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知识的建构过程

bdqnwqk2年前学者19

1.从化学角度思考,如何理解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

学习并不是对输入信息的被动记录,而是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它只能由学习者主动去建构,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因为每个学习者都会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去建构新信息,因此也使新知识的获得带上个人化的特点。

靳祝玲(学员) 最后发表时间为: 2010-10-18 19:27:54 (1)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规律。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终点,因此在设计目标时必须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使起点到目标之间的跨度适当,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到达终点。

对于章节目标难度较大的,应将教学目标进一步分解、分散学习并适当延长课时,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有效。 (2)每节课的目标设计应重点突出。

在进行目标设计时要对一节课中的各种目标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尽可能围绕主要目标设计,突出重点,防止由于目标过于分散,影响学习效果。 但这不等于可以忽视其他的目标,因为主要目标需要其他目标的支持,其他目标明确合理,有利于达到主要目标。

对于长期的教学目标视具体情况是否明确列出,但在教学中必须有所体现。 (3)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是有层次和顺序的,应按照层次之间的关系设计。

2.怎样理解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一、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和促进者

1、教师的作用应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在我国,“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师讲的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的观念长期存在于老师的头脑中,也从小形成于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逐步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而且发展为习惯。2、教师要以创新性教学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环境,使学生明确他们不仅要自我发现并提出这此问题,而且要认识到这些问题答案的不唯一性,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

建构主义的这一观点形同创新教育中的求异思维,就是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要不拘泥教材,不囿于传统的思维定势。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善于推测,不拘一格,标新立异,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方法和个性品质。3、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通过实验、操作、独立探究、交流合作等学习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有不同于成人的数学世界。数学知识不是简单机械地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而是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的。也就是说,学生不只是模仿和接受教师的策略和思维方式,他们要用自己现存的知识去过滤和解释新信息,以致同化它,形成完善和优化的认知结构

4、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

总之,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所反映出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民主的,教师既是编剧,又是导演,还是演员,角色的转换,使学生也由“观众”、“听众”走向舞台主角的位置。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教学观,必定会给人们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带来崭新的面貌,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3.什么是知识建构

答:知识构建英文为Knowledge Architecture,简称KA,是信息构建在90年代末期广泛兴起以后出现的一个比信息构建更加新的词汇。

一般而言,知识构建是基于IA基础之上的信息构建形式,它具有知识组织、知识导航、知识标识和知识检索的功能,是使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的工作理念、工作过程和工作方法。要将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相关联,就必须谈论信息资源的开发链,即从“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创新”的过程,从信息资源开发链来看,KA提供的是信息资源开发链较高层次的信息或就是知识本身,提供的是知识服务,它更突出人与内容的结合。

4.学习过程如何搭建知识架构

第一,感知整体

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把知识一点一点地分割地交给学生,而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是就必须要用整体的系统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体系,有效帮助了学生在旧知与新知之间架桥,进一步运用已知学习未知。并进行知识迁移,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处理好知识间、单元间的链接,课内外的链接,实现变微观为宏观,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不断完善,形成连绵不断的知识链,组成纵横交错的知识交通网络,触类旁通,增强了整体感知能力。

第二,学会学习

知识树的建构,构建起了学生已有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实现对知识的宏观网络构建和灵活运用目标,达到了战略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升学习的效益,把学生从漫无边际的学习中解放出来,系统掌握学科内的核心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抓住学科的主干和关键知识,有效获取学习信息;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初步尝试和逐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迫使思考关键点,提取“关键词”,不易漏掉任何一个与关键点有关联的要素,能有效克服“马大哈”,也节省了记忆空间,增强了理解能力,色彩及图形的采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大脑,学生的记忆容量和记忆准确性、可靠性、持久性成倍增长;把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力从书本上的“死知识”引向重新建构的实际,在运用中强化学习,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习惯。

第三,学会主动

学习中,学生已由生搬硬套地去写、背变为带着任务去写去建构去解决问题,学生主动介入知识体系的探索,实现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转变的探索和研究。

色彩和图形的需求不同,使他们的思绪任意驰骋,将联想扩展到极致,可以随时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边读书,一般思考,一边“涂鸦”。这较为有效地克服了过度包办的现象,学生的整个思维主动活跃起来。

在不同复习阶段,在不同的专题复习中,学生都可以利用建构知识树的多种方法,主动的去建构任何内容,使知识不在“自发生成”,而是主动的有效的生成。

第四,学会对话

建构知识树是一个反复性较多的作业,要多次和老师进行民主开放的无限对话,使学生更能够找准自己的问题所在,不断得到修正、完善,不断建构网络。

3.实现了教学特色的转变

通过师生的变化,也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特色的变化。

第一,建立了民主、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特色

对话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而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是缺乏对话的。我们经常口头上说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但具体做起来大都表现为对学生的不屑一顾或单方面地把我们的设想和相关内容强加于学生。我们很难了解学生对某个知识是如何构建的。

建构知识树的课堂,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为主的过程,为学生创立了教学情景,学生通过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参与操作,发现、理解、整理知识,并内化为情感,落实到行为,成为个体不变的能力、品质和素质。课堂教学实现了由“专制”的讲、相互指责的气氛,逐渐变为民主、开放、欣赏的对话式课堂教学特色。

第二,建立以学习能力培养为主的课堂教学特色

传统的教学以向学生奉献真知,重样板的提供和重结果的传授为主;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忽略了教会学生学会掌握知识、创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知识树的设计唤起他们对学习材料的关注,鼓励着他们发自内心的赞许与主动的参与。课程成为学习经验的建构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在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课程越来越具有生成性与对话性。建构知识树的过程,学生主动探索、挖掘信息,将知识网络化和结构化,满足了他们对知识和能力培养的真正需要。

第三,促进了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设

激励人,发展人,不强求千篇一律。根据学生实际,实现了教学标高的多层次性要求,不同的兴趣、思考、学习基础,同学们建构出不同的“知识树”,建设成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知识林”。每一次知识树展示,通过大屏幕,我们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成长、成功,多元、多彩的美使我们大家惊叹不已,我们欣赏,我们积极吸收他人的优秀成果,我们形成了良好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又激励着我再一次热情地出发!

如何理解知识的建构过程

标签: 过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