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这位科学家是研究什么的?
李四光这位科学家是研究地质的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中国著名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的创建者之一。东北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的首任院长。 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等职。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作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和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及代表作是?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其代表作_《_围城_》_,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现阶段对于中国,杨振宁的理论研究重要还是光刻机,芯片更重要?
人类的科技文明发展,好比是开采坚硬的“科学矿”。杨振宁的理论研究就像是开采或叫钻开最坚硬的“科学矿面”,而光刻机和芯片技术,就是应用科学,就是从“科学矿面”上掉下的“矿渣”。
杨振宁这些科学家就是人类中的真正精英,“钻头级”人物;人类每一次划时代进步,都是仰仗这些“钻头级”人物,把最坚硬的“科学矿面”钻开,然后,一大群“矿工”级人物把“科学矿渣”运出去,即化做应用科学技术。
“科学矿面”不钻开、没有杨振宁这些大师级人物的理论研究,也就没有应用科学技术、“科学矿渣”的掉下来;没有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科学矿渣”的运出去,开出“科学矿面”、杨振宁这些大师级人物的理论研究价值也实现不了。所以说,理论研究和应用科学技术两者都重要,都必须同等重视。
当然,这两者在不同现实条件下,又是有轻重、先后的。比如说,现在电子技术很成熟了,急需扩展应用,这时,光刻机、芯片技术就应当优先发展,而对撞机、暗物质探测,理论和技术都不成熟,建对撞机无论规模多么大,能级很难上到10^14eV,探测暗物质,你都不知道测啥、咋测,这时,再硬上马搞这什么理论研究,就是很不明智的,这就需要你等待,等待应用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后,然后再来建对撞机,再来搞理论实验研究。一个理智、理性的领导者都懂得,人类做事是有先后顺序的,都要讲究“时空条件”的,任何“霸王硬上弓”做事只能让你失败的很惨。
应该说,杨振宁等这类“钻头级”人物是人类的国宝,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般的“矿工级”人物,根本就没法比。中国几十年发展,没发展出一个“钻头”,只是培养了大批的“矿工”。清北几十年留学、跑到美国的,全是“矿工”。杨振宁当初如果回了国,可能成为了做原子弹的“矿工”了,但世界就少了一枚“钻头”了,人类对宇宙的奥秘的认识深度,至少推迟几十年,后面的量子科技应用也将推迟几十年。而实际上,中国真不缺杨振宁这一个“矿工”。科学是无国界的,谁开采出最坚硬的“科学矿面”,对全人类都是永远受益的。每个家庭的父母,都会首先期望他们的子女成为“钻头”,求其次才希望成为“矿工”,成为商人、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甚至算命先生,那都是没办法了,纯粹是废料后的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