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中考

2021-07-04学者

1.地理会考知识点

1.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总星系2. 天体系统层次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 3.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太阳; 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

4. 太阳的外部结构 :(由里向外)光球、色球、日冕5. 太阳活动 :黑子(光球);耀斑、日珥(色球);太阳风(日冕)6. 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 11 年 7. 太阳活动的影响 :干扰无线电、磁暴、极光 8.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大)9. 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大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10.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大小质量适中。

11. 朔望月周期 :新月(初一、大潮,日食)—上弦月(初七、八,小潮)—满月(十五、十六,大潮,月食)—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小潮)—新月。 一朔望月29.53 日 12. 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 自西向东, 23 小时 56 分 4 秒。

13. 地球自转角速度 除极点外, 15 ° / 小时 每差1°时间相差4分钟; 地球自转线速度 除极点外,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14. 地球物体 水平运动偏向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地转偏向力。

15. 地球公转周期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16. 地球自转平面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平面 ——黄道平面。

17. 黄赤交角 目前 23 ° 26 ′,与回归线纬度相同。地轴与赤道夹角 90 °,地轴与黄道的夹角为 66 ° 34 ′,与极圈的纬度相同。

18.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形成了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并使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作相应的变化。 太阳直射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度。

所以: *. 北半球春分日( 3.21 )或秋分日( 9.23 ):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夏至日( 6.22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冬至日( 12.22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9. 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6.22 达到最大, 12.22 达到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12.22 达到最大, 6.22 达到最小。 南 . 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两次最大值( 90 °),回归线上只有 1 次直射,回归线外无直射。

20.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3.21 日及 9.23 日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春分日 - 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愈高,昼愈长夜愈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南半球各纬线圈昼短夜长,纬度愈高,昼愈短夜愈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秋分日 - 春分日:反之。其中,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半球反之。

21. 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到极圈为南、北温带;极圈以内是南、北寒带。 22. 地球的六大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

23.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与地震的主要发源地。 24. 岩石圈 = 地壳 + 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

25. 岩浆岩 :侵入岩— ( 花岗岩 ) :晶粒较粗;喷出岩— ( 玄武岩 ) :晶粒小,多气孔 26. 沉积岩 : 层理构造 ,并有 动植物化石 ,主要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27. 变质岩 : 片理构造 ,主要有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片麻岩。

28. 地震的分类 :一按 成因 主要分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两种。二按 震源深度 可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三按 震级 可分为微震和破坏性地震。 29. 地震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 ,因为地震时先的纵波到达震中,然后是横波传来。

30. 震级和烈度的关系 :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中处烈度最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 31. 世界主要地震带 是 环太平洋构造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 ,环太平洋带大约集中了全世界 80% 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我国正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交接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32.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海沟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 。

33. 全球岩石圈共分六大板块 ,即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北美洲)、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南极洲板块。 34. 地震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 30 多倍,两级相差 900 多倍 35. 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的是——臭氧。

36. 能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 的是——水汽与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37. 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下而上依次再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五层。

38. 对流层主要特征 有:水汽、尘埃杂质含量多;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每上升 100 米,气温降低 0.6 ℃ 。大气 对流 运动显著;天气和气候变化最为显著。

39. 平流层主要特征 :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升 ;大气以 水平运动 为主;有臭氧层,是最佳航空层。 40. 中间层 :。

2.中考地理重点

初中地理总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半径:6371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3、地球仪: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4、经线:经线特点:所有经线一样长;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是一个半圆。经度:0°—180°;0°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经线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5、纬线:纬线特点:纬线长短不一,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是一个完整的圆。

纬度:0°—90°;0°纬线为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6、低中高纬的划分:南北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7、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8、能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9、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24小时);自转中心:地轴。

地理意义: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10、地球的公转:公转中心: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公转轨道:椭圆。

地理意义: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11、五带的划分:第二章:地图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2、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3、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4、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5、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方法:一般的地图,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方向一般指向北方。有经纬网的地图,用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6、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要记住常用的图例)7、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8、海拔(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9、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

10、由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地形:山顶: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鞍部:两侧的等高线比较高。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1、地球表面的水陆面积比例:海洋71%,陆地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能在世界地图上准确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3、大洲之间的分界线:亚洲、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4、陆地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类。

5、在地形图上能找出喜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青藏高原、亚马孙平原。6、阅读大洲地形图,判断大洲的地形大势。

7、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8、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第四章:世界的气候1、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风雨、冷热、阴晴等),天气是短时间的,经常变化的。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是长时间的,比较稳定的。2、知道常用的天气符号。

3、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测定方法用温度计。4、一天中的气温有变化,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的气温有变化,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是7月份,最低气温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5、气温日较差: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的差值。6、气温的垂直变化: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7、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等温线图。8、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全球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同纬度海洋和陆地气温不一样;同纬度高原、山地气温低,平原气温高。

9、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图。10、降水: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大地面,称为降水。

测定方法用雨量器,单位是毫米(mm)。11、能分析一个地方降水的季节变化。

12、学会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13、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少;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4、学会阅读降水柱状。

3.中考地理复习提纲

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面积是4400万km2,该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 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日本的国土面积是37.8万km2,人口有1.27亿(2000),首都是东京,经济:由于该国缺乏矿产资源,因此需要大量进口工业原料、燃料,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成了加工贸易型的经济。

4.日本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居民主要是大和族。

通用日语。 5.欧洲西部的三大地形区是:北部是以斯堪的纳维亚山为主的山地,中部是西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为主的平原区,南部是阿尔卑斯山系为主的山地延伸到三大半岛。

6. 巴西的传统节日是狂欢节,节日期间人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7.东南亚的气候主要有两种: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8.美国共有50个州和一个首都所在的哥伦比亚特区,其中的两个海外州是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州。人口有2.82亿(2000), 面积是937万km2 。

世界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 9.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密集地带是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向南到意大利。

10. 巴西有世界现已建成最大的水电站是伊泰普水电站,是由巴西和巴拉圭两国合建的。 11. 澳大利亚大陆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仅300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和缓的大陆。

分为三大地形区,东部:大分水岭为主的山地;中部:澳大利亚大盆地为主的平原;西部:宽广平坦的高原。 12.俄罗斯的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

北美国家通用的语言是英语。拉丁美洲的人种以混血人种为主。

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贝加尔湖。属于(淡、咸)淡水湖。

13.南极特有的鸟类是企鹅。个体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磷虾。

北极的主要动物有北极熊。俄罗斯的气候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

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太平洋沿岸是温带季风气候。其中欧洲部分铁路网非常稠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主要承担内河航运的河流是伏尔加河。

14. 美国农业的特点是实现了农业地区专门化和农业生产专门化。 15. 世界最大的盆地是刚果盆地。

该盆地所在的大洲号称“高原大陆”“热带大陆”。该盆地内部的气候类型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俄罗斯管道运输的主要对象是石油和天然气。 16.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其中东南沿海最为稠密。

人口有 1.70亿(2000年)。巴西的城市化水平是70%以上。

17.东南亚的主要物产:稻米:缅(甸)、越(南)、泰(国)。橡(胶)油(棕):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椰子: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18.南亚有两条河流,位于印度境内的是恒河,另一条是印度河,位于巴基斯坦国境内。

南亚的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三季:3~5月为热季,西南季风尚未来临,高温少雨;6~10月为雨季,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降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90%,湿热多雨;从11月~次年2月为凉季,盛行干燥的东北季风,气候凉爽宜人。 19.世界上的第二人口大国是印度,2000年人口已达到10亿。

南亚的三大宗教是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印度80%的人信仰印度教,巴基斯坦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97%以上的人口为穆斯林。

20. 世界最大的内陆国是哈萨克斯坦。被誉为“白金之国”的国家是乌兹别克斯坦。

21. 马来西亚的锡矿产量居世界首位。被称为“花园城市”的国家是新加坡。

22. 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是中东地区。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

中东地区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宗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的发源地,三大宗教的“圣城”是耶路撒冷。 23. 东南亚最大的平原是湄公河三角洲。

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东南亚的范围由两部分组成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4.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是多瑙河,欧洲最长的河流是伏尔加河。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燥、严寒、烈风。

拉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巴西。该国的首都是巴西利亚。

世界最小的大洲是大洋州。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有鸸鹋、袋鼠、鸭嘴兽、树袋熊、针鼹。

26.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骑在羊背上”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是澳大利亚。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里海。 27.南极的主人是企鹅。

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冰层的厚度多1720米。南极洲面积140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5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一个大洲。

28.南极科学考察的最好时间是南极的暖季,即每年11月~次年3月。这时正是南极的极昼(极昼、极夜)。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面积是1708万km2 。 29.被誉为“美洲大陆的地中海”的是“五大湖”,世界最大的淡水湖是苏必利尔湖。

北美五大湖的成因是冰川作用。北美的气候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30.印度尼西亚的首都是雅加达。世界最大的半岛是 阿拉伯半岛。

世界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 31. 巴西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面积最广大的国家。

巴西有三种热带经济作物的产 量居世界首位,是咖啡、剑麻、香蕉、蔗糖。

4.初中地理知识点大全

第二章:中国的人口与民族 ●主要知识点 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占世界的比重。

2、我国的人口线与我国的人口分布。 3、我国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重,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政策。

4、华侨与外籍华人的概念,“侨乡”。 5、我国的人口政策。

6、我国民族的分布状况与分布特点。 7、我国的民族政策与风俗习惯。

●识图 1、我国人口分布图 2、我国民族分布图 第三章:中国的地形 ●主要知识点 1、中国地势的主要特点,三个阶梯的界线及主要地形单元。 2、地势对我国交通、水力等影响。

3、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各类地形的比重。 4、我国的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我国的第一高峰。

5、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典型特征。 6、我国三大平原的特征和主要丘陵。

7、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地震带。 8、我国火山的分布。

●识图 1、我国地势阶状分布示意图 2、我国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分布示意图。 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主要知识点 1、怎样根据卫星云图上的颜色来判断各地的天气。

2、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说明形成原因,00等温线所经过的地区。 3、我国五个温度带的分布与耕作制度。

4、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冬夏季风与降水,我国降水的年、季变化。 5、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分布。

6、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7、我国的三个主要灾害性天气及其危害。 ●识图 1、我国温度带与干湿地区分布图 2、锋面雨与地形雨的形成图。

一、世界陆地地形类型: 类型 主要特征 典型地区 山地 起伏大,坡度陡峻,山高谷深;海拔高,一般超过500米。 最长山脉-安第斯山脉 最高峰-珠穆郎玛峰 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高长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丘陵 起伏和缓,相对高度一般小于200米。

高原 中间海拔高,起伏小,边缘陡峭。 最大高原-巴西高原 最高高原-青藏高原 平原 地势低平,海拔小于200米。

最大平原-亚马孙平原 盆地 四周高山高原环绕,中间低平。 最大盆地-刚果盆地 二、等高线与地形的关系 地形部位 特征 图示 坡度陡缓 陡坡-等高线密集 缓坡-等高线稀疏 山顶 中间高,四周低 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较低的部位 陡崖 几条等高线相交的地方 山谷 等高线由地势低的地方向高的地方弯曲 山脊 等高线由地势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弯曲 三、海底地形 四、板块构造 1. 六大板块名称、分布: 2. 活动规律:板块内部稳定,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

3. 主要地理现象及原因: 主要地理现象 形成原因 红海面积扩大 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处 地中海面积缩小 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挤压处 台湾和日本多地震 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挤压处,地壳活动 喜马拉雅山脉 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挤压隆起处 安第斯山脉 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挤压隆起处 五、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 1.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2.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中低纬度,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临海地带,人口特别密集。

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 3.人口增长过快和过慢,都会对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带来影响。

所以人口的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六、世界的人种 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划分的。

三大人种 主要分布地区 黄色人种 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 白色人种 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 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七、世界的语言 六大语言 使用范围 汉语 使用人数最多,超过12亿,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及华人华侨。

英语 流传最广的语言,母语国家有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官方语言有:印度、菲律宾等。 法语 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和非洲的一些国家。

俄语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

阿拉伯语 西亚和北非。 八、世界的宗教 三大宗教 教徒 时间 诞生地 活动场所 主要分布地区 经典 基督教 10亿 公元1世纪 巴勒 斯坦 教堂 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圣经 伊斯兰教 7亿 公元7世纪 沙特 清真寺 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中国西北部 古兰经 佛教 2亿 公元前6世纪 印度 庙宇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斯里兰卡 金刚经 九、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1. 气温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北半球向北降低.南半球向南降低)。

2. 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一月份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七月份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3. 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低。

4.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

世界炎热中心在撒哈拉沙漠,世界寒冷中心在南极洲;我国夏季寒冷中心在青藏高原。 十、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1. 降水的形成条件:(1)足够的水汽量;(2)气温下降和凝结核. 2. 降水的主要类型: 类型 成因 特点 典型例子 图示 对流雨 地面 受热 暴雨雷电交加,多出现在午后2-4时.(俗称雷阵雨) 赤道地区 我国的夏季 锋面雨 冷暖空 气相遇 降水历时长。

5.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北半球 气旋 反气旋 又称 低气压、低压 高气压、高压 气压分布 低 高 水平气流 四周向中心 中心向四周 中心气流 上升 下沉 天气情况 多云、阴雨 晴朗、干燥 判断法则 右手螺旋法则 旋转方向 北逆南顺 北顺南逆 代表性天气 台风 寒潮、伏旱 三、锋 1、定义:冷暖气流相遇所形成的狭窄过渡带。

锋面:气流相遇的交界面。是全球最主要的天气系统之一。

2、分类:根据锋面两侧气流的移动情况,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①冷锋: (1)定义:冷空气向暖空气方向移动的锋。

(2)天气情况: 过境前:温暖、气压低、天气晴朗(受单一控制的地区一般都天气晴朗) 过境时:大风、降温、雨雪等 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3)时间:秋冬季节(我国多冷锋)。 ②暖锋: (1)定义:暖空气向冷空气方向移动的锋。

(2)天气情况: 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受单一控制的地区一般都天气晴朗) 过境时:云层增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3)伴随:气旋 (4)时间及地点:春秋季一般出现在江淮流域和东北地区,夏冬季多出现在黄河流域(我国少暖锋)。 ③准静止锋: (1)定义: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呈准静止状态的锋。

(2)天气情况:阴雨连绵、闷热潮湿——重要天气现象:梅雨。梅雨之后随之进入炎热的伏旱季节——骄阳高挂。

(3)时间: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江淮地区至日本西南部。 专题12 人类活动与气候 一、全球变暖 1、原因: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温室气体的数量不断增大。

2、表现:冰川后退,雪线上升,海冰大量融化。 3、危害: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岛屿和低地、使城市的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会使地下水矿化度增加,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及沿海生态系统的变化; ②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暖热气候向极地扩展,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迫使世界各国改变农牧业结构: (1)高纬度地区:气候变暖,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生长; (2)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减少,气温升高,变得干旱,使草原、荒漠面积扩大; (3)中低纬度海区:气温升好,台风频度和强度增加,台风源地扩展; ③加剧霍乱、疟疾、脑炎、黄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的流行。

4、防范: ①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植树造林,通过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

③加强国际合作,各国承担共同而有差别的责任。 二、酸雨 1、原因:工厂、汽车、飞机等燃烧的煤、石油和天然气,不断向大气中排放流和氮的氧化物。

其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在太阳光、水汽的作用下生成硫酸和硝酸等,随雨、雪、雹、雾和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降落到地面(当PH值小于或等于5.6时,这些大气降水就统称为酸雨)。 2、分布: ①世界:西欧、北美和东亚; ②我国: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仍在扩大)。

3、危害:森林枯死、土壤酸化、淡水生物死亡、腐蚀建筑物和暴露在室外的文物古迹等。 三、臭氧洞 1、原因:平流层臭氧的减少,除了受太阳活动等自然因素影响外,人类使用氟利昂是重要的原因。

2、危害: ①引起全球气候变化,造成自然灾害; ②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强烈刺激人的眼睛和呼吸道,引起咽喉炎和急性哮喘等; ③加快橡胶制品的老化,使染料褪色,缩短纺织品和塑料制品的寿命。

四、城市热岛和雨岛 1、原因: ①人为排放大量热; ②城市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 ③城市中的生产和生活集中,排放的废气多,致使城市中的烟尘、雾、低云多,不易散热; ④城市高层建筑多,导致局部风速小,通风不良; ⑤城市中缺少绿地。 世界上最大热岛强度一般发生在中高纬度的大中城市。

2、措施:减少城市热岛的影响,除了对城市建设要科学规划外,最有效的措施是增加绿化和水域面积。 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危害性气候现象(3个): 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 解决全球变暖(3个): 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增强国际合作 第四篇 水环境 专题13 水循环 一、水圈的构成 1、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冰川是淡水的主体。

2、可供人类生活和生产使用的淡水是极其有限的。 二、水循环类型 1、定义: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气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运动的过程。

2、不同水体水循环的周期不同。河水更新周期约为16天。

沼泽和湖泊的更新周期较长,分别为5年和17年,其他水体的更新周期更长。 3、水循环包括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

其中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是最重要的一种水循环运动。

4、水循环是联系地球各圈层和各种水体的“纽带”,它通过上述各环节使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 5、水循环是调节器、雕塑家、传送带。

6、意义:通过水循环,海洋不断向陆地输送淡水,补充和更新陆地上的淡水。

6.初中地理知识归纳

初中地理知识复习提纲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都 指示东西方向。赤道 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

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

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6、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

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8、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

大部分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

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11、陆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

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15、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

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17、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年多雨区。

7.中考地理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1.1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1.2 我们怎样学地理——学会看地图: 地图的种类:鸟瞰和平面 地图的组成:①图例和注记:介绍每个物体的标志。

②方向:用来辨别方向的;有坐标:N为北S为南E为东W为西;无坐标: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南北)纬(东西)度确定方向。③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分母大,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单。a.数字式 b. 文字式 c. 线段式 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辞书 ②咨询有关人士 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2.1 认识地球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对地球形状的说法:“盖天说”和“浑天说”。

麦哲伦游行图: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地球有多大: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仪:南极、北极、地轴。

地轴与地球平行的圆圈叫做纬线。0度~30度为低纬度地区;30度~60度为中纬度地区;60度~90度为高纬度地区。

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为赤道。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名称 形 状 长 度 指示方向 0度 经线 半圆(弧形) 相 等 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纬线 都是圆(极点除外) 不等(南北对称两条相等) 东西方向 赤道 §2.2 世界的海陆分布 海洋与陆地:人们常用“七分(71%)海洋,三分(29%)陆地”概况地球海陆分布 七大洲: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做岛屿。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成大洲。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注意看P23图2-19和图2-20) 南极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大洋 ***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国家。 大陆面积: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大洲分界线:亚欧: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乌拉尔河。

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亚北美:白令海峡。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四大洋:1 从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3 世界的地形 陆地地形: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地形特点: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海底地形: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

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

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1万多米。

(学会看地图) §2.4 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假说:原始地球有一整块大陆,成为“泛大陆”。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

火山与地震带:板块与板块交接处。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3.1 世界的人口 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一般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快。

公式: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在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或是临海地带。

有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世界的人口问题:亚、非一些国家增长速度过快;欧洲一些国家处于负增长。

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3.2 世界的人种 人种是根据人类体制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 黑色人种:非洲中部和南部。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混血人种***:三大人种通婚 §3.3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世界的语言: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汉语: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

8.人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要全面

1.全国所有省(包括直辖市、自治区)的名称、简称、省会城市

2.我国4大区域(南方地区、北方地区等)和几大气候带(寒温带、北温带等)

3.我国所拥有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4.我国几大地域的的分界线

5.我国4大区域的耕地类型、农作物、交通工具、主要运动类型等

6.我国几大高新技术产业区

7.几条重要的经纬线(本初子午线、赤道),经纬线的识记方法(任意画一个图,随意些几条经纬线,在辨认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然后找出本初子午线、赤道)等

8.南北半球气候、季节的差异

等等

我是初三学生,既不大清了,书又借出去了,实在不记得很多

9.初二会考地理的知识点有哪些

初中地理会考 知识复习提纲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都 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

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

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

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8、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

大部分 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

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11、陆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

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15、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

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

10.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知识复习提纲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都 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

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

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

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8、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

大部分 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

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11、陆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丹畅草堆禺瞪碴缺厂画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

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15、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

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

地理知识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