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衔接的知识
1.幼小衔接主要衔接哪些东西
(一)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准备。
在幼儿园里,由于幼儿教师时刻关心着孩子在园的全天活动,对孩子的照顾比较周全,孩子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大。老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作业会比较多些,因此最初会使孩子不易用适应,进而出现抗拒心理。
因此,家长可以让孩子接触身边的小学生,了解小学生上课、作业、考试等情况,从而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其次,家长要注重儿童自信心和任务意识的培养。
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做事。这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基础。
平时家长要经常给孩子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并鼓励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如:扫地、整理衣柜、收拾碗筷、购买简单的物品,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逐渐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幼儿园的生活是松散型的,进入小学后,学习的模式成为课堂教育,课间休息时是充分自由的,要自己整理书包,自己喝水,自己上厕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和问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
学习生活不能再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要慢慢地学会自己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孩子不仅要尽快适应新的学习要求,还要能独立解决原来由幼儿园老师帮助解决的许多日常生活问题。
因此在入小学前关注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前提。家长要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除了会自己吃饭、穿衣、睡觉外,还要学会根据天气的变化增减衣服,管理好自己的物品,有事大胆地说,懂得讲卫生和注意保护自己,等等,特别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有良好的作息习惯,做事干净利落,不拖拉。 (三)培养自我服务能力。
学龄前儿童在进入小学以后,会感到与幼儿园的生活相比有着方方面面的不同。比如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就是:在小学里,许多事情都要孩子自己照顾自己,比如:自己记作业,鞋带开了要自己系,下雨了要自己打伞,自己背书包,按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这些事情小学老师是很少过问的,也不会去教孩子,都需要孩子在入学前就具有一定的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加强孩子学习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 这里所说的学习能力的准备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的准备,也包括前阅读、前书写和初步计算能力的准备。
入学前,家长要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有意注意、记忆及观察能力的培养。阅读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学期除了上课的书以外,我们都会要求孩子每天的书包里都要放一本课外书(但要写名字,以免丢失)。这里所说的阅读准备主要是指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训练时成人应从让孩子喜欢看书开始,然后会一页一页、一个内容一个内容地看书。还可以让孩子接编故事,仿照讲述,看图讲述等。
这样对孩子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是有力的促进。 (五)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上学后每堂课有40分钟时间,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听讲,现在需要家长多培养孩子安静专注的做某一件事情。听的习惯与能力是衡量孩子学习能力的标准之一。
大人在与孩子说话时,不要罗嗦反复地说,一句话说得多了,则成了可听可不听的话。这样的罗嗦重复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相当不利,孩子很难直接辩别出哪些是要听的,哪些是可以不听的,结果很可能导致孩子没兴趣听,对什么都不认真听,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这样就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大人要对孩子听的习惯负责。
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过多重复自己的话。家长要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整理书包。
要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独立完成自己的作业。 (六)加强幼儿的社交能力。
进入小学,进入一个新的交际圈,表达自然就显得重要起来。通常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容易获得别人的肯定,自然就获得了充分的自信。
在学校不原表达自己的孩子,很难让老师、同学在短时间内了解他、喜欢他;表达能力差的孩子,别人很可能会忽视他,认为他懂的少。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导致孩子不自信,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害怕到学校去。
因此在入学前,家长要给孩子机会表达,帮助他组织语言,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面临着新的伙伴群,要使孩子顺利过渡,处理好与新伙伴的关系很重要。
因此在幼儿园阶段就要积极地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在幼儿阶段孩子的社会程度不高,他们在群体中习惯接受别人的帮助,而很少想到帮助别人,有了纠纷常常求助于老师,缺乏经验自行解决矛盾的能力。
因此家长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让孩子主动与不认识的小朋友打招呼,与别的孩子一起玩时能谦让,还可以教孩子一些解决纠纷的方法。 (七)要让孩子学会承受挫折,学会忍耐,学会与小朋友分享。
对孩子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尤为重要。首先家长要对孩子形成一个正确评价。
一直以来在爸爸妈妈的保护下成长的孩子,许多都没有受到过什么挫折,一直觉得自己是最好的,所以心理的承受能力差。有些家长采取的赏识教育方法是,无论孩子做什么事情,做得如何,都千篇一律用“你太棒了、真不错!”之类的词语表达赞赏。
虽然这些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但空洞的评价也会造成孩子对自己的正确评。
2.中小衔接教育获得哪些方面内容指导
一、从小学到初中,至少有四大差异不能忽视
1、学**任务加重。小学是以语文、数学为主,课时多,内容少;识记内容多,理解内容少;具像思维多、抽象思维少。初中阶段科目增多,阅读信息量大,要求理解的知识增多,数学也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难度增大,但是课时却有限,每节课教学任务重,学生完成作业的难度增大。
2、强调自觉性。在小学,班主任成天和学生在一起,学生的每一步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保护下前进。而进入中学之后,由于课时的限制,上课的内容增多、信息量大,初中老师讲课的进度比小学要快,许多事情老师也直接布置给班委会,让班委会同学率领大家完成,不再是步步“呵护”。
3、人际关系更加广泛。孩子进入中学以后,活动天地一下子变开阔了。进入初中后,孩子与老师、同学交往的范围扩大了,获取的信息**增加,生活的地域范围也更广了。住校生和同学呆在一起的时间更长,加上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成为家长的新课题。
4、自我意识的觉醒。进入初中阶段,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容易产生叛逆情绪,让家长和老师觉得“不好管”。
二、小学到初中,孩子的学习发生五大变化
1、学习方法——从接授性到理解性
小学生的学**主要是眼看、手写、记住,而到了初中,要求学生对知识充分理解,并学会用思维去分析这些知识点。小学本身知识量少且时间充裕,所以小学老师的教学进度较慢,讲解也更详细具体。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学**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因此就要求学生在学**方法上相应做出调整。
初中科目增多,难度加大,每个老师的讲课时间又是有限的,老师必然要改变方式。因此,建议家长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孩子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的学习习惯。教育孩子一要学会做好课前预习,上课时带着问题听课效率就会提高许多;二是课堂上做好笔记,课后复**效率高;三是做好课后的复**好和练**,巩固提高。
2、学**要求——从指令性到计划性
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学生的学**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小学阶段的学**主要依赖老师的安排,学生只要完成写字、造句、背课文这些老师下达的简单“学**指令”就行。但初中则要求学生自觉主动并且有计划地学**。
3.初中小学数学有哪些衔接的知识点
1、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中,您发现中小学知识的衔接点分别是什么?答:(1)“数与代数”是中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在小学主要学习自然数、正小数(正分数)等数,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小学中“数的运算”非常重要,以致于占据了现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绝大部分内容,在小学学习的运算律为初中数学的学习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中学,除了数概念扩充到了有理数、实数外,更重要的是有了式的运算,在学习有理数、实数的运算时与小学的运算律是一致的,从而看出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另外从小学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开始,到中学进一步研究数字与字母的运算,在此基础上研究代数式的运算及关系,由此而形成的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就构成了初中数学中“数与代数”的基本部分。
最终使得从小学数学的特殊的、具体的数到中学的一般的、抽象的代数式,这是数学思维上的一次飞跃。(2)“空间与图形”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居住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它较之其的数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在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领域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的初步知识,认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直观感知.学习主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由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比较单一,也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
而初中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等内容。主要是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依据扩大的公理化体系证明平面图形的性质。
通过对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必要的论证,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从而使得学生由直观感知逐步过渡到逻辑论证,要让学生逐步理解说理是必要的,逐步学会怎么说理。(3)由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从小学到初,都有涉及,遵循新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要求,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要求学生逐步掌握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并能应用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方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能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够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到了中学,学生要在小学体验和初步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础上,主动地投入到数据统计的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使用统计与概率的特有语言进行交流,进行简单推理,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思想,掌握一些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并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能够用统计的初步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您在每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选取一个具体内容,您用什么具体教学方法解决的?第一问: 答:(1)在 “数与代数” 的教学中七年级的有理数的运算是基础,它对以后式的运算产生很大影响,例如合并同类项、多项式的乘法、分式的运算、二次根式等等的运算都会用到,难点负数的引入之后对学生的运算产生了很影响。在初一有理数的运算中主要是由减法转化为加法,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因而加法法则和乘法法则是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我们主要教学生理解法则和掌握做题的步骤。
步骤一是确定和(或积)符号,二是各数绝对值的运算。但是许多学生在确定和(或积)符号时经常出错。
总之第一难点是解题过程中出现有关负数的运算。第二难点突破学生容易出现困难的地方:“字母表示数的发展”。
字母表示数具有二重性,也就是说:字母表示的“数”既确定又任意,既要把字母看成是“数”的抽象,又要领会字母取值的任意性,这就要求学生在认识上从算术方法转变为用代数方法来思维。表示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水平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学生使用“字母表示数”的水平。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符合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遵循螺旋式上升的原则,逐步使学生实现从“数”到“式”这个了不起的“二次飞跃” 。(2) 在初中统计和概率的数学教学中,要建立“随机观念”,随机现象是概率与统计部分重要的研究对象,从随机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特别是如果学生缺乏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就往往校难建立随机观念。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注重创设情境,在大量的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亲自经历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丰富学生对概率意义的理解,形成随机观念。
但是这样学习过程就比较复杂,操作的难度比较大,学习做起来比较吃力与耗时。(3)“空间与图形 ” 这一领域概念集中又抽象,难理解;由“数”转入“形”,难适应;推理论证逻辑性强,难下手。
一般地,我们认为几何语言一共分为三种即是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诸多学生不会对三种语言灵活转化,从而审题做题带来困难。具体表现在:①不能用正确几何语言表达;②不会正确画出合乎要求的几何图形;③根据题意不能用。
4.如何做好中小学衔接
您好!我是精锐庆春路的徐老师,要想做好中小学衔接,要:(1)要正确认识自己。
要正确认识到自己是中学生而不是小学生了;自己是 少年而不是儿童了;自己面临的是一个新的起跑线,要迅速起跑,通过合适的途 径展示自己的特长,不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 (2)要正确交友。
相对小学而言,中学生的成长成熟更需要依靠外来的包括 友谊的帮助。中学生对友谊的需要更强烈,理解更深刻,要求也更高。
但缺少的 是正确的交往、沟通技巧,朋友之间造成的误解不易识别,不小心会交上“损 友”;自制力不够易冲动,容易破坏友谊等。 (3)要严于利己。
对照《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要严 于律己、乐于助人,善解人意、尊重他人,不做有损他人、班级、学校的事,会 以诚恳、公平、谦和、宽厚之心对待别人,容忍别人的短处和偶尔的过失。忌恨、多疑等不健康的心态,必将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4)要积极参加活动。要抓住一切机会,积极参加学校、年级、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特长,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在活动中增进了解,获得友谊。
(5)要制定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与生活计划,提出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并脚踏实地落实好各项目标。
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三、做好教材内容上的衔接 要做好教材内容上的衔接,作为任课老师,首先要了解甚至熟悉课标与教材(学校要给学科老师准备),即小学任课老师(特别是高年级老师)应了解初中相应学科的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及特点(特别是要熟悉初一年级上学期的);初中任课老师也应了解小学相应学科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及特点(特别是要熟悉小学高年级的)。
譬如,从数学科来看,小学数学学习非负有理数集且重在运算,初一年级第二章引进负数概念后,把数的概念扩展到有理数集,虽然也是以运算为主,但由于出现了符号法则,绝对值概念等,学生会感到不适应;小学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初一年级第三章虽然一开始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但是内容更加深入,尤其学习代数式学生会感到困难;小学虽然也学简易方程,但解方程的理论根据初一才出现,解法也有所不同;小学也习解应用题,但与初一学习应用题的思路、解法是不同的。小学算术解法是用已知数的四则运算写出表示未知数的算式,而方程的解法是找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点学生感到特别困难诸如这些问题任课老师一定要心中有数。
此外,还要抓好摸底、复习测验。要做好教材内容上的衔接;在新生入学时可进行必要的摸底小测验,了解学生知 识缺漏,还可向小学原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以及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能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
四、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1 .小学生学习心理和小学教师的一般教法 (1 )小学生学习心理。小学生机械识记能力较强,自我表现欲强,喜欢别 人表扬,但理解能力较差,注意力不持久,自制力较差。
无论管理上,还是学习 上基本依靠老师。(2 )小学教学方法。
小学由于科目少,而且每节课的授课内容也较中学少,所以课外课内的时间较充裕,教学方法上多数采用讲解法、谈话法,高年级有时 采用讨论法、探究法。一般来说,小学老师教态较亲切,课内提问次数较多,有 时一堂课内每位学生都可能有被问一次的机会,问题多半讲得较细,有时还可反 复讲、反复练。
尤其小学高年级教师的教学经验普遍更丰富 (有的教师长期在高 年级“把关”),所以大部分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是基本可以掌握好小学的 有关知识的。但是,为了使小学生进入初中后能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小学高年级的教师 也要了解初中教师(特别是初一教师)一般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适当地使用一些初中教师的教法。
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初中教师的一般的教学 方法。这样使得小学生未进入初中之前就能对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有所了解,为 中小学教法的衔接奠定基础。
2 .初一新生的学习心理及初一教师应采取的教法 (1 )初一新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心理基本上还具有小学学习心理。
(2 )初一教师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初中阶段学习科目和每节课的授课内容 都比小学多,课内外的时间都比较紧,课内提问、练习、辅导、讲解都不可能像 小学那样频繁,那么多,那么细,但由于初一新生基本上还具有小学生的那种学 习心理,所以初一教师教法一般来说,开始一段时间(前3 个月)应顺应小学教 师的教法,教学的内容少一些,进度慢一些,这种少与慢是为了今后的快。
因此,初中老师应到小学高年级去听课,应虚心向小学老师学习,吸取小学教师教法的 优点。在具体讲授每节课知识时,做到“八个字”,即形象、直观、对比、有趣 等;做到 “四个多” ,即课堂上尽可能多提问 (但要提到要害处,不要什么都问,也要反对满堂哄的提问方法)、多启发、多表扬、多练习。
当然在初一上期中以 后也可适当采用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如课改所提倡的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甚至是单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但不能操之过急。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启。
5.小升初衔接班一般都学什么
小升初衔接班常规科目有:数学、语文、英语这三大主科。
小升初衔接班会遇到的问题:
(一)小学升入初中后要迈过五道坎
首先面临的是学习内容的变化。进入中学,课程增多,学习任务加重。而且难度增大,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与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却越来越强。
(二)是学习方法的变化随着学科多样和深刻化,中学生比小学生要求更有自觉性、独立性和主动性。中学老师比较重视启发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强调“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五个环节。
重点中学经常会在每年七月中旬或中下旬开展分班考试,分班考试。成绩的好坏,决定学生今后三年甚至六年所在的班级,众所周知,实验班或直升班的师资配备强大,学生整体实力强,中考高分率高,所有的家长都愿意孩子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今后几年的学业,能否进入实验班或直升班学习,关系到学生的前途与未来。有些学校如果不进行分班考试,也会在八月底进行摸底测验,刚进入初中,首次成绩的好坏,关系到孩子对今后学习自信心的竖立,能够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定会为孩子的初中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6.高中和初中相衔接的知识有哪些(各科目都要,请认真回答好不
数学基本上初中学的高中都有用 例如二次函数 一元二次不等式 圆 相似三角形 勾股定理 像二次函数高中基本上就不再讲 但像做导数题时 用到根的分布 根的分布就有好多用到二次函数 若有的初中没学 高中会发现接教材 自学
生物基本上与初中学的思路不同 高中是从结构入手 不同细胞 细胞器 组织 器官拥有不同的结构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功能 总之结构决定功能
化学初衷就是开了个头 学了点皮毛 高中会详细讲
物理反正我个人觉得 学了杠杆基本上就没多大用 高中是 先讲力学 再电学 电场 磁场 若是课改省份之后会有选修 从几本书中选二 三本学 不同省份有所不同
语文和英语都属语言类 这需要日积月累 所以初中学的高中一定有用 尤其是英语的语法 词组 阅读能力 语文的阅读能力 作文水平 这些科目的成绩一时半会难提上去 需要一点一滴积累
文综除了地理会用到一些理科思维 其它就是靠上课认真听 下课猛背 我是学理的文科也只能介绍这些
这仅是个人体会 关键还在于自我体验 在学习中不读调整自己 是自己达到最佳状态 到了高中能找到好状态不容易 一旦自己感觉最近学习状态好 考的也不错 一定要要努力保持住 希望这些能对你有所帮助
7.与中学衔接的小学数学知识有哪些
大部分小学数学知识与初中都有衔接,如,计算,方程,图形等等。
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跨进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但实践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对数学学习感到不适应,甚至有一些小学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造成学生、家长的苦恼。
在这个转折关头, 如何做到小学到中学数学学习的自如衔接, 保证中小学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 是摆在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下面就自己的认识谈一些体会。
一. 产生衔接不当的主要原因影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因素很多,既有学生的问题,也有我们中小学教师教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方面。小学的数学知识少、内容浅、难度低、知识面窄。
教材的坡度缓,直观性强,易于模仿掌握。而初中数学内容多,知识面宽,比较抽象,也触及到抽象的数学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逻辑推理、较复杂的空间立体图形等,教材还突出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这些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一下子转过弯来,理解并掌握教材,决非易事。例如:小学数学中数的部分只涉及了自然数和分数的有关知识,而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在代数方面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增加了“负数”,有理数的计算有了符号的变化,对学生注意力的分配要求明显变高了。
接踵而至的绝对值、相反数、数轴等知识有了一些抽象思维的要求,部分学生更是丢三拉四,无从下手.进入八年级又引入了无理数、实数概念,与其相关的综合题也越来越复杂。2.教师的教学方法方面。
小学数学周课时多,每课时安排的内容少,难度小。老师对难点、重点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学生可以反复的练习,从而各个击破,效果极佳。
甚至有的小学生老师对学生是一步一步“护着走,甚至抱着走,嚼着喂”,以至于学生对老师有很大的依赖性,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差。而初中的数学周课时少,每课时安排的内容多,且运用灵活,难度大,教学进度快,无法反复讲练。
教师只是通过设问、设导、设陷、设变进行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去思考,去解答,并逐渐学会举一反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彻,应用要灵活,注重对知识运用的归纳和总结,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断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
换句话说,初中生由老师引路,学生自己走路。3. 学生的思维方式方面。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依赖机械记忆,很多知识是通过背诵来获取的。初中学生的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当然仍有一些机械性的记忆)。
目前的小学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直观,语言通俗、易懂,很多知识是通过图片、表格来给出的,趣味性强,结论也容易记忆。而初中教材的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有些知识往往通过类比、归纳给出,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才能深入探究。
这些对七年级新生而言,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4. 中、小学老师交流与沟通方面。中小学教学相对封闭,各成体系,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师的具体教学目标,很少有中学教师主动去了解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更不了解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甚至有不少初中数学老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经常是“望数兴叹”,他们只会列方程解,而不会用算术法分析解答,常常埋怨:“现在的小学怎么会这样?知识点教得那么死板,到了初中扭都扭不过来。”小学教师也不会主动去了解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中也很少去想我目前教什么,学生以后会学什么,也很少去想怎样把现在和以后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总认为:我们辛辛苦苦地工作,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对学生的提问有问必答,我们都是他们心目中的知心人,初中教师怎能用学校教学中出现的个别现象来否定我们的小学教学。
试想在这种状况下,“衔接”的问题又从何谈起?二.加强衔接教育的策略在当今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脱节问题已经凸显,从关心学生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作为数学教育阵地上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明确育人目标,改变教学观念,多角度、多层面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法的衔接,培养学生全面的数学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1. 教学内容的衔接。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有很多衔接知识点。现在的数学体系分成了四大领域,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些内容从一年级一直贯穿到九年级,涉及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但相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目标。
初中各章节内容是从初中的客观需求出发,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与衔接。因此,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教学中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同时,有意引导学生联系、复习和更新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出错、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分析和比较,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建立中小学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