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痴情与彻悟,主要写了什么?如何评价?
此问堪称妙问,斯言不是真言。
因为真心,所以用情。
因为用情,所以成痴。
小可认为,这一章节的渊源是孔子对《诗》的评价“一言以弊之,思无邪”,所谓无邪就是“真”,真实,真诚,真切。
傅庚生先生说“痴者,思虑发于无端也,情深往往因无端之事,做有关之想也!”
无端,就是没有来由,没有原因,锦瑟不也是“无端”五十弦么?结果不还是弦弦柱柱,思断年华?
傅先生在书中举了几个诗例,一是《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实际上最大的原因是错嫁,即“误”,但诗中的女子偏偏要专注于“信”,这便是“没有缘由没有逻辑没有道理”的痴,反而有一种别致之美。类似的句子还有张先“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越无理,越妙!正所谓诗家语是也!
而之所以无理,恰恰就是因为痴,正如女孩子莫名地生气,恼恨,吵架,种种不讲道理,恰恰是因为心里有你。
傅先生又举了一个例子,周美成《菩萨蛮》后四句“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先生评说此句写到“痴绝”处,之所以痴绝,无非全句一直不讲道理。只不过是人在江上感觉到有些寒冷罢了,之所以寒冷恰恰是因为天气和时节,所以根本无从去恨去怨。所以在他看来,明明是苍天看到怒放的梅花就特别的“生气”,于是下了一场大雪以示警告,连累得船上的人儿也跟着受苦。
这是什么道理?
这就是诗家语!偏偏我不讲什么道理,结果这个不讲理,反而把女子的相思之意刻画到天怒人怨,唯美爆棚!
还有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离别之后,不见心上人,连芳草都怜惜起来,这得痴到何种地步?
这仅仅是痴情一节,至于彻悟,小生尚年轻,还没有资格隔靴搔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