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所获得的成就与挑战是什么?

bdqnwqk2年前学者9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1978-2007年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4%提高到99.5%;初中毛入学率从20%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高到2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44.6%。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接近8.5年和10.5年,人力资源开发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

——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从1986年全国人大颁布《义务教育法》起,经过十多年奋斗,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超过85%,2007年进一步扩大到99%。我国已跻身于免费义务教育水平较高国家行列,数以亿计初中毕业的劳动力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关键支撑。同时,在基础教育其他领域,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也很迅速。2007年,普通高中在校生2522.4万人,幼儿园(含学前班)在园234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41.3万人,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发展。2007年全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分别为1987万人和861万人,分别是1979年的3.4倍和4.2倍,在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占据半壁江山,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也有很大发展,2007年非学历的中、高等教育毕(结)业者分别为6810.8万人次和412.6万人次,企业年培训规模9100万人次。国家专项支持建设的1076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28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职学校、70所示范性高职学院成效明显。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广泛合作,区域间职业院校开展联合招生或合作办学,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高等教育世纪之交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世纪之交的扩招,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2年达到15%,迈入大众化阶段。2007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7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比1978年增加了近11倍。其中普通本科生1024.4万人,研究生119.5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21.3倍和107.6倍。国家加强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对西部和人口大省高教发展倾斜支持,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高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累计数均占50%以上。2006年全国高校专利拥有量4.5万项,国家大学科技园62个。高校还汇聚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90%以上研究人员和80%以上研究成果,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理论创新、国家和区域战略决策咨询、文化建设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明显提升。2007年全国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1%、97.2%和89.3%,具有高学历教师比例在逐年增加。中小学教职工聘任、新任教师公开招聘、校长选拔任用等制度不断完善。国家建立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制度,实施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顺利进行,2007年秋季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建设取得新的进展。高等学校全面推行聘用聘任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组织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设立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师德建设总体上不断加强,涌现出孟二冬、方永刚同志等大批先进典型。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了新的进展。素质教育逐步进入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和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系统的根本任务,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小学德育工作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实效。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中考改革逐步推广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将优质高中大部分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等办法。高考改革稳步推进,在高水平大学开展自主选拔录取,部分省市进行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和高考自主命题,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省市实行高考综合改革。学校体育工作继续加强,“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重视学校美育,加强劳动观念教育,改善农村学校卫生设施条件,加强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标志我国教育开始走上依法治教轨道。至今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共通过了《教育法》等8部教育专门法律,另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国务院制定了教育行政法规数十项,各地出台地方性教育法规数百项。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数百项教育部门规章,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推进。1978-2006年,出国留学人员106.7万人,回国27.5万人。1996-2007年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3.47万人,回国比例达97.5%。有留学经历人员在“两院”院士中占80.49%,在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中占77.61%,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学研究基地主任中占71.65%,在长江学者中占94%,在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占72%。目前我国与世界上18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教育交流合作关系,与我国签订互认学历学位协议的国家地区达32个。2007年来华国际学生总数超过19万人,境外孔子学院已达226所,中外合作办学也在稳步进展。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突出进展

改革开放30年的教育发展成就,既是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教育领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促发展的成功实践,30年的教育体制改革进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20世纪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注重与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相协调。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确认了教育和人才对于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作用,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学校教育重新得到重视,教师和知识分子恢复有尊严的社会地位,学校开始抓普及和质量,迅速恢复正常教学秩序。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党中央开始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同时改革科技体制,也将教育管理和投入体制作为改革的切入点。1985年党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向,提出了把发展基础教育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等重要举措。国家通过自上而下为主的方式,推动教育结构调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显现盎然生机。

——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六大,教育体制改革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这一时期,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求经济建设尽快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不仅规划了2000年教育发展规模和结构,而且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推进教育管理、办学和投入等体制改革。这一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一是赋予地方政府更多教育管理权责,确立“两基”的国家级目标,拟定职业教育结构比例,明确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并制定了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约束性战略目标。二是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三是形成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新体制,义务教育收取杂费作为公用经费补充,非义务教育交纳学费分担成本,发展校办企业,建立学生资助体系,倡导社会捐集资助学,鼓励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试验中外合作办学。世纪之交,我国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成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教育事业呈现出兴旺发达的势头。

——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体制改革重在强化政府促进教育公平责任。这一时期,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新的部署,阐明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战略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加重视促进教育公平。国家采取转移支付、专项和政策倾斜等方式加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义务教育法修订,国家加快义务教育免费进程。2007年,对农村义务教育1.5亿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其中780万贫困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2008年,免除全国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二是继续巩固教育体制改革成果。在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不断巩固和改进以地方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因地制宜地发挥地方政府及社会支持教育的积极性,鼓励基层教育体制改革实践向国家政策乃至法律转化。三是教育投入体制逐渐完善,政府责任更加明确。在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基础上,非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为主、成本分担和多渠道筹资制度不断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面显著扩大,每年有20%的大学生和90%的中职学生获得不同形式的国家资助。总之,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活力。

未来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展望

展望未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改革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也有许多重要机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要求到2020年,“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对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

——2020年前我国教育必须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社会上始终蕴藏着特别旺盛的教育需求,但财政支持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劳动力文化程度和创新人才能力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依然很大,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教育强烈需求和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城乡、区域及学校之间教育发展差距较为明显,素质教育实施很不平衡,教育公平与质量有待提高。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化教育结构的总体要求,预计从现在到2020年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要点是“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乃至区域间办学水平差距,确保全体学龄人口平等地接受质量有保证的免费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要点是“基本普及”,在城市普及基础上分区规划分步推进,把普及和资助重点放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要点是“市场导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需要,完善财政重点支持、多渠道筹资、强化行业责任、校企合作等制度,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等教育发展要点是“注重质量”,科学定位学校功能,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构筑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的基地高地;学习型社会发展要点是“资源共享”,充分依托学校系统,鼓励社会参与,发挥远程教育作用,形成开放便捷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为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今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将迎来一个新的活跃期或者攻坚期。新形势下,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依然任重道远。当前部分地区及领域教育发展还存在着不少体制障碍,如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学校内部管理制度还有一些深层矛盾,教育行政部门职能定位,学校和教育机构运行体制都迫切需要调整优化,教育体制改革将迎来一个新的活跃期或者攻坚期。首先,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以健全公共财政制度为依托,区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和非公共教育服务,界定政府管理不同类型教育服务的职责,在实行政事分开的基础上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协调功能,构建现代化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其次,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学校、社会的关系,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形成民主的决策机制、有效的执行机制和完善的监督机制。最后,要进一步深化办学和投入体制改革,促进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依法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多样化办学格局,努力形成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营造有利于全社会参与和支持教育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