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论的目的
1.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界定一下我们这里所说的学习,这里的学习指的是出学校之外的一切学习活动。因为在上学这件事情上,身为中国人基本上是没有选择权的,先不说九年的义务教育,只论后面诸如高中大学等一系列的教育。一则家长只要是有能力的都会反对孩子不上学,二则我们自己没有打破囚笼的能力,不能在学习之外建立自己将来可以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说,所谓的自由并不是别人可以赐予的,自己不求,便永远不会拥有自由。
那现在说的学习就可以简单的说来就是由专业性职业性的知识和非职业性的知识组成。学习职业性的知识的目的不言自明,那便是为了自己将来可以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可以过上为社会所认同的成功者的生活。下面主要讨论的便只是非职业性的知识。
非职业性的知识又可以简单分为两类,一是生活中用途很大的知识,如基本的地理地图知识,生活常识就像一只纠结着的食物的相生相克性到底存在否,二是生活中用途较少的知识,比如天文学知识。其实这两类分得较为粗略,有很多交叉性的知识,比如政治学的知识,这个说在生活中用途少吧,但是它又缺失应该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说它用途多吧,我们一般老百姓也确实不会怎么使用它。但是这样的分类还是基本上可以接受的。生活知识的学习是人们必须要做的事,作为一个人,首先要学的就是怎么生活,古语有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生活知识学习的目的也是不言自明的。最后剩下的也就是最核心的问题便是讨论学习与生活无关的知识的学习目的。
我所能够列举的不过三类。一类是为炫耀,是为交际之用,另一类是为了解世界,了解自己,最后一类便是纯为了自己的兴趣。
所学目的为炫耀者大多选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知识学习,诸如音乐美术,这还是相对文艺的,不文艺的就是明星、趣闻等(如果这二者可以成为知识的话,实际上也应该是,每年不知道我国要出版多少与之相关的书和其他产品,不知道这些东西可以捞到多少钱)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除了那些对他们爱之入骨之人,大多都是浅尝辄止,停留在是什么的阶段,不会去问为什么。因为大家在一起,图的就是开心,何必有什么逻辑推理寻因问果之举。即使是你说错了,下次再提起不过笑笑而已,谁也不会当真的。
所学为了解世界,了解自己者大多独专于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有的人是恨不得全部的知识我都知道,人类的起源、人性、世界的运动、宇宙的变化等等一切。这其中哪一个问题单独拿出来研究都够一个人研究几辈子的了。所以这样全部都想知道的人最后往往对所有的方面都是知之不详,半瓶子晃荡。也许有些人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综合和思考,得到一部分答案,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达到一部分目的。但是大多说人都是流于上面所叙的炫耀者,只不过这样的炫耀者可以炫耀的圈子减少了而已。还有一小部分人就郁闷了,本来以为自己可以研究出什么名堂,安慰自己的心灵,结果却是什么也没有得到,性格却因此发生变化,难以和群。有的人则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研究。有研究有成的,就从自己所熟知的内容出发,去创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世界又难免单调。研究无成的,也大多就放下这个,转而研究其他的东西。
2.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浅谈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和功能 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我国几代图书馆学家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发展,图书馆学理论体系逐步健全,一大批具有一定影响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论著不断出版,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如火如荼,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概念和新理论,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
使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具有了时代气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不断得到拓展;对图书馆学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了人们对图书馆学的理性把握等等。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所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不仅为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导向作用,同时也为我国的各级各类图书馆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有力支持和思想解放前提。
没有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我国的图书馆改革特别是图书馆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要取得目前的成绩是不可想象的。但我们也似乎意识到,目前仍有一些人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缺乏了解和认识甚至抱有某种偏见,从而导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无辜地背上了“玄”、“虚”、“空”等罪名,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
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 1.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抽象性 所谓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就是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领域的基本问题进行高度的分析、概括,是普遍性、规律性的总结和归纳。而不是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现象的简单描述或复制。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对图书馆实践和其他图书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应起到根本性的、深层次的和普遍性的指导作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和所应发挥的功能,要求它必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从现状来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抽象程度还明显不够,理论层次还明显偏低。现在图书馆界存在这样一种偏见,认为图书馆学理论越抽象,就会越脱离实际,变得虚无缥缈。
其实,科学的抽象只是高于实际而不是脱离实际。不高于实际的认识就不是理论,尤其不是基础理论。
理论的抽象有不同的层次,但是基础理论必须是高层次的抽象。因此,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作为图书馆学体系的一个分支,应将其定为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学科。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的抽象性,抽象性可以说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 1.2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超前性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根据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的运动规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前瞻,使图书馆学理论既能指导图书馆实践及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又能规范未来的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研究行为。
因此,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图书馆实际,不能闭门造车;另一方面又不能被图书馆工作实践牵着鼻子走,只是对图书馆工作的历史和现实做事后的简单的注释和说明,而应跳出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具体范畴,走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前面,预先研究尚未出现的图书馆工作实践,对其发展方向、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科学的假设和判断。如果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图书馆实践活动齐头并进,甚至落后于图书馆实践活动,那么一旦图书馆实践活动发生巨大的变化,图书馆实际工作者就必然会感到无所适从、束手无策。
应当承认,我国现有的一些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确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问题,其对图书馆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和苍白无力。这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遭到非议的主要原因。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者应牢固树立超前意识。努力增强研究成果的预见性。
1.3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性 科学的意义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科学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如果墨守成规,科学便会裹足不前。图书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发展史也只有一个世纪,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善,还有不少理论处女地亟待开垦,有些理论虽然已经提出,但尚需进一步研究,因此,创新对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来说,不仅是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这就要求图书馆学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逐步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创新意识和科学、严瑾的研究作风。当然,我们提倡创新,并不是要将以前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其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
继承和创新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两大前提,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没有继承,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没有创新,继承便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1.4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批判性 理论的批判性是理论的功能以及生命力的重要特征,也是自身发展的动力之一。
缺乏批判性的理论是没有多大冲击力和战斗力的,也是没有多少感召力和魅力的。作为应对图书馆活动和整个图书馆学发挥导向作用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必须对现实中各种各样的图书馆实践活动经常进行一种批判性的审视。
现实的图书馆活动与图书馆主张尽管在某种意义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客观合理性,但这些图书馆实际和图书馆主张并不一定符合图书馆的客观规律和人们普遍的价值标准,自身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程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此外,任何图书馆实践活动和图书馆主张都是具体。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革命的反映论
1、(强调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产生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点作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阐明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性,人们只有从实践中获得“材料”,才能通过头脑这个“加工厂”产生认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变革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不断改造着自身的认识能力。从认识论角度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所以,正是人们改造客观事物的社会实践活动,才使得人们的认识得以形成、发展、丰富和完善
2、(能动性)坚持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人的认识与照相和镜子照东西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又有本质的不同。照相和镜子照东西是消极被动的反映,人的认识是经过头脑加工改造,有一个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加工整理和创造的过程,是能动的反映,不是机械的直观。这不仅体现在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初级阶段,而且体现在理性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认识主体在感知客体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图式,从不同层面上选择、整理和解释客体信息,将客体的存在方式转变为主体能够理解、说明的方式;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客体信息进行建构,将客体信息同化到既有的观念体系中,或者将客体信息建构成为新的概念理论体系。在这方面,辩证思维方法就是思维对来自客体的感性信息进行加工制作,将其升华为表征客体的理性观念及其体系。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坚持反映论的前提下,肯定主体在认识中的选择、建构等能动作用。人的认识不仅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能动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辩证发展过程。
3、(革命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揭示和说明世界,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
4.认识论包括哪些原理
你手里肯定是有大纲的吧,这些都是大纲上的内容,希望你认真看大纲。
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
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
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分析和综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研究方法是有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一切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 一、要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它们,不要为种种唯心主义观点所蒙蔽; 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不要孤立地看问题; 三、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静止地看问题; 四、在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必须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即抓住事物的规律性的东西,才能真正认识到客观事物的真面目。
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有详细的论述,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党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也是针对我国思想界实际情况对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作的一种描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就是说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今天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把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有人把这三论说成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化与具体化。掌握三论特别是系统论的精神,将会使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将会帮助我们从整体的角度、从动态的角度、从一切事物与其上下左右的联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致使我们陷入一叶障目不识泰山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各项研究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指导思想,有无这一指导思想是大不一样的,有了这一指导思想就可使科学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少走弯路;而没有这一指导思想,则会把研究工作导入歧途,甚至得出谬误的结论。
不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只是一种方法论,而不是方法本身,它虽对各种方法起着指导作用,或者说,各种具体方法只有在它的指导下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是它却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方法。要想达到研究的目的,完成研究的任务,还必须熟练地掌握并正确具体的研究方法。
各种研究方法除了层次上地位不同及过程上排列不同之外,又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不能互相代替。例如,研究过去的教育情况只能用历史法;而想要估计未来的教育情况则只能用预测法。
在现状的研究中,如果所研究的现象是研究者直接观察所及的,就可用观察法;若只能用间接方法了解的,就可用调查法或文献法。已有设想或假说而不知结果如何可用实验法;反之,已见结果而不知原因则可用追因法或经验总结法;欲知确切数量须用测量法;而整理大量数据则须用统计法。
各种研究方法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研究者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及研究过程的需要,并结合研究者本人的条件来选择最适当的研究方法。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是为了解决某一研究问题才需要采取这种或那种方法。所以方法的使用一定要服从于研究的目的与任务的需要,不能片面地追求方法的形式,为方法而方法,那样就是本末倒置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从广义物质论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相互作用——物质与意识,外界物质与外界物质,外界物质与意识,意识与意识(如个体与群体,过去与现在)的相互作用,是可以相互作用,也可以不相互作用,这是由它们的相对独立存在所决定的。对人来讲,可以不可以,一切取决于实践。
实践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相互改造。实践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与碰撞,所以,实践就是主客观的对立统一。
换句话说:实践就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社会活动。 实践的三要素: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对象。
实践主体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对主体来讲:实践就是人们的体力活动——接触(观察、操作)与脑力活动——思考。 实践能使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性得以真实地显现;实践又能把人的主观思想(目的、意图)付诸于实现,所以,实践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它对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都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坚持“物质源泉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唯一正确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说到底,认识是经过实践,根源于外界物质的客观存在。
实践是认识的必由之路。人们在实践中得到认识,在实践中应用认识,在实践中发展认识,在实践中验证认识,这就是。
5.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认识论(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内容原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想”、“做”及在想与做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方法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2.实践及其作用 内容原理: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 实践活动,科学实践活动。
生产实际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试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的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3认识和实践的辨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 方法论: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因此,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
做到 理论和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以科学理论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的 改造世界。
4.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内容原理:科学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系统化的真理性认识,它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提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
方法论: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与科学理论的应用,着眼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5.认识的根本任务 内容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方法论: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6.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7.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8.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6.认识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简而言之,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又由理性认识向实践能动地飞跃,不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
2,物质第一性。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物质决定意识。因此.唯物主义认识论
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重视精神的力量,反过来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认识,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认识论。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与认识的观点
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第二性。
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践,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内容由此而不断地扩展和加深。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就两句话,又被称为“可知论”,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再实践、再认识,展现了整个人类认识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迈进的辩证过程,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1,认识来源于实践,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从两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