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科学理论方面,中国和世界为何看起来像两套系统?

bdqnwqk2年前学者18

一套遵循形而上学做研究;一套排斥形而上学拼命干。一边认为是胤嫡正统;一边认为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总之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老实说这个世界木有完美,当谁宣称自己完美时,其实就已经意味着输了。

为什么感觉清朝很排斥现代科技工业,被打了后还不醒,真的是教科书那样顽固不化吗?

题目可笑的要死,清朝所处的历史时期是古典时期以及近代时期,不管是哪个时期清朝都不排斥当时西方国家的科技成果。尤其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更是积极引进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比如近代工业、铁路、轮船、电报以及新式学堂,比如军事学堂、机械学堂以及外语学堂等。

为什么感觉清朝很排斥现代科技工业,被打了后还不醒,真的是教科书那样顽固不化吗?

清政府之所以会推动洋务运动,主要原因是清政府不想受洋人气,从洋务派提出的求富求强口号就可以看出,清政府迫切的希望实现富国强军的目标。所以希望以兴办近代化工业的方式,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

为什么感觉清朝很排斥现代科技工业,被打了后还不醒,真的是教科书那样顽固不化吗?

这其实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有关,因为洋务派基本都以清政府的上层官僚为主,比如说奕訢、文祥、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而且这些人主要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平定长毛叛乱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西方军事技术的威猛,所以最早的洋务派主要是引进西方军事工业并实现本土化,也就是洋务派第一阶段的口号,求强。

为什么感觉清朝很排斥现代科技工业,被打了后还不醒,真的是教科书那样顽固不化吗?

比如说建设江南制器局,引进西方技术以及生产线自行制造枪炮。

为什么感觉清朝很排斥现代科技工业,被打了后还不醒,真的是教科书那样顽固不化吗?

再比如金陵机器制造局生产的格林炮,格林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加特林,只不过我没找到金陵制器局生产的格林炮,只找到这门法式多管速射炮。

为什么感觉清朝很排斥现代科技工业,被打了后还不醒,真的是教科书那样顽固不化吗?

还有已经可以生产新式战舰的福州船政局

为什么感觉清朝很排斥现代科技工业,被打了后还不醒,真的是教科书那样顽固不化吗?

,以及培养航海以及海军方面人才的船政学堂。而且船政局生产的平远号铁甲舰是清政府洋务运动依赖,国产军舰的最高水平。

为什么感觉清朝很排斥现代科技工业,被打了后还不醒,真的是教科书那样顽固不化吗?

再比如,清政府也按照西方操典训练军队,比如说曾经成为清政府重要国防力量

为什么感觉清朝很排斥现代科技工业,被打了后还不醒,真的是教科书那样顽固不化吗?

的淮军以及完全按照西方海军制度建立的北洋海军。

为什么感觉清朝很排斥现代科技工业,被打了后还不醒,真的是教科书那样顽固不化吗?

之后洋务运动第二阶段的口号是求富,也就是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以实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目的。

而这一时期清政府确实通过引进西方近代化

工业的红利,再加上这段时间国内平稳,所以经济实力以及军事实力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尤其是中法战争,中国顶多是失去了越南的宗主权而已,但是本土没有受损,也没有赔款,同时清政府在南方的边界还向越南方向拓展了一部分,法国也没有因为停战条约而在中国攫取到什么特权。所以中法战争的结果在中国人看来那是扬眉吐气,是大国崛起。

同时中法战争的胜利也给当时的中国人一种假象,那就是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足够能实现求富求强的目标。但是这恰恰是洋务运动的问题所在!

洋务运动仅仅停留在享受西方近代化工业带来的红利,而不是对整个国家进行彻底的近代化改造。说不好听的,当时的中国不过是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中世纪帝国,而不是一个近代化国家。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各个阶级,从统治阶级到社会精英都没有意识到中国这个老大帝国必须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也就是国家近代化改造。其实这也正常,因为洋务运动主要推动者就是统治阶级,尤其是慈禧太后,要是没有清政府上层的强力推动,洋务运动根本就办不下去。以前听说洋务运动时期有个开明士绅响应朝廷号召办面粉厂,当时叫洋粉厂,结果就遭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抵制与反对。而清末搞新政的时候,清政府进行核查人口、丈量土地等工作的时候甚至激起了民变,各地都出现了抵制新式学堂的民变,清政府不得不通过军警平息事变。

可见,当时的改革如果没有统治者的意志去推动,在基层是不会有支持的。所以,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时期提出中体西用思想也是无奈的选择,因为只有这种方式才能把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降到最低。

当然,有些键盘侠说什么清政府怕改革威胁统治的,就纯属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