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李清照的一生?
一,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李清照出生于宋神宗元丰十七年(1084),章丘明水人。其父李格非,为“苏门后四学识士”之一,学术著作有《礼记精义》十六卷、《永洛城记》一卷、《史传辨记》五卷等,深受当代大文豪苏轼的器重。李格非的学术造诣,对李清照的影响深刻,对她的心路历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父非常喜欢和赏识自己女儿的聪明才智,在其文学方面进行了专门的培养,使得李清照在文学这片沃土中茁壮成长。
二,出名要趁早
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经典语录“出名要趁早”这句话,正适用于李清照。由于家庭环境和父母素养的影响,使李清照十五六岁就显示出过人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写出的《如梦令》等好词,在当时宋代的文坛已经非常有名气,她的词在士大夫中间广为传播,甚是流行。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三,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辛弃疾词曰:”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李清照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她的生活以建炎元年(1127)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生活比较美满。十八岁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两个人情投意合,共同收集金石文物,一起读书、创作。先居住在汴京,后来回归丈夫的故里青州。靖康之难发生后,李清照的生活进去了后期。他们夫妇先是避地江南,不久赵明诚病逝,李清照一人辗转流离,备尝国破家亡之苦。晚年定居于杭州。著有《漱玉词》,今存词约五十余首。
四,从词的变化上,看她的心路历程
李清照的词,随着她生活的变化也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些闺蜜相思之情,后期则抒发家国之恨。作为历史上成绩最为突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的闺阁词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她将女性细腻、丰富的内心感受通过个性化的语言真诚、直率地表达出来。她的前期作品,通过对花或者酒后的倦容,来表达主人的情绪,其实这恰恰是李清照对自己微妙的心绪的一种表达,表达她那种夫妻短暂分离的苦闷、忧愁中带有期待的矫情。比如这首《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后期的作品,虽然也是对花的描写,但是,状况却与前期截然不同,从她的作品中,家国之恨已然蕴含其中,我们通过这首《声声慢》,就可以感知李清照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她凄惨的心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个性化抒情的一种方式,毫不造作,亦不掩饰,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动。
五,一代词宗
李清照的词中,语言非常有特色,她很少使用典故,自然而又本色,比较接近口语,但是,这种口语跟其他市井语言又有所区别,既天然,又雅洁,而且音韵优美,显然是经过了作者的淘洗和锤炼。如:
“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等等。
这些特色成就了人称“易安体”的艺术成就。让学术界认定李清照为“词家一大宗”。
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此对作者表示感谢!若有异议,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