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玩

bdqnwqk2年前百科10

1.什么叫知识分子

时常听人们戏谑读书人,说“知识越多越反动”。

细细一想,这里面有不少值得探讨的东西,比如说,什么叫知识分子就很值得思考。什么样的读书人才叫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怎么个分类的?为什么知识越多就越反动了?如此说来还不如不要知识。

但是反过来一想,我们正在构筑知识型社会,怎么可能不要知识呢?要知识自然要知识的载体,知识的载体可不就是知识分子?不但要,而且还要“和谐”。所谓的“和谐”就是叫你知识多了还不要反动。

那么,什么叫知识分子呢?以笔者看来,就是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个体的人或一类人整体的集合。我一般不喜欢对什么个东西下定义,所以这个定义下的也不伦不类。

但2004年底有个以《解放日报》评论员为谐音的作者叫吉方平的,在该报上发表了一篇叫《“公共知识分子”论》的文章,后有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他说“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人民大众的一分子,是党领导下的一个群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定义下的比我下的那个定义还混蛋。

很简单因为知识分子早在我中华的历史上就有了,而中华历史肯定是比党的历史要悠久的多。准此,他的这个马屁拍的实在不像个知识分子。

那么什么样的读书人才叫知识分子呢?如果以读书多少来论,该分为大知识分子、中知识分子和小知识分子。这么说院士、博士、硕士该算是大知识分子了,依此类推学士可以算中知识分子,学士以下读过书的人就是小知识分子了。

但是怎么就还感觉到不是这么回事?比如那些搞政治的人,也读过书,甚至还是博士,自然也有不少的学问,而且也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但他们很明显不属于知识分子的范畴,所以我上面下的定义也是狗屁不通。因为就如数学上的集合一样,只说了他们之间的交集,而没有相交的部分却没有说出来,所以要给知识分子分类确实是一件麻烦的事。

但是我记得西方的一位哲人就曾给知识分子分过类,他把知识分子分为三类,一类是幕僚型知识分子,即葛兰西称之谓“统治集团的管家”;一类是技术型知识分子,就是技术专家;一类为人文知识分子。前两者好理解,因为可以结合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比如古代就流行过“养士”,其实就是幕僚,其幕僚和士就是知识分子了,现代的幕僚说白了,就是秘书,是某某研究中心,其特征还是脱不了一个“养”字。

与下面所说的“上书房行走”属于一类。 而技术型的知识分子无疑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了,他们搞的都是高科技,比如古代的张衡、李冰等等在现如今就是工程院院士,他们到底为社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所以这一类知识分子是永远值得人们景仰的。 惟独人文知识分子很复杂,所以还要作进一步的划分。

鄙人不揣冒昧,对人文知识分子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风花雪月型、考古型、隐士型、上书房行走型、和脑生反骨型。且容小子一一析之: 首先是风花雪月型。

好理解,这类知识分子就是不问时世,“春有鲜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像古时候的李白、李商隐、柳三变、唐伯虎等知识分子就是这一类,他们或是不满权贵而流连于山水之间,或是不被权贵所容而嬉戏于青楼红粉之中,或是蓬头跣足于闹市,或是醉心于琴棋书画,而藏于山野寺庙。参差不齐,要用现实的眼光看这一类人,就是颓废,就是无聊。

但他们却以为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或嬉笑怒骂,或对酒当歌,或对着天空和星星哀叹。虽对社会无益,但也无害。

其次为考古型知识分子。考古型的知识分子与其他知识分子还是有所区别的,现代的时势他管不着,因为闹不好会扣上“右派”的帽子,所以沉入故纸堆里,如清朝初始时就以考据著称,为什么?怕文字狱,所以才考古,但是考本国的古还是有危险,于是索性就考外国的古,介绍一些外国的东西,离里中国更远。

但这类的知识分子不是没有思想,而是怕,但是骨子里仍有悲悯情怀,所以或借古讽今,或借外讽内,以微风细雨润之。这类知识分子可敬,但也可叹。

难道不是吗? 再次就到了隐士型。隐士型的知识分子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都很多。

这叫打不过你,我让你,我自己图开心,图消遥。以老子的思想为宗旨。

这类知识分子经过了打和博的阶段,知道时世、世事的不易。之所以归隐,一是觉得不好玩了,如以鸟般“恋旧林”的陶渊明,如鱼般入西湖的范蠡,再不济就象王国维也投入了颐和园的湖,等等等等。

二是不带你玩了,因为负有盛名,不便于消灭,不如就让你归隐。变大隐为小隐,隐于野。

到底落得了善终。这一类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再再次为“上书房行走型”。这一类的人也算是知识分子,而且有不少还是弘学大儒,美其名曰:“大隐隐于朝”,他们以皇上的圣旨为载体,推动社会的变革。

这也怪不得他们,其一是志向所然,如孔子曰:“士不可不宏毅,任重而道远”。且又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果实在要怪的话,就怪皇上太英明了,士能为我所用,何乐不为?唐太宗开科举取士后大喜:“天下士子尽入我瓮中也”。而士子却甘心被驱,且谓之“士为知己者死”。

这似乎竟成为士的最高目标了。比如现而今的两。

2.什么叫知识分子

时常听人们戏谑读书人,说“知识越多越反动”。

细细一想,这里面有不少值得探讨的东西,比如说,什么叫知识分子就很值得思考。什么样的读书人才叫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怎么个分类的?为什么知识越多就越反动了?如此说来还不如不要知识。

但是反过来一想,我们正在构筑知识型社会,怎么可能不要知识呢?要知识自然要知识的载体,知识的载体可不就是知识分子?不但要,而且还要“和谐”。所谓的“和谐”就是叫你知识多了还不要反动。

那么,什么叫知识分子呢?以笔者看来,就是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个体的人或一类人整体的集合。我一般不喜欢对什么个东西下定义,所以这个定义下的也不伦不类。

但2004年底有个以《解放日报》评论员为谐音的作者叫吉方平的,在该报上发表了一篇叫《“公共知识分子”论》的文章,后有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他说“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人民大众的一分子,是党领导下的一个群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定义下的比我下的那个定义还混蛋。

很简单因为知识分子早在我中华的历史上就有了,而中华历史肯定是比党的历史要悠久的多。准此,他的这个马屁拍的实在不像个知识分子。

那么什么样的读书人才叫知识分子呢?如果以读书多少来论,该分为大知识分子、中知识分子和小知识分子。这么说院士、博士、硕士该算是大知识分子了,依此类推学士可以算中知识分子,学士以下读过书的人就是小知识分子了。

但是怎么就还感觉到不是这么回事?比如那些搞政治的人,也读过书,甚至还是博士,自然也有不少的学问,而且也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但他们很明显不属于知识分子的范畴,所以我上面下的定义也是狗屁不通。因为就如数学上的集合一样,只说了他们之间的交集,而没有相交的部分却没有说出来,所以要给知识分子分类确实是一件麻烦的事。

但是我记得西方的一位哲人就曾给知识分子分过类,他把知识分子分为三类,一类是幕僚型知识分子,即葛兰西称之谓“统治集团的管家”;一类是技术型知识分子,就是技术专家;一类为人文知识分子。前两者好理解,因为可以结合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比如古代就流行过“养士”,其实就是幕僚,其幕僚和士就是知识分子了,现代的幕僚说白了,就是秘书,是某某研究中心,其特征还是脱不了一个“养”字。

与下面所说的“上书房行走”属于一类。 而技术型的知识分子无疑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了,他们搞的都是高科技,比如古代的张衡、李冰等等在现如今就是工程院院士,他们到底为社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所以这一类知识分子是永远值得人们景仰的。 惟独人文知识分子很复杂,所以还要作进一步的划分。

鄙人不揣冒昧,对人文知识分子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风花雪月型、考古型、隐士型、上书房行走型、和脑生反骨型。且容小子一一析之: 首先是风花雪月型。

好理解,这类知识分子就是不问时世,“春有鲜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像古时候的李白、李商隐、柳三变、唐伯虎等知识分子就是这一类,他们或是不满权贵而流连于山水之间,或是不被权贵所容而嬉戏于青楼红粉之中,或是蓬头跣足于闹市,或是醉心于琴棋书画,而藏于山野寺庙。参差不齐,要用现实的眼光看这一类人,就是颓废,就是无聊。

但他们却以为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或嬉笑怒骂,或对酒当歌,或对着天空和星星哀叹。虽对社会无益,但也无害。

其次为考古型知识分子。考古型的知识分子与其他知识分子还是有所区别的,现代的时势他管不着,因为闹不好会扣上“右派”的帽子,所以沉入故纸堆里,如清朝初始时就以考据著称,为什么?怕文字狱,所以才考古,但是考本国的古还是有危险,于是索性就考外国的古,介绍一些外国的东西,离里中国更远。

但这类的知识分子不是没有思想,而是怕,但是骨子里仍有悲悯情怀,所以或借古讽今,或借外讽内,以微风细雨润之。这类知识分子可敬,但也可叹。

难道不是吗? 再次就到了隐士型。隐士型的知识分子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都很多。

这叫打不过你,我让你,我自己图开心,图消遥。以老子的思想为宗旨。

这类知识分子经过了打和博的阶段,知道时世、世事的不易。之所以归隐,一是觉得不好玩了,如以鸟般“恋旧林”的陶渊明,如鱼般入西湖的范蠡,再不济就象王国维也投入了颐和园的湖,等等等等。

二是不带你玩了,因为负有盛名,不便于消灭,不如就让你归隐。变大隐为小隐,隐于野。

到底落得了善终。这一类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再再次为“上书房行走型”。这一类的人也算是知识分子,而且有不少还是弘学大儒,美其名曰:“大隐隐于朝”,他们以皇上的圣旨为载体,推动社会的变革。

这也怪不得他们,其一是志向所然,如孔子曰:“士不可不宏毅,任重而道远”。且又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果实在要怪的话,就怪皇上太英明了,士能为我所用,何乐不为?唐太宗开科举取士后大喜:“天下士子尽入我瓮中也”。而士子却甘心被驱,且谓之“士为知己者死”。

这似乎竟成为士的最高目标了。比如现而今的两。

3.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

编辑推荐 一场对抗庸人的战争早该开始了。

——作者这本短小尖锐的书令我震惊,也令每一个经我推荐阅读它的人震惊。如果作者希望以此书来填满空空如也的咖啡座,那么他他成功了。

——亚马逊评论一段时间以来,我深切地感受到知识分子的迷失,并为此烦恼不安,这种感觉似乎困扰着我们文化机构、大学和专科学校中的许多人。公众有权听到来自我们文化机构的高质量的学术讨论,而且,作为有着无限潜力的听众,他们应该受到更大的尊重。

本书就是写给众多聪颖的男男女女的,他们渴望一种更具挑战性的学术和文化生活。本书并不是哀悼学术生活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我们并没有变成白痴。我们有许多令人难忘的艺术作品和科学成果,我们也继续做出出色的发现。

本书旨在对我们当前着手发展思想、教育民众和塑造新型公众的方式展开研究,对当代教育和文化政治的反民主根基和保护主义根基同时提出质疑,即把大众参与描绘为无法与保持优秀标准和谐共存。我认为今天的文化精英们从心底里接受了一看法,这导致了对待学术生活的庸人主义态度和有害的工具主义态度日益兴盛。

一个文化如果倾向于把讨论等同于专业观点的乏味交换,这个文化就会出现冷漠和社会疏离。由于所有这些都确实至关重要,一场对抗庸人的文化战争早就开始了。

——弗兰克·富里迪一段时间以来,我深切感受到知识分子的迷失,并为此烦恼不安,这种感觉似乎困扰着我们文化机构、大学和专科学校中的许多人。公众有权听到来自我们文化机构的高质量的学术讨论,而且,作为有着无限潜力的听众,他们应该受到更大的尊重。

本书就是写给众多聪颖的男男女女的,他们渴望种更具挑战性的学术和文化生活。 内容推荐 知识分子是个危险的种群。

在罗素、雷蒙德·威廉斯及汉娜·阿伦特等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关注公共话题的知名学者看来,如今我们只有肤浅的专家、浅薄的演说家和骗人的医生。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把最广泛地参与高等教育与最无聊的文化结合在了一起。

在本书中,作者对以“反精英主义”为旗帜,片面强调广泛参与而导致知识分子贬值、文化领域弱智化、文化媚俗化的庸人主义思潮与实践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阐述了知识分子对文化与民主所做出的最本质的贡献,试图告诉我们,为什么在今天,我们有必要重建一个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能够对话的公共领域。 作者简介 弗兰克·富里迪,1948年出生于匈牙利,英国肯特大学社会学教授。

曾著有《恐惧的文化》、《治疗的文化》等,本书一经出版,即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关于庸人主义的讨论成为当年的热点。 目录译者序前言绪论:穿越庸人之土的个人旅程没有意义的知识平庸崇拜弱智化社会学对标准的讨价还价从英才教育到庸才教育优胜的价值本书写作目的第一章 知识分子贬值从强大的主人公到迷失的录魂当代社会和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角色的贬值显示全部信息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当成百上千、干人一面的欧洲城镇相互激烈地竞争“文化城市”的时候,谈论庸人主义的兴起可能显得吹毛求疵。

文化事件和文化庆典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每个沉睡的乡镇似乎都拥有一座博物馆、至少一个遗产中心。声称社会正在变得弱智,这种说法遭到文化现状的维护者的愤怒驳斥,正是这些人推动着在他们看来正在兴盛的知识生态学。

他们照例会指出书籍出版量的上升、书店数目的增加、读书俱乐部网的繁荣,或者大量的人去听音乐会、参观画廊和博物馆。在一个美国观察者看来:毕竟从外表上说,在美国,精神生活几乎从未比现在更健康。

以学者、出版商和作家的活动为主的杂志、报纸专栏、网站在过去十年左右飞速增加。整个美国,在学院和大学城里,传统的文化生活与前沿的文化生活并肩发展。

阅读、讨论和诗体讽刺吸引了成百上千的人。甚至在学院教育结束之后,学术生活仍在继续。

教育当然对社会产生了令人敬畏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而且似乎人们接受教育的脚步从未停止。

每个人看起来都在接受某种职业培训,或者暂时停下来重新接受培训。四十多岁的人正重回大学,或者第一次上大学。

我们都被认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出现了成千上万的机构,来迎合我们的每一种知识需求。我们对待教育和文化的态度无疑是严肃的。

我们不是生活在黑暗的中世纪,那时不可能找到激励性的和挑战性的文学。我们仍在创新——有时,个体艺术家创作出鸿篇巨制,一些知识分子继续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提出重要的思想。

文化悲观主义者常常无法反驳统治集团所说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繁荣的社会。不过他们指出,真人实境电视节目的出现是以高品质的戏剧和纪实性节目为代价的,报纸上的观点畅谈专栏的增加是以深刻的新闻分析为代价的,他们还指出了各个层次的教育水准的不断下降。

这些批评并非没有根据。但并不是每个新项目都是千禧年圆顶展览馆(Millennium Dome)——文化盲的证据。

我们仍然有华莱士艺术收藏馆(Wallace Collection)或者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重要的创新,以及能使人们更加优秀的机构毕竟一。

4.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其精神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希望大家通过他们失败的故事,看到他们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

鲁迅创作《伤逝》的目的,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同类题材小说,不是为了表现青年人为争取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而对封建婚姻观的反抗,也不是为了歌颂当时风行一时的"个性解放思想",而是为了指出"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探讨受"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一代"五四"反叛青年在冲出家庭的牢笼后如何才能走上"新的生路"。

鲁迅在写作这篇小说的两年前,即1923年12月,曾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作过一次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娜拉》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一部社会问题剧,曾被译作《傀儡家庭》在中国公演,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当时人们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走出家庭,而鲁迅则在演讲中告诫大家:"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的。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两年之后,鲁迅旧话重提,是因为他认为"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仍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他在《伤逝》中不厌其烦地12次用了"新的生路"一词。《狂人日记》中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为以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作品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还表现了作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

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然而,鲁迅对于狂人的命运和前途却并不乐观,因此,在作品的"文言小序"中预感到了他的结局:"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5.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不是应该存在

中国的知识分子当然是应该存在的,并且是万万不能缺少的。

因为这一群体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精英、社会发展的保证。若是从经济的角度看问题,那就不能忽视经济规律的存在,即:物以稀为贵,滥之则贱。

是你需要工作的话,竞争之中高薪是不现实的,要是工作需要你,征求之下低酬就是无可能的。闻言本科加高级职称,月收入仅千余元。

这说明身份与职位不匹配,该职位就值这个价,它不要高身份,只需能胜任。其实有中等学历即可。

因为大学毕业的都想做办公室职员,求职人众、岗位奇缺。1000多点,聊胜于无。

说起开车的司机一年2万多,其实你也能,而且会更好。问题是,都大学本科毕业了,你会去当个初中毕业都能做的汽车司机吗?掌握许多证书可以说明知识的渊博,但知识成为力量的关键是:除了能说,你会做什么?因为证书可以表示你拥有资格,但无法证明你具备能力。

如果你既能说又会做,那么即便开车做司机,也比初中毕业的一定强。

知识分子玩

标签: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