“院士”头衔的人事。

对于这些人,已经是国家给予的最高级别称号。在目前中国这种体制下,“院士”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不只是享受“副部级”待遇,各个学校、地方、企业都已经给予他们太多的“特殊待遇”。如果在今天的中国,有人还能够找出一个住房面积低于160平米的“院士”,我们要号召全国数亿人民给他们“捐款”,至少要告诉陈光标善人。如果这些院士的住房面积都超过200平米了,再给他们“离谱的待遇”,底层的研究人员现在在沉默,将来可能就会爆发。(2),973首席科学家。对于他们,科研经费都是几千万、几千万的拿。如果这些人以这么多的经费都没有做出什么好的成绩,再给她们几百万就能做出更好的成绩?这不是骗人,就肯定是骗鬼了。(3),长江学者。对于他们,我认为最不应该入选“万人计划”的。不是认为他们水平不高,而是认为,这些人一开始就已经享受了比其它同事多几十万一年的待遇。现在再跑过来争取这一个“待遇”,世界不应该老围着这些人转呀。他们联合院士,把持国内学术界太久,不能再这样持续下去了。(4),获得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年以内的人。对于他们的科研工作,已经有比较好的经费支持了,再给他们多一些资助,无非多一点钱进自己的腰包。如果超过5年了,如果真的做的很好,再支持也是可以接受的。相对于院士、长江、973首席科学家,哪些人更适合于获得万人计划资助?(1)年龄50岁左右在45岁-50岁过程中取得突破的非院士、长江、973首席的依然在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中国科技人才选拔过程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无论是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通通把年龄设在45岁以内。如果有人在50岁左右,做出了很突出的工作,他们依然很难被“社会”认同。如果他们没评上院士,很有可能就要带着遗憾退休了。如果万人计划选拔人才过程中,重点关注一下那些在45岁-50岁过程中取得突破的科技工作者,可能对于没曾获得突出人才资助的人而言,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与其在国外招一批年过半百而且不一定能够适应中国特殊文化的海外教授,不如将国内一批接近半百之年而突然有重大突破的人带上更高的层次。现在国内很多时候,都是看“头衔”,然而在这个年龄段里面,有一大批没有拿到“长江学者”等头衔的人的科研能力可能远超某些“长江学者”资助者。(2)年龄在35-38岁表现突出的年轻人。对于这些人,国家已经开始予以重点关注。从基金委开设“优秀青年基金”就可以看出来。如果国家能够资助一批这个年龄段的有“奇思异想”的科技工作者,十年后,很有可能国内取得一大批原创性很强的工作。或许有人会说优秀的人才都可以申报优秀青年基金。然而,谁能够保证优秀青年基金评审过程中不走眼,有一批优秀的未能获得资助且可能超过他们水平的群体呢?如果国内真希望选出一万个“万人学者”的话,个人觉得主力军应该在这个群体之中。我并不完全反对国内的各种人才计划,但是,现在国内人才计划众多,各种重复资助现象过多。某些人可能同时获得杰青、长江、泰山、闽江、院士的头衔,现在他们又要过来争抢“万人学者”。而有一些人,真的很有才花,可能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而未能在45岁以前获得国家支持,如果国家现在能够在这些人中再好好“掘金”一次的话,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样,国家要发展,年轻科学家培养首当其冲,也因此,向他们倾斜一点,也是很有意义的。当然,我说的这两类人基本上都不在科技政策决策者之列……最后,希望“万人计划”不要成为“玩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