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制度为何起源于黑暗的中世纪?
感谢邀请:
大学是引领社会发展建设的生力军。
人们常说:“乱则思治,穷则思变。”《伟大的转折片头曲》歌词:“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想念毛泽东。黑夜里想你有方向,迷路时想你心里明,迷路时想你心里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欧洲“文艺复兴”出现在黑暗的中世纪,这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偶然也是必然。
人才的摇篮——大学
现代大学起源教育一直与社会文明同步发展,人类氏族部落时期已出现专门长者为本族人民传授捕猎、防御等生产生活技能。国家治理体系急需选任人才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产生了发展大学教育的迫切需求,中国自夏、商、周就开始出现国立“太学”,隋朝开启的“科举”制度更是将大学社会化,以便更广泛招募天下贤才。
近现代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各王国统治下的文化教育一片空白,基督教会成了文化教育最系统的传承者。教士本尼狄克创立并被教皇格里高里一世所发展,以修道院、大主教区学校和教区学校为代表的系统性教会教学体系,并逐步形成以语法、修辞、算术、逻辑、几何、天文、音乐、为基础的“七艺”课程。
1087年,意大利建立了第一所现代大学博罗尼亚大学。1200年法王承认巴黎大学的学者具有合法的牧师资格,有司法豁免权,1215年教皇特使为巴黎大学制定了第一个章程,取消圣母院主事对巴黎大学的控制权,巴黎的教师协会获得了合法团体的资格,至此完成了由习惯认可的大学到被法律承认的大学的转变,1168年巴黎大学的学者们来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209年牛津大学部分学者分离出来创办了剑桥大学。随后,法国蒙彼利埃大学(1181 年)、 图卢兹大学(1230年),意大利帕多瓦大学、那不勒斯大学(1224年),西班牙帕伦西大学(1212年)和葡萄牙里斯本大学(1290年)等相继成立。1809年,德国柏林大学创立标志着集传授已有知识与研究发现新知识于一体的现代大学诞生。
大学为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
中国大学发展1862年,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成立,开创中国近代官办新式教育的先河。洋务运动时期陆续开办福州船政学堂(1866年)、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0年)。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遣4批、共计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在这些小留学生当中,便有后来成为我国著名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1877年,清政府派遣福州船政学堂30名学生分赴英、法学习海军,这也是第一批留学欧洲的中国学生。在这批留学生中,便有后来成为我国著名思想家的严复。
1898年,作为戊戌变法时期的“新政”之一,京师大学堂创办。这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延续了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1911年,留美学务处下设的肄业馆建成并改名为清华学堂(因在北京西郊“清华园”旧址上修建而得名)。清华学堂最初仅是一所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用来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预备学校,后来发展为今天的清华大学。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教育建设翻开新的篇章。同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
大学生正成为社会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
大学——现代社会建设发展的生力军“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教育开发的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源。教育教学活动的产出是人才,是为社会建设输送更高素质的建设者,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效率的根本保障。纵观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最大,以新中国为例,1949年7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的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真实的反映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所面临艰巨的现实状况——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新中国建立之初就确定了“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也正是在“科教兴国”的指引下,被国外看做包袱的人口变成了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变成了劳动资源优势,使得新中国用70多年的历程完成了国外几百年走过的经济发展致富之路。今天的中国已经全民脱贫、奔向小康生活,国家整体经济建设位居世界前列。
“大学是社会之光、海上之灯塔。”大学是代表国家人文科学的名片,大学应当走在国家和社会人文科学发展前列。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绩斐然。截止2019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956所、专任教师为174.0万人、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毛入学率达51.6%。今天,大学早已深深嵌入到社会之中,大学的功能和定位决定着她应当成为引领国家和社会前行的灯塔。
人是社会最大的资源变量,是社会一切财富资源的协调、组织、创造者。当今世界,国家间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竞争,大学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在社会发展建设中起着基础纽带作用,大学传承社会已知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新新技术,以更好的推动社会发展建设。因此,全社会都将目光聚焦到高校科研转化上来。《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报告显示:2018年,3200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11302项,签订技术转让(包括转让、许可、作价入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简称“四技”)合同总金额达930.8亿元,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转化服务平台总数为8247家,创设和参股新公司2155家。高校科研成果正成为助力国家和社会发展建设的生力军,近年来众多大企业都纷纷加强了与高校间的对口合作,重点包括人才输送和研发合作......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