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哪些著名的中国史专家?

bdqnwqk1年前学者15

中国与日本自古以来就有交流,唐朝时,我们有鉴真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日本也有许多著名的中国史学者。

1.沟口雄三

沟口雄三(1932-2010),日本著名汉学家,也是研究中国思想史的著名学者,沟口历任一桥大学与东京大学教授,以研究中国宋代至现代思想史而享誉学界。他以鲜明的批判性和独辟蹊径的研究视角在日本学术界颇受注目。他就任京大学教授时,发起创立了日本最大的跨学科综合研究中国的学术团体—“中国学会”,后改为“中国社会文化学会”。

沟口雄三在研究中始终贯穿着其基本学术立场 ,——彻底摒弃“西方中心”的世界一元价值观,以平等原理和多元世界的观点来看待东西方,在亚洲内部寻找亚洲自身的近代,从中国历史中发现中国固有的原理。

基于这种一立场,他在中国宋至明清、近代思想史的广阔领域中,进行了长期深入探索,揭示了中国思想自前近代至近代,有其内在连续发展的固有原理,探索了中国原理的内涵及其在历史与近代化过程中的展开形式,进而阐发其在世界多元视角下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其代表作主要有:《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的冲击》、《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曲折与展开》等。

沟口雄三2.吉川幸次郎

吉川幸次郎(1904-1980),字善之,号宛亭,国立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日本中国学会评议员兼专门委员,日本外务省中国问题顾问,京都日中学术交流座谈会顾问,日中文化交流协会顾问,中国文学和历史研究家,师从著名汉学家、“京都学派”创始人狩野直喜教授,吉川幸次郎有“汉学泰斗”之美誉。

吉川幸次郎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在他所著《中国文学史》一书中,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和借鉴有很大贡献。他将中国文学同西方文学和日本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中国文学的七大特色:1、文学传统的悠久和持续性;2、文学地位的崇高性;3、文学内容的日常性;4、文学描写的精确性;5、文学高度的修辞性;6、文学强烈的政治性;7、文学典型的重要性。吉川认为,中国文学以上七大特点都为他国文学所未见。

吉川幸次郎博才多识,研究范围很广泛,从中国的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几乎对所有领域都有建树。人们评价他不仅研究中国文学,而且还站在中国文化史的体系上解释了中国文学。他的《论语》注释,人们认为水平很高,注释严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他发表了许多对中国散文的评论,收录在《中国散文论》中,于1949年发表。在1950年前后,又发表了《汉武帝》、《杜甫私记》第1卷和《杜甫杂记》,翻译了《水浒传》。

吉川认为,不研究中国的诗词,就不能算一个文学家,因此,他在唐诗、宋词、元曲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吉川幸次郎著作等身,《吉川幸次郎全集》二十六册,皆为有关中国学术之论著,是他毕其一生研究中国的丰硕成果。

吉川幸次郎

3.内藤湖南

内藤湖南(1986-1934),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是20世纪初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历史的宏观方面,内藤有两大见解——空间上的“文化中心移动说”,时间上的“唐宋变革说”,这也被称为“内藤史学”或“内藤假说”。

这两大学说在20世纪前期的世界汉学研究中独树一帜,在学术界至今仍具有较大影响力。内藤湖南从中国历史的内部分析中国现在与未 来的内在发展趋势,我们不否认其学术价值,但是内藤所持的文化主义立场,轻视中国的民族主体力量,为日本经济侵略美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内藤湖南关于中国历史的理论被当作美化军国主义、为日本侵华行径寻找合理借口的言论受到过深入的批判。

内藤湖南

4.太田辰夫

太田辰夫(1916~1999),日本著名汉学家,其对汉语历史语法,词汇以及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精深的研究。他是继吕叔湘先生之后致力于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绝无仅有的一人”,在汉语史研究方面是先驱人物之一。在汉语史研究方面是先驱人物之一,最有影响的两本汉语史著作是《中国语历史文法》和《汉语史通考》,其中,《中国语历史文法》一部研究汉语历史文法的重要著作,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其书后《跋》文集中表达了 田辰夫在语料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独到见解。此外,太田先生还著有《中国语文论集》(语学篇、元杂剧篇、文学篇)和《西游记研究》等。

另外,伊藤虎丸、丸山升、松浦友久等也是享誉日本内外的学者,在中国史的研究上也颇有建树。

参考文献

桂明:《沟口雄三及其中国思想研究》

王魁伟:《太田辰夫语料观说略》

何培忠:《日本著名中国文学研究家吉川幸次郎》

曹星:《略论内藤湖南的文化中心移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