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转型

bdqnwqk1年前基础12

1.什么是知识,试论知识观的转型对课程教学的影响

什么是知识?

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

知识:经验的固化

①人类的认识成果。来自社会实践。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按其获得方式可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按其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哲学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的总体在社会实践的世代延续中不断积累和发展。

②有关学术文化的:知识界|知识分子。

③相识;朋友:朝廷大臣多有知识的。

]

[ 知识就是概念之间的连结。它是概念的内容的一个方面。概念的内容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与直观之间的连结。我们构造概念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把握直观。因此,概念与概念之间必需彼此连结形成知识。有了知识才有力量,才能去把握直观]。

2.思想与知识的转型:宋明理学为什么能积极“入世”

我们今天对于历史的认识与历史学科的建立关系很大,实际上是近代的产物,而与中国的文化传统颇有不同。今天的历史学者们往往重视新史料的发现,强调新的方法和工具的运用,认为由此展开研究,就能得到新知,从而推动历史学的发展。这些研究成果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又渐渐转化成为公众视野中的历史知识。这样一条产生历史知识的线索当然很完整,但也产生了一个连带的结果,就是历史越来越成为一个“客观”的对象,仿佛与人们的生活没有多少内在的关联。

历史是否应该充满美感

事实上,历史并不完全是客观性的,它跟我们的主观认同也密切相关,同样一个历史事象,我们站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使用不同的文字去表达,所产生的结果很可能有所不同。如果说“学院派”的历史更关心客观性的话,那么“公共性”的历史则对认同问题保有浓厚的兴趣,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

具体到中国历史,这个矛盾可能更加突出一些,因为历史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扮演了更加紧要的角色。孔子在《论语》中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是把周代当作了一种文明的类型,来对现实进行反观和批判,在这里,历史就具有了一种“超越性”的意义。唐代的诗人杜甫在《蜀相》一诗中赞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把历史人物当作了一种道德的典型。元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开篇写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在历史变迁之中看到了美感。因此对传统中国人来说,历史并不仅是客观认知的对象,也是超越感、道德感以及美感的重要来源,历史充满了意义和价值。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历史事实的确定性并没有占据压倒性的位置,即便如《史记》这样的经典作品,其中不少历史叙述也充满着丰沛的文学激情。

3.转型是什么意思

转型是什么意思? 关于 “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专家学者关于“社会转型”含义的论述,对于正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和任务,无疑有着有益的启示。

知识的转型

标签: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