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防护安全知识
1.防止自然灾害的知识
1、雷电灾害与防范 (1)雷电天气时,要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3)雷雨时,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应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2、地震灾害与防范 (1)教室的照明灯具、实验室的橱柜及图书馆的书架应加以固定。 (2)地震时避于桌下,背向窗户,并用书包保护头部。
(3)地震时切忌慌乱冲出教室,并避免慌张地上下楼梯。 3、热带风暴灾害与防范 (1)注意收听有关天气预报,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2)房屋需要加固的部位及时加固,关好门窗。 (3)准备好食品、饮用水、照明灯具、雨具及必需的药品,预防不测。
(4)疏通泄水、排水设施,保持通畅。 4、龙卷风灾害与防范 (1)龙卷风袭来时,应打开门窗,使室内外的气压得到平衡,以避免风力掀掉屋顶,吹倒墙壁。
(2)在室内,人应该保护好头部,面向墙壁蹲下。 (3)在野外遇到龙卷风,应迅速向龙卷风前进的相反方向或者侧向移动躲避。
5、洪水灾害与防范 (1)受到洪水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顶、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
2.自然灾害防护知识
1.有强风袭击时,如何组织人员防护? 在强风来临前,要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开容易造成伤亡的建筑物、高空设施等地方,千万不要在以上地方避风躲雨;要及时固定好花盆等物品,建筑企业要整理好堆放好建筑器材、工具、材料,确保安全。
要避免在靠河、湖、海的堤坝、桥上行走,船要回港避风、固锚,人员上岸避风,车辆避免在强风中行驶。 2.有暴雨袭击时,人员如何组织防护? 易发生暴雨的地方,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把人员转移到安全场所。
暴雨可能造成水利工程失事,一旦发生险情,要把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一旦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征兆时,及时做好撤离工作。 3.有风暴潮袭击时,人员如何组织防护? 风暴潮易冲毁海塘堤防、涵闸、码头、护岸等设施,台风来临前,从事塘外养植有危险人员要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
4.当洪灾来临前如何组织防护? 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市民发出洪灾警报,利用所有交通工具,疏散群众。5.当洪水泛滥时,居民如何组织防护? 当洪水上涨时,要切断电源,关掉燃气,低洼区域的居民要向地势高的地方转移,低层住宅的人员向高层转移;还可上树,利用漂浮物逃生。
3.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措施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天气气候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考虑到天气气候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社会、人文、经济等继发性灾害,则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世界气象组织把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定为“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对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长期与自然共存的实践中,社会各界、从事防灾减灾研究、业务、管理人员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
政府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
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
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
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向政府相关部门呈送供决策的气象信。
4.自然灾害防护知识
1.有强风袭击时,如何组织人员防护?
在强风来临前,要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开容易造成伤亡的建筑物、高空设施等地方,千万不要在以上地方避风躲雨;要及时固定好花盆等物品,建筑企业要整理好堆放好建筑器材、工具、材料,确保安全。要避免在靠河、湖、海的堤坝、桥上行走,船要回港避风、固锚,人员上岸避风,车辆避免在强风中行驶。
2.有暴雨袭击时,人员如何组织防护?
易发生暴雨的地方,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把人员转移到安全场所。暴雨可能造成水利工程失事,一旦发生险情,要把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一旦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征兆时,及时做好撤离工作。
3.有风暴潮袭击时,人员如何组织防护?
风暴潮易冲毁海塘堤防、涵闸、码头、护岸等设施,台风来临前,从事塘外养植有危险人员要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
4.当洪灾来临前如何组织防护?
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市民发出洪灾警报,利用所有交通工具,疏散群众。
5.当洪水泛滥时,居民如何组织防护?
当洪水上涨时,要切断电源,关掉燃气,低洼区域的居民要向地势高的地方转移,低层住宅的人员向高层转移;还可上树,利用漂浮物逃生。
5.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加强调查、监测、预警预报、宣传培训等防治工作,变消极被动的应急避灾为积极主动的减灾防灾,使自然灾害防与治协调统一,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2)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紧密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和施工总体要求,将防治任务纳入工程开发建设计划。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要同工程建设、村镇建设、山区资源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相结合,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
(3)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阶段实施的原则。重点抓好易发区的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近期主要安排严重威胁工程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自然灾害点的勘查与治理。
做到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局部防治与区域环境治理相结合。(4)坚持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原则。
坚持群众监测与专业监测相结合,应用新理论研究自然灾害,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监测和治理自然灾害,建立适应工程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科学体系。(5)坚持多渠道筹资的原则。
加大自然灾害防治投入力度,按照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其他自然灾害确需治理的,由政府或业主出资的原则,进行自然灾害的治理工作。扩展资料: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积涝、山洪、台风、龙卷风、火焰龙卷风、冰雹、风雹、霜冻、暴雨、暴雪、冻雨、酸雨、大雾、大风、结冰、霾、雾霾、浮尘、扬沙、沙尘暴、雷电、雷暴、球状闪电等气象灾害。
自然灾害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
不管是海洋还是陆地地上还是地下、城市还是农村、平原、丘陵还是山地、高原,只要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发生。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又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其次,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非常多。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还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而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等的不确定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难度。
第三,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主要自然灾害中,无论是地震还是干旱、洪水、它们的发生都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人们常说的某种自然灾害 “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实际上就是对自然灾害周期性的一种通俗描述,自然灾害的不重复性主要是指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第四,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自然灾害的联系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比如,南美洲西海岸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有可能导致全球气象紊乱;美国排放的工业废气,常常在加拿大境内形成酸雨。
另一方面是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也就是说,某些自然灾害可以互为条件,形成灾害群或灾害链。
例如,火山活动就是一个灾害群或灾害链。火山活动可以导致火山爆发、冰雪融化、泥石流、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灾害。
第五, 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例如,全球每年发生可记录的地震约 500 万次,其中有感地震约5万次, 造成破坏的近千次,而里氏7级以上足以造成惨重损失的强烈地震,每年约发生15 次,干旱、洪涝两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严重,全球每年可达数百亿美元。
第六,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始终充满着矛盾,只要地球在运动、物质在变化,只要有人类存在,自然灾害就不可能消失,从这一点看,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充满智慧的人类,可以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内进行防灾减灾,通过采取避害趋利、除害兴利、化害为利、害中求利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从这一点看, 自然灾害又是可以减轻的。对灾区的家庭及个人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饮用水的清洁,有条件的要遵照救灾人员的指导,严格用药品消毒,没有条件的也要尽可能将水煮沸后在饮用,切不可因麻烦而随便引用已被污染的水。
②配合救灾人员做好灭蝇灭蚊灭鼠等工作,并以一切办法防止蚊虫叮咬。③发现异常情况,如周围有人生病、发烧、患上皮肤病等,要立即向救灾人员或有关部门报告。
④尽可能避免多人同住一室,并尽可能避免与动物同宿,即使是自家的家禽家畜也不行。⑤ 若非必要,在没有相关人员组织、指导的情况下不要任意搬迁。
外出人员也不可因关心亲友安全而贸然进入灾区。⑥灾后自来水等供应水中断,必须饮用地下水、消防用水等驻留水时,应注意确保饮用水安全。
灾后如自来水供应中断,应以饮用瓶装水为优先考虑,或至指定地点取水煮沸后饮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自然灾害。
6.防止自然灾害的知识
1、雷电灾害与防范
(1)雷电天气时,要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3)雷雨时,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应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2、地震灾害与防范
(1)教室的照明灯具、实验室的橱柜及图书馆的书架应加以固定。
(2)地震时避于桌下,背向窗户,并用书包保护头部。
(3)地震时切忌慌乱冲出教室,并避免慌张地上下楼梯。
3、热带风暴灾害与防范
(1)注意收听有关天气预报,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2)房屋需要加固的部位及时加固,关好门窗。
(3)准备好食品、饮用水、照明灯具、雨具及必需的药品,预防不测。
(4)疏通泄水、排水设施,保持通畅。
4、龙卷风灾害与防范
(1)龙卷风袭来时,应打开门窗,使室内外的气压得到平衡,以避免风力掀掉屋顶,吹倒墙壁。
(2)在室内,人应该保护好头部,面向墙壁蹲下。
(3)在野外遇到龙卷风,应迅速向龙卷风前进的相反方向或者侧向移动躲避。
5、洪水灾害与防范
(1)受到洪水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顶、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
7.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措施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天气气候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考虑到天气气候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社会、人文、经济等继发性灾害,则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世界气象组织把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定为“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对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长期与自然共存的实践中,社会各界、从事防灾减灾研究、业务、管理人员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
政府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
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
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
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向政府相关部门呈送供决策的气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