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1.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考点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 养料 O2 外界环境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 淋巴 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 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树突 突起 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分析综合作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刺激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突触前膜 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①突触的结构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四、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 3、血糖平衡的调节 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 H2O和能量 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②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 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时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减少来源)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③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4、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寒冷、过度紧张等 刺 激 ( 促进 ) (促进) (抑制) (抑制) 反馈调节 (浓度高时) 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 激素是有机分子,信息分子,由腺体产生后,运输到各器官和细胞,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作用是间接的。 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
2.生物必修三每一章的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 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胰岛B细胞分泌) (胰岛A细胞分泌) 血糖浓度降低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 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12、水盐平衡调节 饮水不足 失水过多 食物过咸 ↓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 (-)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 垂体 ↓ ↓ 抗利尿激素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 ↓(-) 尿量减少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细胞 14、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15、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浆细胞 抗体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记忆B细胞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T细胞 侵入细胞的抗原 T细胞 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 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
3.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20点
!我也下载的,你看下吧。
唉 ,我们刚开始补课,也要上这些了。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 血 浆 细胞外液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淋巴循环)3、细胞外液的成分a.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b. 血液运送的物质 营养物质: 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胆固醇 氨基酸等 废物: 尿素 尿酸 乳酸等 气体: O2、CO2 等 激素, 抗体, 神经递质 维生素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d.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v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v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v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v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v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a.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b.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c.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v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v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v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v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v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1) 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2) 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① 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② 营养不良 ③ 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
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二、稳态(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5、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 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酸碱度(PH值) 渗透压a. 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b.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c. 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d.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⑵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20点】
!我也下载的,你看下吧.唉 ,我们刚开始补课,也要上这些了.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 血 浆 细胞外液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淋巴循环)3、细胞外液的成分a.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b. 血液运送的物质 营养物质: 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胆固醇 氨基酸等 废物: 尿素 尿酸 乳酸等 气体: O2、CO2 等 激素, 抗体, 神经递质 维生素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d.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v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v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v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v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v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a.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b.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c.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v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v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v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v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v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1) 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2) 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① 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② 营养不良 ③ 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6、尿液的形成过程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二、稳态(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5、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 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酸碱度(PH值) 渗透压a. 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b.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c. 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d.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⑵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考点
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内液2/3 1.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1/3 组织液 淋巴 2.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是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注意边界细胞生存的环境。) 3. 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对这些细胞 来说,淋巴就是它们直接生活的环境。
4.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注意区分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 5.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细胞外液成分: 血浆:水、蛋白质(多)、无机盐;营养物质(糖类)、代谢废物;激素、气体、抗体。
组织液和淋巴中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蛋白质含量少。 7.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主要靠无机盐(钠离子、氯离子)、蛋白质维持。
组织水肿的原因: 1 营养不良 2 过敏反应(组织胺: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3 毛细淋巴管堵塞 4 肾单位 肾小球 肾小球肾炎(肾小球位置通透性增加) 肾小囊 肾小管 (2)酸碱度: 最适PH:7.35~7.45 与HCO3‾和HPO4‾等离子有关 缓冲物质:H2CO3/HCO3‾ HPO4‾/H2PO4‾ 乳酸+NaHCO3 乳酸钠+H2O+CO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 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
3. 贝尔纳: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坎农(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 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4.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5.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 细胞摄取葡萄糖过程(主动运输) 消化吸收 消化道 毛细血管壁→血液→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组织细胞 H2CO3+Na2CO3 NaHCO3 (3)温度:37°C 。
6.求人教版 必修三生物复习提纲
高中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单细胞生物在水环境中生活2、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前者占体液的2/3,后者占体液的1/33、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4、血液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组成5、大多数体内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大多数血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生活的具体的环境为组织液、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6、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相互渗透7、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的主要区别是后者有较多的蛋白质8、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9、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保持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的缓冲作用有关10、神经—体液—免疫组成的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第2章 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基本方式是反射12、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由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两种神经元组成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由感觉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三种神经元组成13、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感受器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传入神经的功能是将感受器的兴奋传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的功能是产生兴奋并对传入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传出神经的功能是将神经中枢的兴奋传向效应器效应器的功能是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14、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和突起(轴突、树突)等部分组成1 15、脊神经的后根由大量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在后根上有由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组成的神经节,后根与脊髓灰质的后角相连,后角较前角细,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组成后根的神经纤维进入脊髓后通过轴突与中间神经元间接连接。
16、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电位状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在受刺激时,刺激部位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由于兴奋部位与未兴奋之间有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膜外的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的电流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17、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18、相邻的两个神经元之间不是直接接触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多次分枝,小枝的末端叫做突触小体,与其它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19、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0、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的释放与线粒体、细胞膜有关。21、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息—电信号的转变22、大脑皮层中有调节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如躯体感觉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躯体平衡的中枢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及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脑干中有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脊髓中有缩手反射中枢、排便、排尿中枢、膝跳反射中枢一般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节23、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语言文字,涉及人类的听、说、读、写。
当S区损伤,病人患运动性失语症,当H区损伤,病人患听觉性失语症,人的短期记忆与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建立有关,通过重复,可使短期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24、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其形成部位是小肠黏膜,形成条件是盐酸的刺激25、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抗利尿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胰岛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2 26、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其作用是促进肝糖元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脂肪、氨基酸等)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稳定,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该调节方式叫反馈调节27、人体在寒风中,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被动员起来,起动员作用的是神经冲动和激素。
激素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甲状腺激素,它作用于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28、当人体受寒冷刺激时,皮肤中温度感受器(冷觉感受器)受刺激,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神经冲动再传至下丘脑,使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传至垂体使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传至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该激素增加到。
7.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 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8、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 (胰岛A细胞分泌) 血糖浓度降低9、体温调节寒冷刺激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12、水盐平衡调节 饮水不足 失水过多 食物过咸 ↓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 (-)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 垂体 ↓ ↓ 抗利尿激素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 ↓(-)尿量减少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细胞14、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15、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浆细胞 抗体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T细胞侵入细胞的抗原 T细胞 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 : 艾滋病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