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

bdqnwqk2年前百科11

1.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2.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一下谢谢

第六章 溶解现象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1、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如果物质从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2、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3、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是混合物,悬浊液静置后易沉淀,乳浊液静置后易分层.4、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稳定性:若外界条件不变,溶液可以永久存在.透明:由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肉眼不可见,也不阻碍光线透过,所以溶液透明.注:①溶液可以有不同的颜色,溶液中有Fe2+呈浅绿色,有Cu2+呈蓝色,有Fe3+呈黄色,有MnO4-呈紫红色.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1、氯化钠溶液的形成:以Na+、Cl-形式扩散到水分子中.蔗糖溶液的形成:以蔗糖分子形式扩散到水分子中.6、在水、油混合物中加入某些物质,振荡或搅拌后,油能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叫乳化.金属表面油污清洗、洗涤剂、洗发精等都起乳化作用,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乳化剂.7、物质在形成溶液过程中常伴有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NaOH)等,有些物质溶于水导致温度降低.如:硝酸铵(NH4NO3)等.8、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⑴加热(或升温);⑵搅拌(或振荡);⑶将固体研成粉末.9、水中溶有少量固体物质后,溶液的凝固点会降低,沸点升高.通常在冬天向车辆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以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使冰雪较快融化.10、当物质在水中以离子形式扩散出来后,溶液中便存在有大量的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可以导电,如NaCl溶液、稀硫酸等,若物质在水中以分子形式扩散出来,则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这些溶液不导电,如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等.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2、溶剂: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溶剂通常为液体,常见的有水、酒精、汽油等.⑴ 气体、固体溶于液体时,气体、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⑵ 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认为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但当液体和水互溶时,一般把水作为溶剂,另一种液体作为溶质.⑶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有时做溶质,有时做溶剂.如碘酒中,酒精是溶剂,而在酒精的水溶液中,酒精又作溶质了.⑷ 若没有指明溶剂,一般指的是水溶液.3、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溶液名称 溶质 溶剂石灰水 氢氧化钙Ca(OH)2 水H2O盐酸 氯化氢HCl 水H2O碘酒 碘I2 酒精C2H5OH4、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5、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2)数学表达式溶质质量分数(ω)= = (3)理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⑤当溶剂中所溶解的溶质不止一种时,其中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应是这种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4)有关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关键是搞清溶质、溶剂、溶液及溶质质量分数这四个量的关系.(5)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具体情况①若溶质全部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直接利用上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②若溶质虽不与水反应,但没有全部溶解,则溶质质量只计算溶解部分,未溶解部分不能参与计算.③若溶质溶于水时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就为反应后的生成物了.④若溶质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其溶质的质量就不包括结晶水的质量.因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结晶水就转化为溶液中的溶剂了.6、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量筒、托盘天平、药匙、胶头滴管实验步骤:计算、称量(对固体溶质)或量取(对液体物质)、溶解、装瓶,贴签.以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为例说明.(1)计算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所需要的:①蔗糖质量:50g*5%=2.5g,②水的质量:50g-2.5g=47.5g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2.5g蔗糖倒入烧杯中,近似认为水的密度为1g/cm3,用量筒量取47.5mL水.(3)溶解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蔗糖的烧杯中,用玻琉棒搅拌,加速蔗糖的溶解.(4)装瓶,贴签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7、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体积、密度有关的计算计算依据:溶液质量(m)=溶液体积(V)*溶液密度(ρ)8、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时,可用过滤的方法.步骤:⑴ 溶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⑵ 不溶物残留于过滤器中,可溶物存在于滤液中.⑶ 蒸发:将滤液置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发至有较多量固体析出,停止加热.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

3.九年级化学溶液总结

一、常见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俗名 学名 化学式 金刚石、石墨 C 酒精 乙醇 C2H5OH 熟石灰、消石灰 氢氧化钙 Ca(OH)2 生石灰 氧化钙 CaO 醋酸(熔点16.6℃,固态称为冰醋酸) 乙酸 CH3COOH 木酒精、木醇 甲醇 CH3OH 干冰 固态CO2 CO2 铜绿、孔雀石 碱式碳酸铜 Cu2(OH)2CO3 胆矾、蓝矾 硫酸铜晶体 CuSO4·5H2O 氢硫酸 H2S 亚硫酸 H2SO3 盐镪水(工业名称) 氢氯酸、盐酸 HCl 水银 汞 Hg 纯碱、苏打、面碱 碳酸钠 Na2CO3 纯碱晶体 碳酸钠晶体 Na2CO3·10H2O 酸式碳酸钠、小苏打 碳酸氢钠 NaHCO3 苛性钠、火碱、烧碱 氢氧化钠 NaOH 毒盐、硝盐(工业名称) 亚硝酸钠 NaNO2 氨水 一水合氨 NH3·H2O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 4、淡黄色:硫。

5、绿色:Cu2(OH)2CO3为绿色 6、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7、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沉淀:Cu(OH)2 ;红褐色沉淀:Fe(OH)3,白色沉淀:其余碱。

8、(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9、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和H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PbSO4不溶于水,AgSO4微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

(包括Fe(OH)2) 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有一句口诀可帮助同学们记忆这些东西: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四、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8、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9、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10、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1、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2、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4、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5、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6、唯一的非金属液态单质是溴; 17、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 18、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 19、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 20、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 21、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五、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 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 、OH- );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 (如 Cl- 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如O2和O3。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如氦原子。(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 单核粒子 (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1)浓溶。

4.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一下 谢谢

第六章 溶解现象 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1、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从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2、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3、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是混合物,悬浊液静置后易沉淀,乳浊液静置后易分层。4、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稳定性:若外界条件不变,溶液可以永久存在。

透明:由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肉眼不可见,也不阻碍光线透过,所以溶液透明。注:①溶液可以有不同的颜色,溶液中有Fe2+呈浅绿色,有Cu2+呈蓝色,有Fe3+呈黄色,有MnO4-呈紫红色。

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1、氯化钠溶液的形成:以Na+、Cl-形式扩散到水分子中。

蔗糖溶液的形成:以蔗糖分子形式扩散到水分子中。6、在水、油混合物中加入某些物质,振荡或搅拌后,油能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叫乳化。

金属表面油污清洗、洗涤剂、洗发精等都起乳化作用,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乳化剂。7、物质在形成溶液过程中常伴有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NaOH)等,有些物质溶于水导致温度降低。

如:硝酸铵(NH4NO3)等。8、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⑴加热(或升温);⑵搅拌(或振荡);⑶将固体研成粉末。

9、水中溶有少量固体物质后,溶液的凝固点会降低,沸点升高。通常在冬天向车辆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以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使冰雪较快融化。

10、当物质在水中以离子形式扩散出来后,溶液中便存在有大量的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可以导电,如NaCl溶液、稀硫酸等,若物质在水中以分子形式扩散出来,则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这些溶液不导电,如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等。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2、溶剂: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溶剂通常为液体,常见的有水、酒精、汽油等。⑴ 气体、固体溶于液体时,气体、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⑵ 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认为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但当液体和水互溶时,一般把水作为溶剂,另一种液体作为溶质。

⑶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有时做溶质,有时做溶剂。如碘酒中,酒精是溶剂,而在酒精的水溶液中,酒精又作溶质了。

⑷ 若没有指明溶剂,一般指的是水溶液。3、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溶液名称 溶质 溶剂 石灰水 氢氧化钙Ca(OH)2 水H2O 盐酸 氯化氢HCl 水H2O 碘酒 碘I2 酒精C2H5OH4、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5、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2)数学表达式 溶质质量分数(ω)= = (3)理解: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⑤当溶剂中所溶解的溶质不止一种时,其中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应是这种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4)有关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关键是搞清溶质、溶剂、溶液及溶质质量分数这四个量的关系。

(5)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具体情况 ①若溶质全部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直接利用上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②若溶质虽不与水反应,但没有全部溶解,则溶质质量只计算溶解部分,未溶解部分不能参与计算。

③若溶质溶于水时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就为反应后的生成物了。④若溶质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其溶质的质量就不包括结晶水的质量。

因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结晶水就转化为溶液中的溶剂了。6、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量筒、托盘天平、药匙、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计算、称量(对固体溶质)或量取(对液体物质)、溶解、装瓶,贴签。

以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为例说明。(1)计算 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所需要的:①蔗糖质量:50g*5%=2.5g,②水的质量:50g-2.5g=47.5g 。

(2)称量 用托盘天平称2.5g蔗糖倒入烧杯中,近似认为水的密度为1g/cm3,用量筒量取47.5mL水。(3)溶解 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蔗糖的烧杯中,用玻琉棒搅拌,加速蔗糖的溶解。

(4)装瓶,贴签 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7、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体积、密度有关的计算计算依据:溶液质量(m)=溶液体积(V)*溶液密度(ρ)8、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时,可用过滤的方法。

步骤:⑴ 溶解: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⑵ 不溶物残留于过滤器中,可溶物存在于滤液中。

⑶ 蒸发:将滤液置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发。

5.求初三化学溶液所有知识点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 (1)悬浊液 (2)乳浊液

(3)溶液 ------溶剂,溶质.

当溶液中有水时,不论水的量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知识回顾

2.溶液的基本特征 ————均一性和稳定性

①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分呈颜色.

②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但溶液体积不等,这是受到分子间的间隔的影响

③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如:蓝矾(胆矾)溶于水时,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铜,而不是胆矾. )

知识回顾

(二)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知识回顾

1.概念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讲溶液饱和或不饱和,一定要指明温度和溶剂质量.

讲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一定要强调溶质

(2)浓溶液和稀溶液---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

强调

知识回顾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

一般规律: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升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特殊溶质Ca(OH)2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降温、加溶剂

记准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升温、加溶剂

6.初三人教版化学复习 重点是溶液

你说的因该是酸碱盐溶液吧!我给你提供一些仅供参考! 初三化学酸碱盐十大知识点(1) 结束了第一学期的化学学习任务,下一阶段的化学学习主要内容就是有关酸、碱和盐的知识了。

这方面的学习是建立在前面学习了单质O2、H2和碳单质后,开始比较系统地学习化合物,实际上初中阶段除了有机化合物之外,我们所接触的化合物一定属于氧化物、酸、碱或盐,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主要是学习这几类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规律。而在掌握反应规律之 前,一定要将这部分知识的知识点全部全面地掌握,达到融会贯通。

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知识点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掌握: 一、化学用语 1、电离方程式H2SO4=2H++SO42-NaOH=Na++OH-Al2(SO4)3=2Al3++3SO42- 2、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生石灰——CaO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石灰石、大理石——CaCO3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纯碱、口碱——Na2CO3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胆矾、蓝矾——CuSO4·5H2O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氨水——NH3·H2O 二、化合物的分类 三、金属活动性 1、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四、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3、四个微溶物: 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所谓的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五、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后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

(即有不在溶液中存在或在水溶液中不易电离的物质)(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初三化学酸碱盐十大知识点(2) 六、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七、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1、在鉴别Cl-和SO 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初三化学酸碱盐十大知识点(3) 酸、碱、盐的特性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

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

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十、酸与碱的通性和盐的性质 1、酸的通性(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5)。

7.初三化学第三单元溶液的复习资料、、、有哪位好人可不可以帮帮我啊

溶质的质量分数 1,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N2等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因为这些气体在溶解过程中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称为物理溶解: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量取、稀释1、气体的溶解平衡是指在密闭容器中,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分子与液体上面的气体分子保持平衡。

溶解达平衡时。 表1-1 一些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温度/℃ O2 H2 N2 CO2 HCL NH3 0 0.0489 0、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0244 0.0167 0.713 507 1176 20 0.0310 0: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不饱和溶液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1)概念;C (8)除去A中的泥沙用 过滤 法: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 ①步骤:计算,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0215 0.0235 1:a, 3、饱和溶液、C: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0134 0.665 413 586(28℃) 35 0。

也可以看出、量筒、滴管。H2,O2。

4,因为这些气体在溶解过程中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2: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B、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 100%(C <,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据了解在标准状况.如在20℃和氢气分压为101.3kPa下,1L水能溶解氢气0.0195L,因为氢气是非极性分子,所以在水里的溶解度很小。如果不改变温度和压力难以增大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溶质在溶剂的溶解度是有温度,压力以及溶质和溶剂的本身物理化学性质决定的。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下降和压强的增大而增加; S)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溶液不一定无色.0182 0.0155 0,可通过 加入A物质:如NaCl 二、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 100% 2。

(6)从A溶解度是 80g ,NH3等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溶解度 1。 (7)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H2 在溶解过程中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因为是物理溶解,所以除了温度和压力变化外。

(2)影响因素: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三:天平、药匙,不同的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相差很大,这与气体及溶剂的本性有关:克 (2)溶解度的含义、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很难增大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例:(1)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2)P点的的含义 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 .0126 0.592 —— —— 从表1-1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 结晶 法 2,称为化学溶解。

3、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除与气体的本性、温度有关外,压力对气体的溶解度的影响也比较大,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称量、溶解 ②仪器.878 442 702 30 0,气体在液体中的浓度就是气体的溶解度。通常用1体积液体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表示。

表1-1是一些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0261 0.0170 0,HCL、CO2九年级化学单元知识点-《溶液》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①溶质。

8.九年级化学溶液总结

一、常见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俗名 学名 化学式 金刚石、石墨 C 酒精 乙醇 C2H5OH 熟石灰、消石灰 氢氧化钙 Ca(OH)2 生石灰 氧化钙 CaO 醋酸(熔点16.6℃,固态称为冰醋酸) 乙酸 CH3COOH 木酒精、木醇 甲醇 CH3OH 干冰 固态CO2 CO2 铜绿、孔雀石 碱式碳酸铜 Cu2(OH)2CO3 胆矾、蓝矾 硫酸铜晶体 CuSO4·5H2O 氢硫酸 H2S 亚硫酸 H2SO3 盐镪水(工业名称) 氢氯酸、盐酸 HCl 水银 汞 Hg 纯碱、苏打、面碱 碳酸钠 Na2CO3 纯碱晶体 碳酸钠晶体 Na2CO3·10H2O 酸式碳酸钠、小苏打 碳酸氢钠 NaHCO3 苛性钠、火碱、烧碱 氢氧化钠 NaOH 毒盐、硝盐(工业名称) 亚硝酸钠 NaNO2 氨水 一水合氨 NH3·H2O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 4、淡黄色:硫。

5、绿色:Cu2(OH)2CO3为绿色 6、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7、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沉淀:Cu(OH)2 ;红褐色沉淀:Fe(OH)3,白色沉淀:其余碱。

8、(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9、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和H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PbSO4不溶于水,AgSO4微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

(包括Fe(OH)2) 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有一句口诀可帮助同学们记忆这些东西: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四、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8、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9、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10、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1、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2、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4、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5、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6、唯一的非金属液态单质是溴; 17、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 18、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 19、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 20、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 21、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五、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 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 、OH- );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 (如 Cl- 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如O2和O3。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如氦原子。(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

9.【初三的溶解度一章的知识点,】

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2、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3、混合物的分离(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结晶,如NaCl(海水晒盐)降低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用固体配制: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

标签: 知识点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