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道法知识点
1.《陈涉世家》知识点的归类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发闾左讁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适”通“谪”, 强迫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古今异义词(加粗字)
【等死】
古义:同样
今义:等待
【卒中往往语】
古义:处处
今义:常常
【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
今义:可怜
【夜篝火】
古义:用竹笼罩着火
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藉第令毋斩】
古义:即使,假设,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
【今亡亦死】
古义:逃走
今义:死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私下,偷着
今义: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
【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亲自,自己
今义:人,动物的躯体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古义:如果
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
【比至陈】
古义:等到
今义:比较,比方
【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恰巧
今义:集会.见面等
词类活用
【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皆指目陈胜】
指:用手指
【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篝: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死国可乎】
死:为……而死
【乃丹书】
丹:用丹砂
【法皆斩】
法:按法律。
【固以怪之矣】
怪:以……而怪。
【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一词多义
之: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
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二世杀之(代词,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
次:
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会:
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将: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为:
为屯长(担任)
为天下唱(向)
士卒多为用者(成为)
为坛而盟(修筑)
书:
乃丹书帛曰(写)
得鱼腹中书(丝绸条)
数:
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卒数万人(几)
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
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守丞死,乃入据陈
“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
2、广以为然
“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
3、上使外将兵
“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4、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
理解性默写
1、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2.归去来兮辞的主要知识点
《归去来兮辞》赏析 李白有两句名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用这两句话来赞美《归去来兮辞》再恰当不过了。汉魏六朝,文风绮靡。
陶渊明的出现无异于在花团锦簇中伸出一枝青枝绿叶,又好像在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贵妇人中走来一位不加修饰的清纯少女。返璞归真,崇尚自然,这既是陶渊明生活的准则,也是他创作的准则。
然而,仅仅认识到这一点还很不够。陶渊明不是像一般人那样观山川以悦目,他是把田园自然风光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是在看透了官场的腐败黑暗之后转向大自然而获得的一种觉悟。
这种觉悟是用人格生命换来的,因而他格外珍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句话表面看似乎是在安慰自己,实际上是在反省自己。
他在《归园田居》诗中写到:“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是多么沉重的语言!这是何等沉重的心情!“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表面看诗人是在谴责自己走错了路,实际是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黑暗的批判。
在这样一种心情驱使下,诗人归心似箭,让船儿快快地行,恨不得天快一点亮起来,看见自己的家门,欢喜之情无法言表,连奔带跑,回到家中。这种心理描写,其语言虽不像小说那样细腻罢了,但它更能给读者以想像的空间。
与官场相比,田园风光是这样的令人清爽。“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天真烂漫的小孩让诗人看到了纯洁和质朴。我们可以想像:童仆在说什么,稚子的童音又在说什么,还有那没出场的爱妻,她大概一句话也不说,而是斜倚柴扉望着丈夫,或是系着围裙,双手沾满了面粉,深情地冲丈夫微笑呢!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接下来,诗人写身处庭院房舍的悠然之情。
这里有小径、松菊、酒盏、壶觞、庭柯,无违心事,有悠然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官场如何黑暗?诗中无一句交代,但田园的美好,不正暗示出了官场的可憎吗?这是一种“暗比”,文字上没有对比,但诗人心中时时在对比。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其实不是在写云和鸟,而是诗人心灵的表露。
宋人叶梦得评说:“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
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则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像,不言而可喻矣。”
(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像。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像之景,心中之景。
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本文语言十分精美。
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
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 ·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
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这里设计两种自读方案,供选用。
方案一:涵咏—想象—背诵。该设计以想象、联想为中心,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最后达到当堂成颂。
具体如下。 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晨光朦胧,微风吹拂,诗人长发飘逸,衣袂翻飞,伫立在一叶扁舟上。
此刻的他,心里也如这飘荡的小舟,既惆怅,又欢快——想起以往的三次出仕,皆因“口腹自役”,有违性情,有失气节,不免怅然;但面对自由的江天,想到终于知迷而返,冲出“樊笼”,便又欣然开怀。现在的他归心似箭,不停地向行人问路。
终于看到自己的家门了,他激动不。
3.有谁有道法学习的书
《道法会元》道家雷法至宝 280卷 《道法会元》卷一零四至一零八所收《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书》五卷,即为当时陈楠所得。
卷首列大雷主法元始法王、玉清真王、景霄变空天尊、雷霆大帝君、五雷判府天尊、翼轸星君、五气真人、左玄真人、右玄真人,次之则为雷霆火师真君汪康民、传教雷霆都督辛忠义、翠虚真人陈楠、海琼紫清真人白玉蟾。卷尾载白玉蟾《翠虚陈真人得法记》,尤其重要,记述了其师访道求仙、修习雷法的过程,这对于研究南宗与神霄派的关系与历史提供了一份可靠的史料。
道法会元卷之一 清微道法枢纽 法序 雷法其来尚矣。未有如是至简至易至验者也。
我祖师紫虚元君,敷弘道妙,发露玄微;陈乾坤造化之源,开雷霆机缄之妙;包罗万汇,总统众灵:泄八卦之幽微,显五行之妙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夫天地以至虚中生神,至静中生炁。人能虚其心则神见,静其念则炁融。
如阳燧取火,方诸召水,磁石吸铁,琥珀拾芥。以炁相召,以类相辅,有如声之应响,影之随形,岂力为之哉。
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机而中,不神而灵者,诚也。凡炁之在彼,感之在我:应之在彼,行之在我。
是以雷霆由我作,神明由我召。感名之机,在此不在彼。
人皆神其神,惟圣人则不神所以神,故偈云:莫问灵不灵,莫问验不验,信笔扫将去,莫起一切念。 道者,灵通之至真;法者,变化之玄微。
道因法以济人,人因法以会道,则变化无穷矣。当知法本真空,性源澄湛;了一心而通万法,则万法无不具於一心:返万法而照一心,则一心无不定於万法。
如是,当知道乃法之体,法乃道之用。雷霆者,彰天之威,发道之用者也。
明其体用,而究其动静,静也得太极之体;动也得太极之用。寂然不动,即道之体,感而遂通,即法之用。
如有按图索骏者,孰若不心其心,不迹其迹,无思无为,泰宇既定,真光自发。是故,天不言而善应。
生生化化之机运於自然中,实常形体谓之天,主宰谓之帝,功用谓之鬼神。雷霆者,乃天之功用也。
且夫人身与天地合其体,太极合其变。天地五雷,人本均有。
是性无不备矣。 道法枢纽1 师曰:2有道中之道,有道中之法,有法中之法。
道中之道者,一念不生,万物俱寂。道中之法者,静则交媾龙虎,动则叱咤3雷霆。
法中之法者,步罡、掐诀、念呪、书符,外此则皆术数。 师曰:大道无言,可以神会;妙法无傅,可以心受。
善行持者,行道不行法;善求师者,师心不师人。又曰:先天而生,生而无形;后天而感,感而有情。
寂而感,感而寂。非至人,孰能与於此哉。
4 或问:法有先天后天之说者,何耶?师曰:若说先天一也无。道亦强名之耳,何有於法?况一念才动,便属后天,符图呪诀,抑又末耳。
师曰:法无存想,存想非真法;无造作,造作为妖法;无叱喝,叱喝为狂法;无祝赞,祝赞为巫。妙合乎阴阳5,动静、方圆是也。
道贯乎三才,天地人物是也。水、火、木、金、土,应之五行;东、南、中、西、北,运之以五方。
天、地、水、火、风、雷、山、泽,配之以八卦。彼6泥於术数者,凡7书符时,以某事作用某窍,如是而按造化,如是而应小克,如此起笔,如此冲发,鬼神之机我得之矣。
然不知太极未判之先,孰为阴阳?孰为三才?孰为五行?孰为五方?孰为八卦?故有道之士,撒手行持,不拘8符篆。 师曰:古云:画符不知窍9,反惹鬼神笑;画符若知窍,惊得鬼神叫。
今之行持者,不明道法之根源,妄於纸上作用,以为符窍。殊不知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
名为神炁穴,内有坎离精。当於身中而求,不可求於他也。
能知此窍10,即可与言道矣,岂徒法哉。 《太上心法序要》云:收为胎息用为窍,道法之中真要妙。
漏泄此语11,子其味之。 师曰:符者,天地之真信,人皆假之以朱墨纸笔。
吾独谓:一点灵光,通天彻地,精神所寓,何者非符?可虚空,可水火,可瓦砾,可草木,可饮食,可有可无,可通可变。夫是谓之道法。
师曰:符者,阴阳契合也。唯天下至诚者能用之。
诚苟不至,自然不灵矣。故曰: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
精精相附12,神神拐依。所以假尺寸之纸,号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对。
师日:《素问》云:虚无恬淡,真炁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生?人之育病,或寒或热,或轻或重:皆失调摄13,嗜欲不节,故六气之邪得以乘之。治病以符。
符,朱墨耳,岂能自灵?其所以灵者,我之真炁也。故曰:符无止形,以炁而灵14。
知此说者,物物可以寓炁,泥丸莎草,亦可济人矣。 师曰:道贯三才为一炁耳15,天以炁而运行,地以炁而发生,阴阳以炁而惨舒,风雷以炁而勋荡,人身以炁而呼吸,道法以炁而感通。
善行持者,知神由炁,炁由神16,外患不入,内想不出,一炁冲和,归根复命,行住坐卧,绵绵若存。所以养其浩然者,施之於法,则以我之真炁,合天地之造化。
故嘘为云雨,嘻为雷霆;用将则元神自灵,制邪则鬼神自伏。通天彻地,出幽入明,千变万化,何者非我。
倘中无所主,炁散神昏,行持之际,徒以17符呪为灵,侥幸18由於万一,吾见其不得也矣。 或问:变神之道如何?师曰:元始祖劫,一炁分真。
我即元始,元始即我。此即谓之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