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研究是否存在很多过分解读的现象?
文学作品有很强的开放性,不同的读者可有不同的解读,这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老话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对文学作品是否有过分解读现象,因为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使得不同的读者、不同水平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甚至过分的解读。
从文学欣赏来说,文学作品是可以二度创造的,能够自圆其说,并禁得起时间的考验就可以的。
当然也有人提出,一篇文学作品的作者还在世,读着就进行了解读,结果连作者都没有想到,就否定解读的不对,持这种观点的人,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只要他一问世,就不属于作者个人的了,它应是属于社会的,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对他品头论足,说出自己的看法,甚至与作者的看法相佐。
但读者的解读也不是无边无沿的,更不能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作为我们读者的代言人,如我们让古人追求婚姻自由,追求夫妇平等、父子平等等等,因为从他们受教育的那一天起,就没有“自由”“平等”的概念,就如同我们现代人没有“父母包办婚姻”的概念一样。
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就应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所处的文化背景,甚至还有了解他们当时的语言特征等,决不能一味的站在读者自己的角度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