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中冒名顶替录取者,在明朝清朝会如何处罚?
说起来,科举考试自隋朝起,便成为当权者选取人才的重要途径。
历代王朝对科举考试都极为重视。由于担心出现“取士不公”的情况发生,他们都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到清朝的时候,科举考试制度已经非常成熟了。
(清朝科举考试的场面)
但清王朝毕竟是满人统治汉人,他们更加重视国家的稳定。在实行科举考试后,他们认为考中者毕竟只占少数,而多数读书人都要面临落第的局面。
这些人由于人数众多,如果不能得到相应的安抚,一定会给社会带来动荡。所以他们为了彰显公正,便在科举考试制度中加了一条“发领落卷”,意即落第考生可以在乡会试考试后的10日内,领回自己的试卷查阅。
“发领落卷”是从顺治年间开始实施。它的实施不仅安抚了落第考生的情绪,还起到了监督考官的作用,因此一直延续了下来。
然而在嘉庆三年的湖南乡试放榜后,有个叫彭珴考生却怎么也没能在贡院找到自己的“落卷”。
其实,在放榜之前,彭珴就将他在考场上所写的文章重新默了一遍,给教授他的岳麓山院长罗徵五老师过目。
罗徵五是清朝重臣,他曾在京师担任过重要职务,此外他还做过四川学政,并多次担任会试,乡试中的主考官。
彭珴是岳麓山书院的优秀学子,罗徵五对他的文章一直评价很高。
所以,罗徵五看到彭珴的文章后,赞不绝口,并断言彭珴不仅会榜上有名,还能高中状元。
(清代贡院)
彭珴没能高中,已经让罗徵五吃惊不已了,再听说他的“落卷”下落不明后,便起了疑心。
正在罗徵五生疑的时候,此次乡试名列前茅的文章照旧例都结集刊刻出版,散发于民间以供大家学习。
彭珴也拿到了一本,但让他大跌眼镜的是,第一名傅晋贤的文章居然就是他在考场上所著的那篇文章。
于是,彭珴又到贡院去要求复查考卷,但是贡院的官员却坚持说找不到他的“落卷”,就把他打发走了。
无奈之下,彭珴便向罗徵五寻求帮助。
有意思的是,还不待罗徵五利用人脉帮彭珴寻找考卷。落第的考生中便传出了不满的声音。
原来,傅晋贤是个不学无术的富家公子,素来没有才名。
因此一些知道他的考生心里不服,都认为他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所以,大家一致认为科考有舞弊之嫌。
在罗徵五的操作下,考生的舆论如沸腾的开水一样,而彭珴也不断上告官府。
迫于舆论的压力,最终贡院找到了彭珴和傅晋贤的考卷。
一经比对,才发现彭珴的考卷果然被掉包换成了傅晋贤的名字,而彭珴的名字则落在了傅晋贤的考卷上了。
于是,罗徵五便将彭珴之前默写的文章及两份考卷一并提交给了湖南巡抚姜晟。
(嘉庆皇帝)
清朝对于科场舞弊是极为重视的,因此姜晟不敢怠慢,立刻将情况上奏给了朝廷。
嘉庆皇帝得知后,龙颜震怒,下令务必严查。
在地方衙门及贡院联合查案的过程中,案情终于水落石出。
原来,傅晋贤以1200两银子买通了承办科场五经房缮书吏樊顺承,而樊顺承又花了200两银子从管理考卷的官吏那里“偷”得了一份已被考官圈定为中举的试卷。
随后,樊顺承偷桃换李,将二人的考卷置换名字后,再买通保管考卷的官吏,将考卷放归原处。
只是,樊顺承没想到这次竟把原本要中状元的彭珴的考卷给掉了包,结果竟让傅晋贤中了头名,以至引得舆论汹汹。
案件查明后,傅晋贤曾对彭珴提出,愿意给他捐一个知县。
据学者考据,清朝的知县大约需要捐银5千两,且知县也是一个肥缺。
对于傅晋贤开出的条件,彭珴倒是有些心动。但罗徵五却坚决不同意,并表示如果不彻查到底,就不能彰显科举考试的公平。
在罗徵五坚持过问和嘉庆皇帝的施压下,涉案人员皆得到了重判:樊顺随按律被判处斩立决,而傅晋贤及在案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官更也被判处绞立决,至于其他官员则全部发配宁古塔为奴。
至于彭珴,则被清廷重新录取为举人,并对他多有勉励。
(参考史料:《记嘉庆戊午科湖南乡试事》《阅世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