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
首先,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虽然是意识流小说,但是与《喧哗与骚动》并不相同。《喧哗与骚动》是一本颇为独特的小说,与之相似的有同样运用意识流手法和神话模式的《尤利西斯》。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也运用了多视角的写法。奥尔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中也有大量的视角转换。另外,运用傻子视角的另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说是阿来的《尘埃落定》。
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扛鼎之作,意识流的有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夫,卡洛尔·欧茨。。。
《尤利西斯》更像,也更难读
好像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有点类似吧
喧哗的哗字除了喧哗还可以组什么词
哗众取宠、
喧哗、
哗啦啦、
哗然、
哗变、
稀里哗啦、
哗闹、
哗哗、
哗笑、
舆论哗然、
哗啦、
唏哩哗啦
结合《喧哗与骚动》节选(见《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吴晓东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讨论:
在小说中,福克纳纯熟地运用了意识流手法。作品除了第四部分运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外,其他三部分皆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事方法。三兄弟的意识流活动各有特色,不仅能够体现白痴、精神崩溃者、偏执狂与虐待狂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语言特色,更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他们的意识与潜意识动机,借此塑造人物性格。福克纳对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堪与爱尔兰意识流大师乔伊斯媲美。
从叙事角度看,小说时空倒置,寓意深刻。全书四部分的叙述时间分别为1928年4月7日、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1928年4月8日。不仅如此,人物在内心独白中不断陷入回忆,而且回忆中还有回忆,班吉部分中由现在返回过去的时空切换大约有100次,昆丁部分大约有200次。在此,时序的颠倒有着深刻的含义。书中的人物觉得时间是一种与人为敌的力量,他们始终在与时间搏斗,这种搏斗体现了康普生家族无力抗拒历史进程的悲剧。萨特曾经指出《喧哗与骚动》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7]福克纳对时间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南方文化的“回忆”特质,即对现实的失望、以及从昔日旧梦中觅得安慰的期望。此外,作品吸引读者去寻找叙述线索、重建时间顺序,客观上也提高了读者的参与程度、加强了小说的效果。
福克纳经常使作品的故事、人物、结构与人们熟知的某一典故大体平行,使作品在神话原型这一参照系前得以突破具体内容的限制,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时空的意义。在《喧哗与骚动》中,故事和结构以基督受难周为原型。1928年的三个日期,恰是那一年的基督受难日、复活节前和复活节;1910年昆丁自杀的那个日期,又恰是“圣体节”的第八天。作品与原型既有对应关系、也有反讽关系。比如,复活节前夕是基督下界拯救人类的日子,可怜的班吉正需要拯救;复活节那天小昆丁的出走,与基督临死留下的箴言“你们要彼此相爱”形成鲜明对立;圣体节是供奉耶稣圣体的节日,昆丁在潜意识中把自己当作耶稣、设法对妹妹的堕落进行救赎,但是他所能奉献的,不过是自己凡人的生命;小说结尾黑人教堂里复活节礼拜的场景,也与主题相呼应,颇为耐人寻味。
最后,小说的语言别具一格。福克纳的文体风格植根于南方文学传统——演说体散文,并善于运用南方方言,尽管这种口语风格有时不符合书面语的严谨规则,但是生动形象。福克纳小说中的句子也不同凡响,似乎作者要把一切都塞进一个句子中去,所以叠床架屋、宛若迷宫,无法进行传统的语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