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储藏知识

bdqnwqk2年前学者12

1.粮食储存方法

常规储藏:粮食经清理晾晒、待粮温降至气温后装入储粮装具。

然后封好进出粮口,做好防虫、防潮、防鼠及日常的粮情检查等工作。热密闭储藏:该方法是利用夏季高温曝晒小麦,使粮温升高后趁热入仓,达到杀虫效果。

晒麦时要掌握迟出早收、薄摊勤翻的原则,上午晒场晒热以后,将小麦薄摊干晒场上,使麦温达到42℃以上,最好是 50~52℃。到下午4点钟左右把粮食收拢,堆成一堆,热闷半小时至重小时,在下午5点钟以前趁热入仓。

用晒热的席子、草帘等覆盖粮面,再覆盖塑料薄膜密闭。热密闭最好一次人满仓,以免麦温失散,影响杀虫效果。

热密闭储藏要求:应预先做好清仓消毒工作,装具不能有虫;小麦的含水量不能高于12%,最好在 11%以下。自然缺氧储藏:自然缺氧储藏不使用杀虫剂,而是在一密闭的环境中利用粮食、害虫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环境中的氧气,使害虫处于缺氧状态而窒息死亡。

新收获的粮食呼吸旺盛,而陈粮的呼吸较微弱。因此,自然缺氧储藏方法只适用于新收获的粮食,陈粮不能采用自然缺氧方法储藏。

方法是:将新收获的粮食尽快晒干、扬净,在收获后一周内完成入仓密闭工作。进出粮口一定要确保气密。

自然缺氧储藏期间,要经常检查进出粮口的密闭情况及整个粮仓的完好情况。如发现密闭不严或仓体破损,则不能继续采用自然缺氧的方法储藏。

自然缺氧储藏必须使用气密性高的储粮装具,否则,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拌和防护剂储藏:4.1防护剂种类:防护剂是专门用来拌和在粮食中防止储粮害虫感染的一类化学药 剂。

我国目前允许在粮食中使用的防护剂有保粮磷和谷虫挣。保粮磷和谷虫挣是 粉状的防护剂,可以直接拌粮,使用方便。

其他农用化学药剂不得用于储粮。4.2防护剂的使用方法:防护剂的作用主要是防虫,但当粮食中害虫较多时难以奏 效。

因此防护剂应该在粮食还没有生虫时使用。防护剂可与粮食按一定的比例入 仓前在晒场上拌和,也可以在粮食入仓时边入仓边拌和。

经过防护剂拌和,平时 做好防止外界害虫感染的工作,一般可以保持粮食一年以上没有虫害。注意事项:施用防护剂时,粮食质量要符合安全水分标准(小麦含水量低于12.5%),害虫密度应属于基本无虫粮。

施药时应敞开房门,施药后必须及时更换衣服,用肥皂洗净手脸。施药前后不要饮酒,施药后要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63366161注意休息。

如发现人员中毒,应及时抢救并尽快送医院治疗。防护剂应由专人保管,防止人畜误食,储存在阴凉干燥处。

2.中国粮食储备

中国粮食储备系统简介 1990年,国家建立了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并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国家粮食储备局。

专项储备制度的建立,使中国粮食储备体系中第一次包括了专门用于调节市场供求和平抑年际间粮食波动的后备储备。现阶段粮食储备体系包括四个部分:①战略储备(“506”);②备荒储备(“甲子粮”);③后备储备(专项储备)④周转储备(商品储备)。

国家储备粮油所有权、动用权属于国务院,未经国务院批准,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准擅自动用。国家储存在各地的储备粮油,必须服从国务院统一调度。

随着近年来国际粮价的节节攀升,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地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地方储备粮体系已成为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中。 我国储备粮体系的承储主体是政府组建的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和地方政府建立的国家储备粮承储企业,投资主体是中央、地方政府,储备成本较高。

但包括社会企业、农民在内的社会储备粮成分非常缺乏,或者说还没有列入国家储备的计划系列之内,社会投资于国家储备的比例还非常低。 目前,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由国家、省、市、县四级构成,基本以原粮为主。

中储粮总公司的管理分为2个模式,一个是中储粮总公司自己建设的粮库,为直属粮库,这在全国有若干个,以及负责其管理的若干个分公司;另一个模式是委托省市县原有粮食系统管理,这有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中央储备粮由国家粮库保存,具体调配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负责,业务管理由中储粮总公司负责。

3.粮食保管员有什么用

粮食保管员的职责:

一、严格执行《粮油储藏技术规范》及上级有关部门

下达的仓储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要求,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二、对入库的粮食必须实行《五分开》的管理办法,对已化验、检斤完毕、到货位的粮食,发现水分质量不符,弄虚掺假粮食,立即汇报、停止接收。

三、在烘晒期间,熟练掌握烘干设备的流程规律,配合化验人员把好水分、质量关。

四、对安全粮入库储存的粮食,要认真执行“三检一化”制度,必须达到“一符四无”的工作管理标准。随时准确的掌握粮情变化,发现问题立即主管领导汇报,采取及时、有效的合理防护措施,杜绝坏粮现象,彻底消灭土粮,为科学保粮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认真安排好本品种粮食出库销售工作,与财会部门衔接好,对销售的粮食无财会的收款依据或未经领导同意,不准开据出门证放行,对发运的粮食及时备好货源,要与调运部门办理好移货手续。

六、严格执行工人作业的定额标准,亲临现场监督指挥,负责各环节作业的检查,抽查作业质量,发现按标准作业,要求不到位的立即做返工处理。

七、及时登记账卡,按要求填好仓单,按期填报各项损耗报单。出入库的粮食及时上报财会部门,定期核对三账,保证账实相符,三帐统一。根据上级要求做好仓储管理的各

项工作记录。达到仓储资料管理档案化。

八、保证储粮安全和做好日常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增收节支活动,大力挖掘仓储管理中的节支潜力。

九、认真落实执行本岗位责任制,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有关规定,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

4.你懂粮食储备吗

粮食发热是在粮食保管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它违反了粮温正常的变化规律,导致储粮生态系统内粮堆内部出现异常现象,继续发展可以演变为粮食霉变,会严重影响到粮食的品质。

因此,为了有效控制和减少粮食发热,需根据其形成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预防与处理,以确保储粮的安全。 1 粮食发热 1.1 粮食发热的类型(1)垂直发热是指贴近仓壁或柱子周围的垂直粮层发热,主要是由于夏季仓壁温度过高导致垂直粮层与墙壁之间的温差过大或墙壁渗水返潮等原因所引起的。

(2)局部发热又称“窝状发热”,是指粮堆个别部位发热,主要是由于入仓粮食分级造成局部粮堆杂质过多、易长虫霉、湿热积聚而导致发热,或者仓壁渗水、潮粮混入、湿热扩散形成水分转移等原因造成局部发热。(3)粮面发热主要是由于仓温过高易使表层粮温上升,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粮食的呼吸强度加大,从而引起粮面发热。

此外,在换季或气候变化期间打开仓门,会使表面粮温与内部粮温反差过大,形成结露,也会导致粮面发热。(4)底层发热主要是指堆垛粮铺垫不善、仓内地坪防水性能差、热粮入仓遇冷结露或者粮堆内部水分转移引起的粮堆中下层或底层发热。

(5)整仓发热一般是由于以上几种情况处理不及时并任其扩大所造成的,一般情况下底层发热易导致整仓发热。 1.2 粮堆发热的原因 造成粮堆发热的热量主要是外在条件和内部因素。

外在条件包括外界气温、仓房特点、入库时间等,关键是要掌握本地区的气象资料、仓房结构及粮食的基础资料。内部因素就是指粮堆自身的生物热,包括粮粒的呼吸热、害虫滋生产生的热量和霉菌的代谢热[3]。

因此,虫霉的大量繁殖与危害、粮食水分过高与旺盛的呼吸及管理不当等都会导致粮食发热。 首先,霉菌大量繁殖是引起粮食发热的根源。

微生物虽小,但在大量繁殖时所产生的代谢热,尤其是以青霉和曲霉为代表的霉菌产生的热量远超过粮粒与害虫的代谢热。另外,霉菌本身不能制造养料,还要消耗粮食的干物质来维持其生命活动。

第二,一般害虫最适宜在20~25℃、80%以上湿度的粮堆环境下繁殖。当粮堆温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滋生大量储粮害虫,也会造成储粮发热。

第三,粮食水分高和呼吸旺盛也为粮食的发热提供了必要条件。其中,高水分的粮食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里会导致普遍发热的现象。

另外,新收获的粮食籽粒呼吸旺盛,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水汽与热量,出现粮温升高和水分增加的现象,若未及时采取措施,也会造成粮食发热。最后,气候变化和管理不当也是导致粮食发热的重要因素。

在外温变化的季节,由于粮堆的导热性较差,较短时间内粮温的变化滞后于仓温和气温的变化,在粮堆内湿热扩散与微气流的作用下,热气流中的水汽就会在粮面下发生凝结,造成粮食的结露。粮食水分转移的结果,导致霉菌大量繁殖、粮食呼吸旺盛,从而使粮温快速增高,形成粮食发热。

管理不当所带来的粮食发热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干湿粮混装,入仓时粮食严重分级都会形成储粮的隐患点,常常引起粮堆的局部发热、霉变。粮食堆高超过装粮线,给储粮通风造成不便,产生的热量集聚在粮堆内,尤其是夏季入粮,粮温高且不易下降,仓内又积聚了热量,从而加剧了粮食发热。

再如,在实际操作中,电缆分布过疏或贴近仓壁时,使所测得的温度高于实际温度,导致误判。 2 粮食发热的危害 发热霉变的初期危害主要包括粮食营养品质、种用品质、工艺品质和食用品质的下降,而后期危害包括了由发热引起的霉变进而导致粮食变色、变味。

霉变使粮食带毒,其中有许多致癌物质,如黄曲霉毒素等,这样的粮食已经不能再投入市场进行销售,需进行有效的脱毒处理,或作为工业转化用途,而有些发热严重的粮食则有可能失去任何利用价值。 3 粮食发热的处理 发热对粮食的品质危害极大,在生产中必须预防与控制粮食发热,避免或减少粮食发热为粮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1 粮食发热的鉴别 粮堆本身没有固定温度,它会随着气温、仓温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粮食保管的过程中,应根据粮温的变化规律来鉴别粮食是否发热,特别要注意出现与粮温变化基本规律相背的现象:当夏季气温上升时,粮温上升速度太快或超过气温上升速度时应引起注意;当冬季气温下降时,粮温迟迟不降,甚至有所上升时应注意;背阴面高于向阳面时应注意;同一位置所测粮温与前几次测量比较有较明显的上升现象时应注意等等。

3.2 粮食发热部位的确认 当粮堆内出现粮温异常现象时,首先检查测温装置的可靠性。在发热部位插入1根米温计或正常电缆进行验证,若温度还高时,则排除测温装置损坏的可能;若新器具显示温度正常,则是测温装置损坏,需排除故障或更新电缆。

其次对发热部位的粮堆进行扦样,分析粮食发热的原因,然后针对发热的不同原因分别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3.3 粮食发热的预防 首先,粮食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储粮的稳定性,预防粮食发热应从粮食入仓做起。

在粮食入仓时,严格检验水分、杂质、虫霉变等粮食质量指标,一旦超过安全储藏标准,需及时进行处理。在入仓过程中要防止。

5.什么是粮食储存制度

中国粮食储备系统简介 1990年,国家建立了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并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国家粮食储备局。专项储备制度的建立,使中国粮食储备体系中第一次包括了专门用于调节市场供求和平抑年际间粮食波动的后备储备。现阶段粮食储备体系包括四个部分:①战略储备(“506”);②备荒储备(“甲子粮”);③后备储备(专项储备)④周转储备(商品储备)。

国家储备粮油所有权、动用权属于国务院,未经国务院批准,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准擅自动用。国家储存在各地的储备粮油,必须服从国务院统一调度。

随着近年来国际粮价的节节攀升,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地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地方储备粮体系已成为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中。

我国储备粮体系的承储主体是政府组建的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和地方政府建立的国家储备粮承储企业,投资主体是中央、地方政府,储备成本较高。但包括社会企业、农民在内的社会储备粮成分非常缺乏,或者说还没有列入国家储备的计划系列之内,社会投资于国家储备的比例还非常低。

目前,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由国家、省、市、县四级构成,基本以原粮为主。

中储粮总公司的管理分为2个模式,一个是中储粮总公司自己建设的粮库,为直属粮库,这在全国有若干个,以及负责其管理的若干个分公司;另一个模式是委托省市县原有粮食系统管理,这有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中央储备粮由国家粮库保存,具体调配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负责,业务管理由中储粮总公司负责。

6.你懂粮食储备吗

粮食发热是在粮食保管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它违反了粮温正常的变化规律,导致储粮生态系统内粮堆内部出现异常现象,继续发展可以演变为粮食霉变,会严重影响到粮食的品质。

因此,为了有效控制和减少粮食发热,需根据其形成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预防与处理,以确保储粮的安全。 1 粮食发热 1.1 粮食发热的类型(1)垂直发热是指贴近仓壁或柱子周围的垂直粮层发热,主要是由于夏季仓壁温度过高导致垂直粮层与墙壁之间的温差过大或墙壁渗水返潮等原因所引起的。

(2)局部发热又称“窝状发热”,是指粮堆个别部位发热,主要是由于入仓粮食分级造成局部粮堆杂质过多、易长虫霉、湿热积聚而导致发热,或者仓壁渗水、潮粮混入、湿热扩散形成水分转移等原因造成局部发热。(3)粮面发热主要是由于仓温过高易使表层粮温上升,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粮食的呼吸强度加大,从而引起粮面发热。

此外,在换季或气候变化期间打开仓门,会使表面粮温与内部粮温反差过大,形成结露,也会导致粮面发热。(4)底层发热主要是指堆垛粮铺垫不善、仓内地坪防水性能差、热粮入仓遇冷结露或者粮堆内部水分转移引起的粮堆中下层或底层发热。

(5)整仓发热一般是由于以上几种情况处理不及时并任其扩大所造成的,一般情况下底层发热易导致整仓发热。 1.2 粮堆发热的原因 造成粮堆发热的热量主要是外在条件和内部因素。

外在条件包括外界气温、仓房特点、入库时间等,关键是要掌握本地区的气象资料、仓房结构及粮食的基础资料。内部因素就是指粮堆自身的生物热,包括粮粒的呼吸热、害虫滋生产生的热量和霉菌的代谢热[3]。

因此,虫霉的大量繁殖与危害、粮食水分过高与旺盛的呼吸及管理不当等都会导致粮食发热。 首先,霉菌大量繁殖是引起粮食发热的根源。

微生物虽小,但在大量繁殖时所产生的代谢热,尤其是以青霉和曲霉为代表的霉菌产生的热量远超过粮粒与害虫的代谢热。另外,霉菌本身不能制造养料,还要消耗粮食的干物质来维持其生命活动。

第二,一般害虫最适宜在20~25℃、80%以上湿度的粮堆环境下繁殖。当粮堆温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滋生大量储粮害虫,也会造成储粮发热。

第三,粮食水分高和呼吸旺盛也为粮食的发热提供了必要条件。其中,高水分的粮食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里会导致普遍发热的现象。

另外,新收获的粮食籽粒呼吸旺盛,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水汽与热量,出现粮温升高和水分增加的现象,若未及时采取措施,也会造成粮食发热。最后,气候变化和管理不当也是导致粮食发热的重要因素。

在外温变化的季节,由于粮堆的导热性较差,较短时间内粮温的变化滞后于仓温和气温的变化,在粮堆内湿热扩散与微气流的作用下,热气流中的水汽就会在粮面下发生凝结,造成粮食的结露。粮食水分转移的结果,导致霉菌大量繁殖、粮食呼吸旺盛,从而使粮温快速增高,形成粮食发热。

管理不当所带来的粮食发热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干湿粮混装,入仓时粮食严重分级都会形成储粮的隐患点,常常引起粮堆的局部发热、霉变。粮食堆高超过装粮线,给储粮通风造成不便,产生的热量集聚在粮堆内,尤其是夏季入粮,粮温高且不易下降,仓内又积聚了热量,从而加剧了粮食发热。

再如,在实际操作中,电缆分布过疏或贴近仓壁时,使所测得的温度高于实际温度,导致误判。 2 粮食发热的危害 发热霉变的初期危害主要包括粮食营养品质、种用品质、工艺品质和食用品质的下降,而后期危害包括了由发热引起的霉变进而导致粮食变色、变味。

霉变使粮食带毒,其中有许多致癌物质,如黄曲霉毒素等,这样的粮食已经不能再投入市场进行销售,需进行有效的脱毒处理,或作为工业转化用途,而有些发热严重的粮食则有可能失去任何利用价值。 3 粮食发热的处理 发热对粮食的品质危害极大,在生产中必须预防与控制粮食发热,避免或减少粮食发热为粮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1 粮食发热的鉴别 粮堆本身没有固定温度,它会随着气温、仓温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粮食保管的过程中,应根据粮温的变化规律来鉴别粮食是否发热,特别要注意出现与粮温变化基本规律相背的现象:当夏季气温上升时,粮温上升速度太快或超过气温上升速度时应引起注意;当冬季气温下降时,粮温迟迟不降,甚至有所上升时应注意;背阴面高于向阳面时应注意;同一位置所测粮温与前几次测量比较有较明显的上升现象时应注意等等。

3.2 粮食发热部位的确认 当粮堆内出现粮温异常现象时,首先检查测温装置的可靠性。在发热部位插入1根米温计或正常电缆进行验证,若温度还高时,则排除测温装置损坏的可能;若新器具显示温度正常,则是测温装置损坏,需排除故障或更新电缆。

其次对发热部位的粮堆进行扦样,分析粮食发热的原因,然后针对发热的不同原因分别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3.3 粮食发热的预防 首先,粮食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储粮的稳定性,预防粮食发热应从粮食入仓做起。

在粮食入仓时,严格检验水分、杂质、虫霉变等粮食质量指标,一旦超过安全储藏标准,需及时进行处理。在入仓。

7.什么东西储存粮食最好

不同情况,不同的储存方法1.普通市民的食用大米等粮食:因为在米袋子中的粮食,往往数量少,需要的容积也很小,所以可以储存在冰柜中,这样可以防止变质发霉,又可以防止生蛀虫。

2.农村小规模产量户收获的粮食:这种情况,可以把粮食储存于空闲的大水缸中,上面害盖子,这样,既方便于防虫熏蒸,又防鼠。3.种田大户收获的粮食:因为,这类粮食数量多,精细管理不方便,所以,只有在收割后,迅速脱粒、扬净、晒干出售于粮站,可以短暂保存与打谷场,准备足够的覆盖物以为被污水淋湿。

4.粮站收购的粮食:因为这类粮食数量极大,而且有不仅仅是短暂储存,所以,既要抗潮湿防霉,又要防鼠害,还要放止生蛀虫,所以,应该把它们储存于水泥结构或的大型仓库,除熏蒸防蛀阶段外,其它期间,要注意适当通风。及时关闭通风窗口,以防鼠害。

8.中国粮食储藏技术在世界处于什么水平

我国粮食储藏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国家储备;二是地方储备;三是企业储存;四是农户储粮。

从整体情况看,国家储备和地方储备的设施设备、储藏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较高,企业特别是农户在这方面的状况较差。为了加强粮食储藏管理,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我国粮食仓储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符四无”活动。

“四无”的创立者即是浙江余杭县在1953年首次提出来的,1993年国家粮食储备局又加上了“帐实相符”,即“一符四无”。经过50年实践证明,开展这项活动对确保储粮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粮食储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仓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减少虫霉危害、降低储粮数量损失,还要防止粮食污染、保持储粮应有品质。1998年,第七届国际储藏产品保护工作会议在我国召开,在会议总结中我们向全世界各国提出:从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人类食物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出发,粮食储藏科学技术和管理,必须向“三低、三高”方向发展(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必须向“装备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经营集约化”方向发展。

我国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各国与会专家认同。

粮油储藏知识

标签: 粮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