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中运用到的物理知识

bdqnwqk2年前学者12

1.诗词中物理知识

中国的许多诗词中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我们在欣赏这些诗词时,不仅要挖掘诗词的思想内涵,而且应探讨诗词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 请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首诗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残阳铺水中”是由于光的反射、镜面成像而形成的。“半江红”是由于红光的波长长,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使晚霞呈红色。

“九月初三夜”说明“露”这一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秋天。“露似珍珠”说明露珠呈球形且晶莹透亮。

呈球形是因为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使液面具有收缩到最小面积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露珠特别明亮是由于光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

“月似弓”是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唐代孟浩然的《彭蠡湖中望庐山》中的“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不仅记录了“虹”这一自然现象,还揭示了产生“虹”的两个条件:光和小水珠。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说明海潮与月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缸穿裙大雨淋。

(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2.霜后暖,雪后寒。(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所以霜后暖;大雪过后要融化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所以雪后寒。)

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连通器的原理) 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后斥力难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

所以当花朵分泌芳香分了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

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9.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地球有吸引力而产生的重力方向是坚直向下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10.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的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11.玉不琢,不发光。

(玉被打磨后非常的光滑,是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强,所以说玉不琢,不发光。) 12.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13.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1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15.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6.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音遇到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17.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光在同一种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8.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彩虹是由于光的色散而形成的。) 中国的许多诗词中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我们在欣赏这些诗词时,不仅要挖掘诗词的思想内涵,而且应探讨诗词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 请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首诗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残阳铺水中”是由于光的反射、镜面成像而形成的。“半江红”是由于红光的波长长,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使晚霞呈红色。

“九月初三夜”说明“露”这一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秋天。“露似珍珠”说明露珠呈球形且晶莹透亮。

呈球形是因为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使液面具有收缩到最小面积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露珠特别明亮是由于光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

“月似弓”是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唐代孟浩然的《彭蠡湖中望庐山》中的“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不仅记录了“虹”这一自然现象,还揭示了产生“虹”的两个条件:光和小水珠。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说明海潮与月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缸穿裙大雨淋。

(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2.霜后暖,雪后寒。(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所以霜后暖;大雪过后要融化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所以雪后寒。)

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

2.在语文诗句中的物理现象

第一部分(概述) 自然界是丰富多彩的,古代的诗人在体验生活,观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又因为物理现象是普遍地存在于大自然中的。因此,古诗中不免出现一些物理现象。

具体地说,这些看似杂乱的现象属于物理学不同分支,其中包括最常见的光现象、声现象,当然,还有的现象与经典力学、运动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诗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使这些科学现象隐藏在诗句的字里行间,引发了我们今天的思考。

光现象是最常见的,以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光都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着的。我们就从光现象谈起。

第二部分(古诗中的光现象) 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光的观察和研究,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使光学成为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分支之一。2400年前成书的《墨经》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

光,最基本的性质是直线传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一句。

诗人在畅饮之时,点点月光将他的影子映出来,仿佛有三个似的。在光与影的迷幻之中,隐约可见两者的相互联系"明月"何以成"对影",又怎会有"三人"?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点光源(这里我们粗略地将"明月"当作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人),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了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

当然,由于"明月"的发光面比较大,发光面上的每个发光点,都可以看做一个点光源,它们都在物体背后造成影区,这些影共有的范围完全不会受到光的照射,叫做本影。本影周围还有一个能受到光源发出的一个部分光照射的区域,叫半影。

因而,以上的"对影成三人"的现象便是由本影和半影而产出的。李白不仅有"举杯邀明月"的豪迈,还不乏细致地观察,看到了"对影成三人",这句诗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科学现象的具体统一。

杜甫在《阁夜》中也将光与影还有星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不禁使人还想到美丽的星河和险峻的三峡风光。 光的折射与反射也是较早为人们所认识的光的现象。

诗人李白也观察到了光的折射与反射的 现象。《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写道:"屏风九叠"和"云锦张"的美景,磷峋的山座和天空中的云彩映入明镜般的水中,湖光山色,倒映成趣。

而山色与云彩之所以会映在水中,是光的反射的结果。不论是透明的物体还是不透明的物体,都要反射一部分它表面上的光。

平面受到平行光的照射时,反射光也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就是镜面反射。

这里,我们可以把诗中的"明湖"看作是一个镜面,从点S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都好象是从点S'发出的,S'称为S的像。诗人从水中看到的"影"和"看黛光"就是山、云这些景物的光线经湖面反射后所成的像。

在水面上的观察者看来,好象在水面下有一个反光点S',但实上S'并不存在。当然,这类描述光的反射现象的诗还有李白的《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和温庭筠的"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名句,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牵挂都寄托于"孤帆"和"远影"之中了。

而"碧空尽"在大气则是光折射的结果。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到另一种介质,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一部分光进入到后一种介质中去,并且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这就是光的折射。

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大气,越是接近地面越稠密,折射率也越大。这种密度分布不均匀的介质中,光并不是直线传播的。

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地球表面上空气是由许许多多水平的气层组成的,每一层的密度都不相同。当然机越接近地平线时,光线在大气中偏折就越明显。

因此,李白说它是"碧空尽"。 折射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全反射现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真有眼福。

他又看到空气中的全反射现象--蜃楼。夸张的笔调下,若隐若现的海市蜃楼仿佛就浮现在眼前。

它也是由于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而产生的。当气压一定时,空气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对光的折射率也随之减小。

夏天,海面上的空气温度比空中低。远处的山峰、楼阁发出的光线射向空中时,由于空气的折射率下层比上层大,光线不断被折射,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进入热气 层的入射角不断增大。

当光线的人射角增大到临界角时,就会发生全反射现象,人们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在空中。以上,我们结合古诗看到了光现象的产生,并简要说明了其中的原理。

诗人将生活中的所见合以美妙的景物和真挚的感情,把自然的奥妙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声现象和其他现象是怎样融入古诗的情景之中的。

第三部分(古诗中的声现象和其他现象) 生活中除了多变的光现象之外,还有许多奇妙的声现象和力学、运动学的现象。诗人热爱生活,时时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当然也注意到了这些日常生活之中的物理现象,并在其诗中表现出来。

大家对《枫桥夜泊》之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都十分熟悉,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也包含着声现象。 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声音来互。

3.要10条古诗、谚语、俗语、古文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声音来源于物体的振动>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光线沿直线传播>

5、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平面镜成像规律>

6、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因为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7、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8小小称砣压千斤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9、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10、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4.有哪些古诗词中蕴含着数学和物理定理

《山村咏怀》

作者:邵雍

朝代:宋朝

体裁: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5.有哪些古诗词中蕴含着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内容

一、古诗文中有很多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但很难说蕴含着数学物理定理。

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并不代表已经诗人看破气象规律。

例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也不代表懂了微积分和极限原理。

例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不意味着天文学的原理被发现了。

二、现代自然科学有数学方法,理论体系,高度抽象,实验方法,控制变量,证伪机制等等来围绕一个定理运转。这是对事实的二度认识乃至三度认识……

而古诗词里是日常观察和审美体验的加工,审美体验加工是最厉害的地方。高级的诗人能对自然现象进行多维度的审美加工,以至于二度加工三度加工……例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里面包含了取境、对偶、情景交融、隐喻等。

三、之前听过一个说法,大意是“文学家通过无意识体验和感性的创作发现了自然的真理,物理学家只是证明它们…”同理,这话也比较混淆视听。

同样,也听过“数学家可以在数学中发现全部文学家能体验到的美感”……这样的话。

我不是数学家,只看过些数学家的采访和传记,大数学家所说的“美”,大部分是对结构对称等奥妙的感叹欣赏,再混合上科学探索的成功带来的高峰体验。美则美矣,但应该没有穷尽文学里的审美体验……(欢迎数学物理大神反驳。)

四、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推荐一篇小文,吴国盛《什么是科学》,讲了博物学和近代科学的区别。

还有一套书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6.一个语文结合物理知识的题(初二)

光学

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

因为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光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海市蜃楼

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产生折射。

人面桃花相映红

桃花反射红光。

声学

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频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频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音遇到物体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不同的人音色是不同的。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运用到的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