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
1.如何培养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
新教材的编写具有时代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拓展性原则及思想性原则。
话题新颖,贴近学生生活,都是学生所熟悉和熟知的话题,如:friendship, sports, travel, literature and so on. 学生都应该能说出一二,并不陌生。但学生所知道的毕竟是零碎的、分散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东西。
平时东说一句,西说一句,未必扣住主题。所以真正写作起来,这些零散的知识无法整合,结果导致了他们的三言两语,或者就这三点每一点一句话,最后让提出更有意义的庆祝方式和理由时,更是抓耳挠腮,不知道说什么,连字数都不够,又何谈高分呢? 就此,我认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知识梳理、整合的能力。
例如,高一上册Unit 1 Friendship,对于此话题学生都能说出一两句,决不会冷场,都会说出自己选择朋友的标准:beautiful, handsome, friendly, have the same hobby等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是否对friendship有了更深的理解?是否仍然是没学前的标准呢?是否上升到“be ready to help others, share happiness and sorrow,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如果学生对friendship 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那么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学生不仅学到了语言知识,思想也得到了升华,无形中接受了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正体现了新教材编写的思想性原则。
同时,新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体现了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比如,以travel 为例,高一上册Unit 3 Going places 讲的是trave, 高二下册 Unit 15 Destination 讲的是travel 的目的地,高三Unit 6 Going West 讲的还是travel。
再以geography 为例,高一下册Unit 18 New Zealand 和高二上册 Unit 5 The British Isles, 下册Unit 16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高三Unit 3 The Land Down Under 讲的都是 geography。 高一上册Unit 6 Good Manners,下册 Unit 14 Festival 讲的都是civilization。
高一上册Unit 7 Cultural Relics, Unit 12 Art and Architecture,高二上册 Unit 3 Art and Architecture, 高三 Unit 15 Popular and Culture 讲的都是culture。 高二上册 Unit 5 the Silver Screen, Unit 12 Art and Literature 高一下册Unit 15 the Necklace, 高二上册Unit 4 a garden of poems,高二下册The Merchant of Venice, 高三 A Christmas Carol 讲的都是literature。
学科包括:sports, music, modern agriculture, medi-cine, archaeology, architecture, zoology, science等等。Science 又包括technology, scientists at work, life in the future,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关于environ-ment 和 medicine 的文章更是很多。所有这些都是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enlarge their horizon),使他们对这些领域或者我们称之为“模块”有更广泛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
我认为在每开始学某一模块前都应该让学生对这一模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通过brainstorm 来完成,尽可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
通过第一次的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增加一点。然后,在第二次接触这一模块时,让学生先把第一次学习的回顾、巩固一下。
通过第二次的学习,再深入一点,知识面扩展一点,对这一领域的了解更多一点。以此类推,每次的学习都比原来提高一点、,扩大一点。
在高三复习时,就以这些模块为单位进行复习,系统化学生对这一模块的理解,让学生对这一模块有一个广泛深入、细致整体的把握,对这一模块或话题有话可讲,不仅知识面宽,而且系统化、有条理性。同时单词和句型的复习也比较集中,对于这一话题通常用到哪些单词和句型,学生也已经烂熟于胸了。
如此下来,对于“birthday”这样的话题,就再也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了,而是滔滔不绝,且有条有理,这才可谓真正有所“造诣”。 同样,我们在给学生滔滔不绝地讲授语法的时侯,往往越讲越起劲,滔滔不绝且又沾沾自喜,而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做起题来遍地开“花”。
我们就再不厌其烦地一道一道地讲下来,过一段时间学生又全忘了!我们在总是谴责学生“笨”的同时,我们是否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是否得法?我们为什么会把每一道题做对又能讲出原因,而学生为什么不能呢?仅仅是因为我们做得多吗?不!那是因为他们头脑中的语法知识就是一团麻、一盆浆糊,东一点、西一点又全部绞在一起,没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概念!如果学生也能够把这一体系说出来而且有条不紊,相信他们也不会错那么多。如果学生能把什么是定语从句,什么是状语从句、定语从句(that, which, where, who, whom, when) 的区别一点不落地说出来,思路清晰,那么他们做起题来也会如鱼得水。
为什么that、which 总是分不清,因为他们对两者的区别没有一个系统的把握,知其一不知其二,做起题来顾前不顾后,考虑总是差一点。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解通过练习巩固后,让学生自己把定语从句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如果他们的总结条理,脉络清楚,一点不露,那么我们才能肯定地说他们对定语从句有了真正的掌握,已经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以后无论何时做起题来都会得心应手,而不必老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讲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做相应的调。
2.如何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
知识整合能力、效果与技术创新作者: 吴溯摘要: 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战略观点研究知识整合如何影响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了知识整合能力、知识整合效果与技术创新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的模型,并以华南地区的219家企业为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其学术贡献在于明确了知识整合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方式。知识整合能力中的合作能力需要以知识整合效果为中介才能对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
知识整合效果也并不是企业产品创新直接影响因素,而是需要工艺创新作为这一过程的中介变量。本文实践意义在于为中国企业通过提升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整合效果来促进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管理借鉴。
知识整合能力、效果与技术创新(本文原载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谢洪明* 吴溯** 王现彪**摘 要: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战略观点研究知识整合如何影响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了知识整合能力、知识整合效果与技术创新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的模型,并以华南地区的219家企业为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其学术贡献在于明确了知识整合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方式。
知识整合能力中的合作能力需要以知识整合效果为中介才能对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知识整合效果也并不是企业产品创新直接影响因素,而是需要工艺创新作为这一过程的中介变量。
本文实践意义在于为中国企业通过提升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整合效果来促进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管理借鉴。关键词:知识整合能力;知识整合效果;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从工业经济基础向知识经济基础转型的过程中, 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动态、复杂、多变的环境。
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应对各种挑战?通过创新构筑企业的组织能力和竞争优势无疑是有效的策略之一。而对于以工业经济为基础的中国企业而言, 技术创新尤为重要。
资源基础的战略观点认为组织能力和竞争优势与内在资源和能力密切相关。在内在资源和能力中, 作为竞争优势的来源, 知识是组织重要的资源, 其对持续创新的重要性一直高于其他因素[1] [2]。
而知识整合是组织运用知识创造价值的能力, 知识整合能将各种不同属性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形成新概念或新工艺[3] [4], 提供产品创新所需要的技术, 促进产品创新[5], 进而对企业的创新产生重要影响[6] [7]。但是, 知识整合究竟如何影响技术创新?前人尚未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
而明确知识整合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内在路径和作用机制, 对完善相关理论及指导管理实践而言相当重要。因此, 本文拟基于战略的资源基础观, 将技术创新细分为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 将知识整合能力细分为社会化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构建知识整合能力、知识整合效果与技术创新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的模型, 并以华南地区的219家企业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以进一步明确知识整合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内在路径和作用机制, 完善相关理论, 并为企业通过知识整合来提升技术创新提供借鉴。
1 理论基础1.1 技术创新目前, 国内外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和分类尚无统一的界定, Damanpour(1991)[8]认为创新可能是一种新的产品或服务、一种新的流程技术、一种新的管理系统及结构或是一种组织成员的新计划。Robinson (1997)[9]为创新是一个新的意念(ideal), 此种意念可应用于强化产品、服务或流程。
而Drucker(1993)[10]则认为, 技术创新, 即在自然界中为某种自然物找到新的应用, 并赋与新的经济价值。但从内容的角度来看, 技术创新基本上可分为下列三种观点:(1)产品观点:持这种观点的学者重视创新所产生的结果, 其衡量创新是以具体的产品为依据;(2)过程观点:认为创新是一种过程(Process), 着重从一系列的历程或阶段来评断创新;(3)产品及过程观点:认为应以产品及过程的双元观点来定义创新, 应将结果及过程加以融合。
参考前人的观点和林义屏(2001)[11]的研究, 我们认为技术创新包括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两方面的创新活动。1.2知识整合能力近年来, 随着知识管理研究的逐步深入, 知识整合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Kogut & Zander(1992) [12]认为知识整合能融合不同种类、形式的知识以及复合资源, 是一种结合的能力。Boer, et al.(1999) [5]认为知识整合能力是三种能力的综合, (1)系统化能力-通过符号、计划与程序等形式化的系统, 将既有的知识整合成新的知识的能力, (2)合作能力-通过互动、沟通、教育训练等管理手段, 将既有的知识整合成新的知识的能力, (3)社会化能力-通过价值信念、非明文规范的准则或默契, 成员彼此适应协调而将复杂内隐的知识整合成新知识的能力。
Lee &Yang(2000)[13]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交互有四个不同的模式, 这四个模式是通过四个过程实现的:(1)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传递, 即社会化;(2)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或客观化;(3)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传递, 或者结合;(4)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即内在化。Nonaka, et al. (2001) [14] 则认为知识的整合是在上述四个过程的不断循环中形成的。
在具体的层面上看, 企业的知识掌。
3.教育心理学中有关促进知识整合的措施有哪些
教育心理学中没有关于促进知识整合的理论,只有促进知识的迁移。
知识迁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需要我们创设条件,采取有效的方法,从而提高记忆与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
1.创设多种促进知识的迁移条件
(1)教师应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提供给学生引导性知识,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内容提供联系点或者促进对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辨别。例
(2)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有关知识的运用与迁移。如果教师在讲解知识内容时,能充分利用奥苏伯尔的“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两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学生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水平,使学生在学到丰富知识的同时,形成合理而牢固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迁移。
(3)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也是影响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注重基本概念的学习和掌握。知识越抽象,其潜在的应用范围(逻辑处延)就越大,适用范围就越广泛,迁移效果就越明显。
(4)定势也称心向,也是影响知识迁移的条件。定势的作用有双重性。对知识迁移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例如,学生在翻译“他们在教室”句子时,受汉语的负迁移的影响,容易译成“They in the classroom.”而英语则必须要有表示存在的be动词are。正确译文是:“They are in the classroom.”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积极的定势作用,克服消极的定势,提高迁移的效果。
(5)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对新知识学习产生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所学材料细节,对新材料从多维度,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感知,对其进行深加工。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人是发展变化的,方法也必须变化,原来有效的方法。如果永不变化,也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成为无效的方法。知识迁移离不开主体——人的参与,知识学习离不开主体的主动建构。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没有激发起来,那么,所学的知识迁移就无从谈起。况且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可利用的一面。因此,要多种方法结合、培养学生多种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课内、课外结合培养迁移能力
Prenzel与Mandl认为,知识的建构总是伴随着对知识应用范围的建构,知识的抽象水平与心理上的应用范围共同决定了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也就是说“知识的意义与其应用范围是二位一体的,理解知识的意义必须离不开对知识的应用。知识被应用的越多,越多样化,知识的逻辑外延就越多变为心理外延,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就变得越深刻,也就越能灵活地应用知识”,对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多维度、多途径、多情境、开放式的教学氛围,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如课堂提问、讨论、练习、作业等。要让学生在各种接近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从多种角度反复运用知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保持效果,促进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应用还与社会情境相联系,使学生与社会生活直接接触,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赋予知识以生命力,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增长见识,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有效地促进知识迁移。
4.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学手段,促进知识迁移
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学生知识迁移提供了突破时空限制的广阔空间。只要掌握该方面的操作规程可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它为学生提供了教室所不能提供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可以模拟现实情境,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新知识的理想境界,使知识能更有效获得广泛迁移。
4.如何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有效整合能力
一、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
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都应该讲解透彻。
二、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你教的科目感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你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结构教学主要是教师整合教材,构建知识结构,通过课堂教学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但是仅仅由教师整合教材内容,构建知识结构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是不够的。
布鲁纳认为,学生在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同时,还要掌握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方法。“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
强调主动的学习,认为学习乃是通过主动发现而形成认识结构的过程。他的“发现”概念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自行寻找或个人作出选择的探索活动。
因此教师还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自行寻找,发现知识结构。学生“发现”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启迪思维,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
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结构的能力,不足之处敬请同仁指正。一所谓知识结构就是学科知体系中各种要素的构成形式及其内在联系它首先要取决于客观存的历史实体,还取决于人的主观认识(含知识和能力相结合)。
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在发掘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需要教师的着力指导和培养,提高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1、授之以法第一、明确要求:教育心理学认为:知识结构体系是“某一认识领域的概念和观点依一定原则和结构方式排列,揭示某一领域对象和现象运动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便是关于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
在指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的程中要以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指导,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主线,以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为依据。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对学生整理知识结构提出明确的要求。
理清线索,线索要简明扼要,详略得当,能清晰地展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更好基础知识,线索好比树干,每个枝节上都缀满了知识点,要把历史史实、概念科学合理地与线索组合起来,构成有筋骨有血肉的知识体系。
概括特征,历史科《考试说明》中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就是“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因此对历史现象,历史阶段要概括其特征,归纳过程中应力求全而准确,并加以简要说明。
提炼观点,整理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归纳和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科学的历史观,提高理论分析水平。第二、教授方法: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示范和课后的耐心指导,传授给学生整理知识结构的思维方法和表现形式。
首先,要使学生掌握定规定式的结构。某些历史内容的构成有它本身的定规定式,即知识结构要素。
例如战役的知识结构概括起来有:原因(目的)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课本章节目的结构是历史学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也是学生“务必理解”的结构,具有既广泛而又强有力的适用性。
因此,指导学生整理章节知识结构的意义非常大。章节结构的整理,可以依据课本章节目三级标题来体现和完成。
如《太平天国运动》按照章、节、目三级标题体现它的结构,可分为兴起、发展、保卫和失败四部分。也可以调整章节目内容重新优化组合,如《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一章,就可分为“起点”、“发展”、“高潮”和“失败”四大层次,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总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把章节、单元、专题知识结构构成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整理知识结构,组织许许多多的大小知识块,最终构成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
再次,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表达形成。如纲目式、图示式、表格式、问题式等。
2、课堂完善:学生归纳整理的知识结构需要补充和完善。这个环节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完成。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中完成这一环节的效益教师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1)充分准备:为了能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准确地层示历史知识结构,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教师课前必须要做在量的准备工作,深入钻研教材,优化组合,构建和选择最佳的知识结构,突出主线,把握重点、难点。(2)构建结构:通过课前检查或课堂提问了解学生整理知识结构的情况,发现问题之所在,便于教师在讲课时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自觉地把自建的知识结构主动与老师整理的知识结构参照起来,取舍和选择,达到互补、完善的目的、构建起最佳最牢固的知识结构体系。
(3)深化难点:学生整理知识结构时,往往会出现线索不清,知识点遗漏,重点、难点理解不透彻,挖掘不出隐性知识和历史现象内在的联系等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纵横联系,深入分析,完善和充实知识结构;要讲深讲透,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要抽象概括,上升到理论观点的高度,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使学生构建的知识结构不仅具有历史感、整体感而且具有一定的力度和深度。(4)当堂巩固:课堂上,教师在精讲的前提下要留有一定时间,让学当堂消化巩固。
也可以精选练习题,知识结构中的目标要求在试题中反映出来,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3、检查督促,加强练和评培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要经过长期的训练。
因此,平时教师多加强对学生的检查督促,使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结构的习惯。检查中发。
6.如何平衡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意义21世纪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科技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由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资源、资本竞争演变成当今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而这些竞争聚焦于一点就是教育的竞争。纵观新中国教育的发展,直至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整个教育事业才步入正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并愈演愈烈。
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们不再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压抑了学生们创造的热情和创造的能力。我国的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着很多缺陷。
第一,它忽视了知识的整体性,把科学、艺术与道德割裂开来。第二,他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三,他以整齐划一的方式出现,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四,他过多依赖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五,他过于封闭、陈旧,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发展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造力,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规定“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变课程脱离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实际操作的能力,热爱劳动的习惯以及必须的生活技能等等”,标志着我国的素质教育进入了全面推进的历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经验,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既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二、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营造民主气氛,激发创新灵感 爱因斯坦说过:“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
人脑中的创新思考活动使人的创新实践中的“骨髓”、“基石”。没有思考中的创新,就没有实践中的创新。
无论哪一门课,课堂气氛很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发言,无拘无束地思考是开启创新思维的钥匙,特别鼓励提出独特新颖的设想,即使是荒唐可笑的,或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教师都要给与支持和鼓励。一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而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在课堂上营造民主气氛,营造创造性思考的整体氛围,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一次,我在课堂上提了这么一个问题:“核桃,人人都爱吃,可是要敲碎核桃壳取出完整的核桃仁却十分麻烦。
你有什么好办法?”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有的说:“让农民伯伯改良核桃的品种,使核桃成熟时自动裂开。”有的说:“发明一种机器,专门去核桃壳。”
还有的说:“足球的气打得太足就会炸,如果往核桃里打气,让核桃也炸开,行吗?”我和同学们听着,都不由得为这些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儿激动起来,集体的指挥调动了个人的智慧,大家畅所欲言,开阔了思维。课堂气氛活跃,思维也处于活跃状态,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灵感。
(二)鼓励大胆想象,诱发奇思妙想 在日本某乡村,有一次几个人一起在池塘里挖藕。不知谁放了一个响屁,逗得大家大笑起来。
有个人开玩笑说:“好响啊!真够分量!像这样的重屁再来几个,干脆把这些藕都冲出来,那就免得我们在费劲了。”听他这么一说,大家笑得连腰都直不起来,有一个人却止住笑而思考起来:“要是用气筒把压缩空气灌进池子里,靠压缩空气的强大力量,不就真的可以把藕冲出来吗?”后来,他经过多次试验,把用气冲改为用水冲,终于成功了。
可见大胆想象对创新思维是多么重要。听了这个故事,我想:成人尚且如此,孩子们不是更富于想象力吗?儿童对想获得的东西都容易感到满足;做错了事勇于重新开始;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丰富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探索精神、无所畏惧的闯劲。
这些优秀的品质,既使他们蕴藏着五穷无尽的创造力,也使他们的幼稚天真的想法能成为诱发奇思妙想的一种重要源泉。印度物理学家拉曼,在从英国返回印度的轮船上,听到一个小孩无意中提出的问题:“海水为什么那么蓝?”这一创造性的提问让他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经过不懈地深入研究,终于提出了:“光散射效应”,这一发现还使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让他们创造性的提问,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最好抓手。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关于《图形组合》的教学主题,是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一个好机会,我让同学们大胆想象,在头脑中对一些事物形象加以分解、组合。
有的同学将手帕和地图组合起来,设计出绘有一个城市的主要道路和旅游景点的地图手帕;有的同学将弹簧和电脑组合起来,设计出可以按预定时间将。
7.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起着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还要挖掘学生的潜能,突出学生是主体,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结合教学实践,我浅谈几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
一、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等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让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上让他们把耳、目、脑、口充分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会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
2.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
3.会用脑去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培养学生肯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
4.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多说,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多想。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名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内在的、直接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让学生爱学、乐学,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