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知识
1.各具特色的民居资料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
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
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 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显的标志。 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
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也设置供案,敬奉菩萨。
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此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
还有以墙体装饰表达藏传佛教派别的。如萨迦民居的墙上涂有白色条带,在条带上再涂以相同宽度的土红色和深蓝灰色色带,中空为白色,在建筑主体或院墙直角转弯处及较宽的墙面上,还自上而下地用土红色和白色画出色带,以标识该地区信仰的是萨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萨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的,是城镇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
农牧区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错落,形成不相联属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着低矮的窝棚,无家贫民只能寄居檐下,栖身道旁。西藏自治区成立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12.24平方米,农村人均20.36平方米。
由于旧西藏经济发展缓慢,建筑材料仅仅局限于块石加粘土,现在的民居已经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建筑材料,盖起了许多高层建筑,使藏式建筑风格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旧西藏绝大部分人家的室内设施极其简陋,现在电视、收录机、成套的藏式家俱已进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
中国人的改革开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钱,他们将自己的住房装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2.古民居屋脊知识与诗词求助江南古民居屋脊形式、内容等方面知识,还
江南民居的布局和北京的四合院有点相似,四周房屋连成一体,住宅的大门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不同的是北京的四合院是平房,而我们住的江南民居则是两层楼房,布局比四合院更紧凑。
民居的院落占地不大,四周房屋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便于采光和排水,由于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又被老百姓称做“四水归堂”。 民居的外墙是极普通的白色,山墙形似马头,屋顶全不似北方那样厚重,仅为一层单薄的灰瓦,墙底部满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着石板。
江南水乡一般指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所属市县、上海市、浙江北部的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所属市县。这里雨水充沛、河网密布,是鱼米之乡,它们都在长江以南所以叫江南水乡。
江苏的苏州、浙江的杭州都是闻名的历史名城。 华立·江南水乡位于极富江南水乡风情的西溪风景区,占地面积420亩,总规划建筑面积11万多平方米,绿化率40%以上,建有由国内著名大师设计的现代江南庭院别墅和联排别墅400余户。
园区内具有较大规模景观水系,传承西溪风景区独特的地脉和文脉,浓缩江南传统建筑精髓,满足现代居住需求,将当代生活与传统建筑完美合璧,营造出一个极具文化品格的江南名园。 华立·江南水乡建筑风格简约、隽永、院落布局原汁原味,景观设计古意新做。
在继承与创新中复兴中国传统建筑、传统园林精神,重温辉煌的民族情结,再续中国花园的一生情缘。 江南水乡的民居以苏州、杭州最具代表性,物产富足的江南,住宅规模和布局也很有特色。
住宅外围的墙壁高大、粗犷,因为南方的房子大多是较高的二层楼房。另外,南方的民居经常房房相连,中间的风火墙隔断,是为了防火的考虑,庭院的面积不大,再加上高高的楼房,使一宅中采光通风口--天井显得分外高深。
江南潮湿的气候使通风格外重要,因此江南的住宅常于建筑与垣墙之间留不超过1米的间隙,用来拔风采光,效果颇好。 江南民居,大的住宅一般从大门起经过轿厅、客厅、正房到内室或后房,两侧有花厅、书房、卧室及至小花园、戏台等。
一般大的住宅可有两到三条平行的轴线。 但不论建筑规模大小,江南民居都体现出一个与北方民居的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
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十分淡雅。 江南的匠人心灵手巧,利用多变的地形,使流水在房屋之间畅漾。
水路,街巷呈不规则的网状履于民居之中,与之相映成趣,形成了江南民居别于北方民居的独特风味。 由于土地珍贵,屋宅内外的空间都得到了很大的利用,因为绝大部分民居出门见水,所以几乎每家门外都有一个小小的埠头。
主妇每日洗衣、洗菜、淘米等都在这里,来往的小船也可在这里停泊。 和水路相比,街巷显得十分狭小,有的仅容1人1牛并走。
高高的垣墙夹着曲折的街巷,造成了曲径通幽的意境。 没有乌镇,就不可能造就一代文学大师茅盾;没有茅盾,乌镇也不会成为今天的江南历史文化名镇。
因为没有茅盾,乌镇的名声就不会远扬,更谈不上每天源源不断的旅游收入。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经济促进了文化,还是文化滋润了经济?我们是一个非常看重文化的民族,所以我们的文化名人也特别幸运,他们的故居就像一件红木家具,在岁月的擦拭下,越来越亮。
在乌镇看桥,会无端想起许多美好的往事 乌镇地处杭嘉湖平原北部,京杭大运河西侧,旧时为两省(浙江、江苏)、三府(湖州、苏州、嘉兴)、七县(乌程、归安、石门、桐乡、秀水、吴江、震泽)的错壤之地,为江浙交界的一个重镇。从谭家湾遗址的考证来看,乌镇早在7000年前已有先民繁衍生息,正式称镇是在唐咸通年间,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这在江南水镇中十分少见。
镇上除了穿镇而过的市河外,还有两条小河绕镇而过,与市河一水相连。镇内小河纵横,蜿蜒曲折,临河而起的水阁木楼,绰影幢幢,而河面不大,恰好小桥轻卧,杨柳依依。
浓郁的水乡古镇风味,在乌镇发挥到了极致。它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清末民初的建筑群落,1991年被浙江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小小的乌镇,自古以来桥梁众多,有“百步一桥”之说,桥最多时达120多座,现存古桥30多座。这些桥的式样因地势不同而呈纷繁之象,有的石拱、有的平铺,有的雄伟、有的轻巧。
在乌镇看桥,你会无端地想起许多美好的往事。 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是“桥里桥”,它是由通济桥和仁济桥组合而成。
令人叫绝的是,两桥一呈南北方向,一呈东西方向,直角相连,所以你无论站在哪一座桥边,均可以透过桥洞看到另一座桥,如同井中观月,因而博得“桥里桥”的美称。又因为这两座桥地处镇郊接合部,一边是民居栉比,一边是翠田绿树,风光十分优美。
两桥又都是拱形结构,高大雄伟,若站南河岸观看,两桥半圆形的桥孔倒映水面,虚虚实实,似圆非圆,景色迷人。 温柔铿锵的故事,在翰林第与老银杏之间流传 应该说乌镇历史上第一座园林建筑,是唐丞相裴休府。
当时“长廊蔽日”,民间有“有天无日”之说,可见其规模的宏大。宋室南渡后,杭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
3.
绚丽多姿的民居文化 中华大地五千年的灿烂史,造就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中国的民居也由单一演变成了多样。是它一步步的见证了中国的文明史,虽然它也曾遭到过破坏,但至今仍然保存着“纸”的暗雅和“墨”的芳香,令人回味深长…… 中国的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民间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
我国传统建筑有两大体系,官式的和民间的。官式的建筑如宫殿、坛庙、陵寝、寺庙、宅第等,民间建筑如民居、园林、祠堂、会馆等。
民居,作为传统建筑内容之一,因它分布广,数量又多,并且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故它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从民族的历史实践中,总结出它的优秀特征和经验,在今天的建筑创作中也有加以借鉴和运用。
民居中的特征,主要是指民居在历史实践中反映出本民族地区最具有本质的和代表性的东西,特别是要反映出与各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习俗、审美观念密切相关的特征。民族的经验,则主要指民居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如何满足生活生产需要和向自然环境斗争的经验,譬如民居结合地形经验利、适应气候的经验、利用当地的材料的经验以及适应环境的经验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经验。
民居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的不同,也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和细部特征也就不同,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特别是在民居中,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愿、信仰和审美观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爱的东西,用现实的或象征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装饰、花纹、色彩和样式等结构中去。
如汉族的鹤、鹿、蝙蝠、喜鹊、梅、竹、百合、灵芝、万字纹、回纹等,云南白族的莲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槟榔树图案等。这样,就到、导致各地区各民族的民居呈现出丰富多彩和百花争艳的民族特色。
民居建筑没有像官方建筑都有一套程序化的规章制度和做法,它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自己的经济水平和建筑材料特点,因地因材来建造房子。 它可以自由发挥劳动人民的最大智慧,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筑的内在规律来进行建造。
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是实际的、合理的,设计是灵活的,材料构造是经济的,外观形式是朴实的等建筑中最具有本质的东西。特别是广大的民居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同一的,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自己使用,因而民居的实践更富有人民性、经济性和现实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由此可见,民居的特征主要是来自于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爱好和审美观念,而民居的经验则来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地理条件。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是密切联系的,它们共同组成了民居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地方特色。
中国的民居种类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北京的四合院、蒙古族的蒙古包、陕西、河南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等。
而其中我认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传统傣族住居。傣族民居是傣族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和自然经济条件,在比较原始状况下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居形式,有着很强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历史特征。
傣族住居因地处偏远的热带地区,形成了与内地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住居围护结构轻薄通透,象征性的院墙——篱笆使住居十分开敞。
这就是传统傣族民居的三大特征之一适应自然环境。第二大特征是形式语言:根据地区特有的自然、社会条件和文化习俗,形成了又由整体到细部一系列完善、独有的造型语言,即纤细、含蓄和柔媚的风格。
而其三则是住居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文化形态认识过程的一种注解。 傣族人温和、善良、内向、细腻的心里气质决定了其居住的阴性特征——朴实、轻盈、柔媚,与中原汉式住居浑厚、粗犷、墩实的造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总之,随着不断调查和发展,随着民居传统特征和经验的不断总结、提炼以及在新的条件下的不断改造,绚丽多姿的民居文化将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建筑的创造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和养料。 。
4.古民居的布局是怎样的
平遥普通的居民住宅大都为清代修建的,这些住宅体形较大,用料讲究, 由于山西气候干燥,又未经战争破坏,所以大多数保存得相当完整。
住宅平面布局多为严谨的四合院形式,有明显的轴线,左右对称,主次 分明,沿中轴方向由几套院组成,一般为三进院呈“目”字形的基本形式。 院落之间多用矮墙和装饰华丽的垂花门作为分隔。
有的在院落一侧或后面还 建有花园。 平遥民居的外墙都用砖砌,做成清水砖墙,高达七八米,对外不开窗户, 外观坚实雄壮,有的在墙顶做成城堞式 ,像一座座小城堡,在院子里也很少 栽树木,迷信观念认为树木会招致鬼怪,家宅不宁。
院子里地面均用砖满铺, 多垒起花坛,没有泥土,便于清扫。 平遥民居内外装饰华丽,有木雕精细的垂花门,正房梁下挂落子曲替都 有花饰,有的刻成狮子滚绣球,有的是福禄寿三星,或琴棋书画等,都有一 定的样式。
门窗都是木樘木棂,大都花纹繁巧,且各不相同,全城保存得较 完好的民居有四百余座,其数量之多,保存完好的程度在国内实为罕见。
5.求有特色民居的资料全一点~~~~~~~~
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
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
由于多山,山区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四合院住宅的屋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
而且宅出檐及悬山挑出很大,也可防止夹泥墙或木板墙、桩土墙遭雨水冲刷。 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
这里的人们在建造民居时善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不拘成法。常常在同一住宅中,地平有数个等高线。
住宅基地的退台有横向、有纵向,造成屋顶高低的配合。 加上屋檐一般不高,绿影婆娑,润泽可悦,使人感到温适而明快。
重庆及川东山区的民居不注重朝向,依山崖而建,吊脚楼伸出很大,有的层层出挑,气魄宏大,雄伟异常。 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
这就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海草房。 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 唉。
问题已经过去11天了 而你还说急 我内心深感惭愧 可以去这个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