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狼的知识点
1.急
词类活用现象
1、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2、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3、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动词,钻洞)。
5、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
6、[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用草帘子)。
7、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
8、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9、[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卸下)。
通假字
“止”:文中“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的 “止”通“只”,仅仅,只有。
一词多义
止:
1、通“只”。例句:止有剩骨。
2、停止。例句:一狼得骨止。
意:
1、神情。例句:意暇甚。
2、意图。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情趣。例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
敌:
1、攻击。例句:恐前后受其敌。
2、敌人。例句: 盖以诱敌。
前:
1、面。恐前后受其敌。
2、向前。狼不敢前。
积薪:
1、堆积柴草。例句:场主积薪其中
2、堆积在那里的柴草。例句:转视积薪后
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 例句: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例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例句: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代词,代狼。 例句:复投之。
(2)以
介词,把。例句:投以骨。
介词,用。例句: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例句: 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例句:盖以诱敌。
(3)其
1、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2、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4、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
5、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6、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4)乃
1、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2、乃悟前狼假寐:才。
(5)之
1、久之:调节音节,无意义。
2、亦毙之:代词,指它。
(6)盖
1、盖以诱敌:表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古今异义
1、去
古义:离开
今义 : 到某—地方
2、少
古义:稍微
今义 : 数量小
3、几何
古义:多少
今义 :几何学的简称
4、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5、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文言句式
省略句
省略宾语:
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2、“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省略介词:
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4、“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5、“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省略主语:
6、“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倒装句
8、“投以骨”中“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9、“意暇甚”,正常语序应为“意甚暇”。
10、“身已半入”,正常语序应为“身已入半”。
2.七年级下《狼》文言文的语法梳理
1.词性活用现象: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词多义: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4.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
(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
(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
(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
(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
(指狼)。
3.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狼》的解释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非常窘迫,害怕前面后面受到狼的攻击。他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禾堆积在麦场当中,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几刀砍死了狼。屠户正想走开,转身看看柴草堆后面,发现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
狼的身体已经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
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对手。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4.七年级下《狼》文言文的语法梳理
1.词性活用现象: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词多义: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4.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5.七年级上册狼课文的内容
狼 蒲松龄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6.七年级下册《狼》的文言知识总结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
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 全文分两部分。
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写屠户惧狼,两次投骨而不能止住狼的追踪,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贪婪凶恶,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之处,屠户开始由被动转入主动,双方形成相持局面。
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
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夫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二、问题研究 怎样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
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则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
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但决非故事主旨所在。
《聊斋志异》一书的“志异”二字,即“记述奇异的故事”之意。文中写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
作者是把这个故事当作奇事逸闻来写的,主要突出故事之“奇”,不一定有什么深意。当然,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某些启发:认为这个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或者认为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诸如此类的理解均无不可,但也未必一定要这样理解。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揣摩语言,理解课文主旨。
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3.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本题中加点的词语,有的古今义不同(如“顾”),有的用法特殊(如“犬坐”“洞”“隧”),有的生僻难懂(如“苫蔽”“假寐”)。
要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1.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顾:回头看。苫蔽:遮盖。
2.一狼径去,一狼犬坐于前。 犬坐:像犬一样坐着。
3.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洞:打洞。
隧:从洞中,即钻洞。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寐:假装睡觉。 三展开想像,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这是一道开放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使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进行思考和写作。 教学建议 一、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能加深理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初一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处于打基础的阶段,更要重视熟读成诵。读得琅琅上口了,能背诵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义,体会文章的情味。
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仅二百余字,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成诵。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不应忽视诵读,应把诵读作为教学本文的重要环节,让学生能基本熟读成诵。
二、疏通文义是必要的,但切忌烦琐的讲解,也不必字字句句求确解。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行领悟,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
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如“故、前、敌”等,都有不同用法,“意暇甚”“意将隧入”的两个“意”,意思不同,前者指流露的情态,后者指内心的盘算;“投以骨”,意思是把骨头扔给它,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但。
7.七年级上册语文《狼的文言虚词都有什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
(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
(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
(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
(指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
(指狼)。 如果您觉得正确或者采纳,麻烦给我好评,谢谢。
8.七年级下册《狼》的文言知识总结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
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 全文分两部分。
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写屠户惧狼,两次投骨而不能止住狼的追踪,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贪婪凶恶,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之处,屠户开始由被动转入主动,双方形成相持局面。
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
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夫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二、问题研究 怎样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
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则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
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但决非故事主旨所在。
《聊斋志异》一书的“志异”二字,即“记述奇异的故事”之意。文中写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
作者是把这个故事当作奇事逸闻来写的,主要突出故事之“奇”,不一定有什么深意。当然,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某些启发:认为这个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或者认为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诸如此类的理解均无不可,但也未必一定要这样理解。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揣摩语言,理解课文主旨。
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3.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本题中加点的词语,有的古今义不同(如“顾”),有的用法特殊(如“犬坐”“洞”“隧”),有的生僻难懂(如“苫蔽”“假寐”)。
要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1.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顾:回头看。苫蔽:遮盖。
2.一狼径去,一狼犬坐于前。 犬坐:像犬一样坐着。
3.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洞:打洞。
隧:从洞中,即钻洞。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寐:假装睡觉。 三展开想像,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这是一道开放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使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进行思考和写作。 教学建议 一、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能加深理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初一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处于打基础的阶段,更要重视熟读成诵。读得琅琅上口了,能背诵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义,体会文章的情味。
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仅二百余字,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成诵。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不应忽视诵读,应把诵读作为教学本文的重要环节,让学生能基本熟读成诵。
二、疏通文义是必要的,但切忌烦琐的讲解,也不必字字句句求确解。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行领悟,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
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如“故、前、敌”等,都有不同用法,“意暇甚”“意将隧入”的两个“意”,意思不同,前者指流露的情态,后者指内心的盘算;“投以骨”,意思是把骨头扔给它,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