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鲁迅善骂,但骂的都是“公敌”,没有私怨,你怎么看?
首先鲁迅先生是人,不是神,是人就应该具备接地气的特点。没必要有意拔高鲁迅先生。先生一生嫉恶如仇,既有公仇,也有私怨,这才符合先生的性格。
鲁迅先生和李敖的性格有些相近,只是李敖更狂傲和孤芳自赏,骂人和竖敌成了李敖的专业。
李敖自视五百年出一个,而真正五百年出一个的可能是鲁迅,李敖只是五十年出了其中的一个。
你眼中的《伤寒论》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你认为仲景所提倡的“六经”有什么精髓思想?
我自学中医是以实用为出发点的。对中医基础理论稍微了解,但对《中药学》、《方剂学》有较深入学习,也涉及草药学及西医学,当然临证经年疗效亦好。今年始忽觉得要深入地学习一下教材及中医经典,于是在网上买了中医药学高级丛书:《诊断学》、《金匮要略》、《内经》、《伤寒论》。其中《诊断学》、《金匮要略》好理解,一个多月就读完,读《内经》时发现此书非纯粹之中医书,乃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历法、时间医学、养生、针灸等等,选看了些与医学相关的部分,那些晦涩难懂部分只好暂时放弃,后进入《伤寒论》学习,现已有四月余,谈谈看法:
一、《伤寒杂病论》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①中医高级丛书(教材)对其评价:
a、继承了先圣典籍之精华。
b、构建了理法方药贯通之体系。
c、创立了伤寒杂病诊疗之典范。
d、注重“治未病”之思想。
②个人评价:
a、除建立理法方药体系及“治未病”之思想,更重要的是用方之法度,用药之严谨!为后世未有。{看现在医生开方基本20-30味药,原因不外:(1)辨证不准。(2)不自信。(3)利益驱动等}
b、书本无不充满着苦口婆心般的淳淳教导,连煮法服法等细节都说得一清二楚,堪称存世唯一的中医经典教材。
c、后世书籍未有超其右者。{包括《温病学》}
后世理论只能说是其延伸。
附:《伤寒论》为何详于寒,略于温?
①可能仲景所处年代之环境易患伤寒。
②对温病认识不足。
③有关于温病著述之书籍,可能已亡佚。
④有温病方剂。{但明显不足,后世《温病学》有明显发展}
⑤个人认为“六经”辨证已包括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只是六经辨证延伸。(《温病学》不能脱离于《伤寒论》)
二、六经之思想精髓
①现代“六经”实质研究:
关于“六经”辨证的实质,一直是古今医家关注之焦点,学说林立,大概有20余种:1-经络说。2-脏腑说。3-标本中气说。4-经界说。5-形层说。6-八纲说。7-治法说。8-正邪相争说。9-病程阶段说。10-脏腑经络气化说。11-气机升降说。12-生理系统说。13-六病分证说。14-六经分证说。15-证治纲领说。16-证候群说。17-综合体说。18-阴阳胜复说。19-病证结合说。20-病证虚实说。21-环节说。22-抽象说。23-时空说。24-应激说……
②个人认为:
1-个人认为《伤寒论》是在继承了古代各家学术思想(中医之生理、病理、药物、方剂……)后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而写就的一本教科书。
2-“六经”是在崇尚经典、讲究传承的年代提出的,以外感病为契机,以症状、脉象为中轴的一种总结式、疾病普遍规律的假说。
3-人之为病不外与以下三方面相关:a、邪气(六淫、痰瘀等病理产物……)b、机体状况(虚实……)。c、机体对邪气的反应(反应过度、不及……)。“六经”辨证就是以邪气对机体作用,及机体对邪气反应状态,对气血精神(包括脏腑、经络、寒热……)影响而产生症、脉异常,然后提出治法的一种辨证方法。
4-六经粗解:a、太阳、阳明--正盛邪盛。b、少阳、厥阴--正邪交争。c、太阴、少阴--正衰邪衰(或正衰邪盛{相对的})
(欢迎理性讨论及疑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