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韩春雨涉嫌借学术造假筹得2?
现在轮到质疑的人说让子弹再飞一会了,看看在主管部门河北科技大学不可能配合的情况下杂志会如何调查仍然不相信韩春雨会就此安全下庄,名利双收。
学术届与法庭审判不同,不会有个法官作出最后判决的。同行如果觉得你的办法有用,就会试着重复你的实验,如果有效,就继续研究各种新结果。现在的问题是,世界上几百个实验室无法用韩的办法重复韩的结果。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共识,就是韩的方法是无效的。现在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韩造假了,还有一种可能性是韩的科学素质不够,老眼昏花,错误判读了实验数据。无论是哪一种可能性,韩都证明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科研人员。国家绝对绝对不应该在一个不合格的科研人员身上投入这么多的钱,这对认认真真做科研的其他人是不公平的。每个做科学研究的人,都知道发表论文的严肃性。韩不是学生,是已经毕业10年以上的博士。未成年人犯案,会有改正的机会。成年人犯案,终身有案底,是永远擦不掉的。这种级别的论文不成立的后果,韩应该心知肚明。坦率地说,韩以后是没办法再出来面对同行了,同行都会以鄙视的目光注视他。从这一点来说,他的研究生涯结束了。
为啥中国造假的多
英国《自然》近日发表了一篇文章报告说,根据对美国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每年每100名科学家中能发现1.5起涉嫌学术不端的案例,其中58%会报告给所在的机构。据此推算,在美国生物医学领域每年应能发现2300多起涉嫌学术不端的案例,其中应有1300多起报告给了所在科研机构,但是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负责处理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不端行为的部门——科研诚信办公室每年平均只收到24件来自科研机构的报告。因此该文章认为发生在美国的学术不端行为有相当一部分都没有被报告,而科研诚信办公室见到的更只是冰山一角。 国内媒体以“美国学术造假瞒报现象严重”为题报道了此事。所谓瞒报,是为了掩盖真相、带欺骗性质的隐瞒,但是这个调查并没有得出这个结论,只不过是说有很多事件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发现者没有充分证据)未被报告而已。把“没有报告”称为“瞒报”是严重的误导,难怪有人感慨:原来美国学术界也不怎么的,和中国学术界也差不多嘛。 其实和这个调查结果相比,中国学术界还是差得很多的。科研人员如果发现有人有学术不端行为,有义务向有关机构报告,但是由于没有证据、不愿浪费时间、怕受到报复等原因,并不是每个科研人员都这么做。主持这次问卷调查的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发现有近40%的科研人员在发现涉嫌学术不端的行为时没有报告,这让他们很不满。但是反过来,大部分(近60%)的美国科研人员都有责任感、有勇气报告他们发现的不端行为,这在中国是难以想像的。由于科研环境更恶劣,也由于更无责任感,或者自己就不干净,我估计绝大部分中国科研人员在见到学术不端时都会一声不吭的,至多在网上化名发个揭露帖子,极少会有人愿意向有关机构正式报告。 科研机构怕被学术造假事件败坏了名声,不愿主动调查或向主管部门报告,国内外可能都如此。但是一旦学术造假事件被捅到了媒体、网上,引起了舆论的关注,还没有哪个美国科研机构敢于不进行调查、处理的。相反的,网上揭露的国内学术造假事件每年大约有100起,科研机构因此进行调查、处理的则寥寥无几,即使有传统媒体介入做跟踪调查,最后往往也不了了之。任你舆论沸反盈天,我自不理不睬,国内科研机构就有这样的定力。 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虽然抱怨有很多学术造假事件没有被报上来,但他们毕竟平均每年还能收到24起报告,大约有10起完成调查后受到处理。中国科技部在去年年初宣布成立了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似乎要借鉴美国的做法。但一年半过去了,就没了下文,我们至今不知道它究竟接受了多少起报告,更不知道有哪一起受到了处理。 中国学术造假瞒报现象有多严重?没人知道。但是只要对中国学术界的现状有点了解,就可以知道一定比美国的严重得多。在中国发现了学术造假,即使愿意报告也没有可靠的官方渠道。美国的“瞒报”主要是个人因素,而中国的“瞒报”更多的是制度因素。嘲笑美国学术界也不怎么的,乃是千步笑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