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名臣崔浩被杀有什么人们不知道的事吗?
崔浩是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出门名门贵族。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权倾朝野。他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崔浩被处死,诛灭九族。对于他的罪名当时的《魏书》是这样记载的:一、撰写《国史》备而不典,意思就是说光知道写实,不知道适当的美化下统治者。二、受赃贪腐。但是这是不是崔浩被灭族的真正原因呢?后世的很多学者为此也争论了很长时间,至今也未成共识。我认为真正导致崔浩被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史书记载的太真实,触怒了统治者敏感的神经。北魏皇族拓跋氏是鲜卑人,鲜卑人流传着一部民族史诗,叫《代歌》。崔浩、高允等人一直想把它改造成一部中原化的史书,就是《国史》,但拓跋氏由于进入文明较晚,史诗中还有大量原始婚俗记录,这些在文明人看来都是非常低级的,比如兄长死了,弟弟娶大嫂,老爸死了,儿子可以娶后妈等等。按理来说,历史上的任何有关皇室的记载必须经过修饰和避讳,从而凸显出统治者正能量的一面,可崔浩却一字未改直接将《国史》刻成碑文,列于各地让老百姓观看。鲜卑人看到这样的碑文无比愤怒,一个个找皇帝拓跋焘投诉崔浩,他们认为以崔浩为首的汉人歧视和羞辱鲜卑人。拓跋焘也是被气的不行,直接下令诛崔浩九族。
二、权倾一时,树大招风。崔浩侍奉过三朝皇帝,地位崇高,但为人恃才傲物,尤其是得到拓跋嗣宠信后,常常当着皇帝的面呵斥、指责其他北魏高官大臣,得罪了朝廷中的很多人。他曾说王猛是苻坚的管仲,慕容玮是慕容恪的霍光。刘裕是司马德宗的曹操,必定篡位;赫连勃勃是背德竖逆的小人,必将覆灭。崔浩聪明善断,常常专制朝政,有一次,他任命了一批人来替换掉朝廷之前任命的官员,太子觉得这些人没有从政经验,就建议先到基层培养,但崔浩坚持让新人上岗,无视太子。即使在崔被杀后,拓跋焘还说了很多愤愤不平的话骂他,可见皇帝心中的怨气积累已久。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不忌惮权臣的,崔浩的这些行为也为自己日后的惨死埋下了伏笔。
三、宗教的矛盾。崔浩非常憎恶佛教,于是极力鼓吹拓跋焘信奉道教,将他的治国思想灌输给拓跋焘,想利用拓跋焘的皇权将北魏朝野按照他的想法进行改造。公元445年,他联合寇谦之,告发长安的佛教僧团意图谋反,拓跋焘即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灭佛,杀掉了非常多和尚,又焚毁天下一切佛经佛像。这个就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彻底灭佛事件。但当时的太子拓跋晃与崔浩在废佛问题上是分歧的,太子敬佛敬道,和老百姓一样对于崔浩怂恿皇帝灭佛的行为非常不满,日后崔浩和高允遭人告发,理应一起处死。但太子力保高允,让其捡回一条命,但崔浩不仅无人说情,相反文武百官和老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
四、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崔浩出身地方大族,他极力维护名门望族的利益。他曾提出“齐整人伦,分明姓族”,想按照汉族的世家大族的惯例,梳理北魏境内各族姓秩序,恢复五等封建制,但鲜卑是游牧民族,有着自己的姓氏管理,也导致了大量的鲜卑贵族的不满。再加上当时的汉人贵族长期保持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让越来越多的鲜卑人感到已崔浩为首的汉人贵族势力对他们是一种严重威胁。崔浩等汉人大臣们因受到皇帝重用而产生了错觉,他们认为北魏已经到了可以完全汉化的地步,他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北魏转变成如东晋一般。但是这也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鲜卑的贵族们正好借“国史案”杀掉了崔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崔浩之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史案只是一个导火索罢了。他的很多行为都已经触及到了鲜卑皇权的底线,对于皇权而言,不论皇帝是汉人还是胡人,他们所想的均是如何加强皇权,一旦有人危及到自身的统治,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除掉。
希望此回答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