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知识相结合的事例
1.古今中外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名人事例
牛顿的勤奋学习
一谈到近代科学开创者牛顿,人们可能认为他小时候一定是个“神童”、“天才”、有着非凡的智力。其实不然,牛顿童年身体瘦弱,头脑并不聪明。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属于次等。但他的兴趣却是广泛的,游戏的本领也比一般儿童高。
牛顿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艺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等。他精心制作的一只水钟,计时较准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许。有时,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盏灯笼挂在风筝尾巴上。当夜幕降临时,点燃的灯笼借风筝上升的力升入空中。发光的灯笼在空中流动,人们大惊,以为是出现了彗星。尽管如此,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还是经常受到歧视。
时间对人是一视同仁的,给人以同等的量,但人对时间的利用不同,而所得的知识也大不一样。
牛顿十六岁时数学知识还很肤浅,对高深的数学知识甚至可以说是不懂。“知识在于积累,聪明来自学习”。牛顿下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数学的高峰。在基础差的不利条件下,牛顿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难而进。他从基础知识、基本公式重新学起,扎扎实实、步步推进。他研究完了欧几里德几何学后,又研究笛卡儿几何学,对比之下觉得欧几里德几何学肤浅,便悉心钻研笛氏几何学,直到掌握要领、融会贯通。遂之发明了代数二项式定理。传说中牛顿“大暴风中算风力”的佳话,可为牛顿身体力学的佐证。有一天,天刮着大风暴。风撒野地呼号着,尘土飞扬,迷迷漫漫,使人难以睁眼。牛顿认为这是个准确地研究和计算风力的好机会。于是,便拿着用具,独自在暴风中来回奔走。他踉踉跄跄、吃力地测量着。几次沙尘迷了眼睛,几次风吹走了算纸,几次风使他不得不暂停工作,但都没有动摇他求知的欲望。他一遍又一遍,终于求得了正确的数据。他快乐极了,急忙跑回家去,继续进行研究。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勤奋学习,牛顿为自己的数学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不久,牛顿的数学高塔就建成了,二十二岁时发明了微分学,二十三岁时发明了积分学,为人类数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牛顿是个十分谦虚的人,从不自高自大。曾经有人问牛顿:“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牛顿回答说:“假如我有一点微小成就的话,没有其它秘诀,唯有勤奋而已。”
2.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例子
韩信 背水一战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3.知识才能对成功的重要的事例
留下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名句,可见读书学习自古就是通向成功的一个途径。但是,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等一些问题的出现,读书无用的论调席卷而来,尤其是在农村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少没怎么读过书的人抱着“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大肆宣扬读书无用的谬论。记者采访了两位自己创业获得成功的实例,他们用自己的成功给了这些人最有力的回击。
28岁的演艺公司老板吴丛大学时学的是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后发现这个专业对她来说并不合适,于是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办起了演艺公司。她说:“公司小的时候什么都好说,公司的摊子越来越大出现的问题也就多了,曾经几度陷入困境。我就开始看一些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书籍,还有介绍企业成功秘诀的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那些先进的理念、经验结合我自己失败的教训,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慢慢地改变公司的经营模式,照搬了书上提供的一些做法,组织我公司的模特进行更专业的培训,培养他们内在的修养,让他们更有内涵,精神面貌更好。公司的员工也必须经过定期的培训,成绩合格了才能上班。”谈到读书对她产生的作用时,吴丛说:“知识就是力量,不管是在哪个领域,都离不开相关的知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管是什么时候,读书学习都对个人的发展有益,书中的知识总能带给你一些启迪,指引你往成功的路上走。”
35岁的科技开发公司老板陈建彬上大学的时候学计算机专业,与同寝室的几个学软件开发专业的同学在毕业以后合伙开了个公司。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时他说:“那时候这个行业在济南应该说是起步不久,并不像现在竞争如此激烈,结合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知识,我们干得还算不错。但是好景不长,很快我们就发现自己落伍了,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于技术的研发的确是超过我们不少,我们以前在学校里学到的那些东西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了。我们必须充电了,于是我们几个就分批出去学习,没事就一起钻研新项目,就像又回到了大学里那样,凑在一起看书、学习。科学技术飞速地发展,每分每秒都会有变化,紧锣密鼓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是一无所有。知识掌握在手里了还不够,要学会使用,把它们应用到你所需要的东西上。很多大学生困惑自己在大学里学的东西在社会上没有用武之地,其实不是没有,是你根本就没有找到一个契合点,把二者结合起来。”
成功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当你拥有了足够多的知识,并且能把它们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时候,成功就离你不远了。我们要看到成功的人是在知识的指引下敲开了成功之门。
4.知识就是力量的事例
先说“知识就是力量”的出处吧!
王充首倡 “知为力”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1620年出版的主要著作《伟大的复兴》的第二部分(他自称为《新工具》)中说:“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结合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这两句话,被后人概括为“知识就是力量”。此后,一提到“知识就是力量”,人们马上会说:这是弗兰西斯·培根首先提出的。果真如此吗?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战国东汉著名哲学家王充即有相同的言论。
王充(公元27—约97年)在《论衡·效力》中明确提出了“知为力”即“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他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又说:“萧何以知为力。”他认为,“人生莫不有力”,而“力”可分为两大类:一为“筋骨之力”即体力,诸如壮士“举重拔坚”之力,农夫“垦草殖谷”之力,工匠“构架斫削”之力,士卒“勇猛攻战”之力等等;一为“仁义之力”即知力,诸如儒生“博达疏通”之力,佐史“治书定簿”之力,贤儒“论道议政”之力等等。在这里,王充不仅提出了“知为力”的命题,而且还明确地把“力”区分为体力和知力,主张知力与体力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功。他说:“文力之人,助有力之将,乃能以力为功。”
在王充看来,是否具有“识知”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他说:“倮虫三百,人为之长。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论衡·别通》)如果没有“识知”这个标志,则人“与三百倮虫何以异?”因此,他特别强调人的“识知”,并以汉初开国大臣萧何、樊哙、郦食其三人的不同作用,具体说明了“知是力”的道理。“夫萧何安坐,樊、郦驰走,封不及驰走而先安坐者,萧何以知为力,而樊、郦以力为功也。萧何所以能使樊、郦者,以入秦收敛文书也。众将拾金,何独掇书,坐知秦之形势,是以能图其利害。众将驰走者,何驱之也。故叔孙通定仪,而高祖以尊;萧何造律,而汉室以宁。案仪律之功,重于野战。”(《效力》)萧何、樊哙、郦食其都是刘邦军中的宿将,当起义军攻克咸阳后,其他将领都争金觅帛,唯独萧何安坐掇书,研究秦国的律令图书,从而“坐知秦之形势”,然后帮助高祖制定正确的政策,使刘汉得以安宁。由此,王充指出:“仪律之功,重于野战。”他进而又从这些具体事实中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知夫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相比之下,知力比体力更为重要。
这一思想的提出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即使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当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王充此一首创,实比培根早了1500多年!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他是科学史上第一个将物理与数学融会贯通的人,也是第一个将计算技巧与严格证明融为一体的人。他一生在数学为、物理学、天文学、机械等领域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阿基米德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当罗马帝国的军队侵犯他的家乡时,七十多岁高龄的阿基米德挺身而出,竭尽自己的心智,为保卫国家而战斗。传说阿基米德制作了一面巨大的抛物镜,把阳光聚焦后反射到罗马的战场上,燃起熊熊大火,罗马士兵无一生还。他发明了一种投石器,能迅速投出成批的石子,把逼近城墙的士兵打得头破血流。罗马军队的统帅马塞尔沮丧地说:“我们是在同数学家打仗!他(阿基米德)安稳地呆在城里,却能焚烧我们的战场,一下子掷出铺天盖地的石子,真像神话中的百手巨人。”
5.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这样才能把知识学扎实学活 正如古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律》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名字叫《冬夜读书示子律》,作于宁宗庄元五年(公元1199年)底。诗人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气力,一是“要躬行”。
诗中表达的思想不仅是冬夜读书的体会,更是诗人勤奋学习的经验总结。 诗的前两句,从古人的经验谈起,其中“无遗力”三个字,概括了古人做学问用功程度;诗的次句,既道出了做学问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也强调了“少壮功夫”的重要。
告诫儿子在年轻时抓紧大好时光努力学习,莫让年华付水流,只有重视了“少壮功夫”,将来才会有所成就。 诗的后两句则是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要躬行”至少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在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嘴就是学生的一种“躬行”。我们现在不是提倡“启发式”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吗?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讨论、练习,就是学生的一种实践活动。
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没有学生的“躬行”参与,就几乎无法进行,即使古人学习内容以文史为主,学习过程也有一个“躬行”问题,学了文章诗篇要背诵,是一种“躬行”,不是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古训吗?懂得了文章的起承转合,还要自己练笔写作,否则,先生讲得再多再妙,学生的文章还是做不好的。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
这个“躬行”就是社会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 2、类似的还有,比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说活学活用,要随时注意学习,生活也是一种学问。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是出自《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曹雪芹把它装裱在了王熙凤的“办公室”里,细细品味真乃是至理名言。 这句对联是曹雪芹对王熙凤的评价。
她管理贾府上上下下的家政事务,里里外外的应酬,如没有精明的头脑,圆滑的手段,泼辣凌厉的个性,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知识,以及对事情把握的尺度分寸的能力,是管理不了那一大家子事务的。 世事洞明“有"学问,人情练达“出"文章,“精神到处文章在,学问深时意气平”。
这是一种学识,是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领会。人生一世,十年苦读诗书,比起人世间的学问,浩如烟海的书籍,不过只是九牛一毛。
学校只是让我们学到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基础教育。可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学习探求着,不断地感受着这个社会,这个世界。
“世事洞明”体现着一种成熟、聪慧,“人情练达”演绎着老成、干练。在这个“关系”社会里,得道升天,失道寡助也。
曾几何时,想想自己,我就像一个开足马力的火车头,只顾喷着气往前赶,却很少顾及周边的纷繁杂务,失去了很多机会;然而现在,自己却常怀着一颗平常心,一份感恩,“顺其自然,任凭得失”,“不为物喜,不为己忧”,如今的我倒是更愿意历练自己,感受生活,品位人生。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各举一个例子(古今中外都可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告诫他的学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他所主张的读书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随后,一些古代的学问家根据亲身实践和体会,对孔夫子的读书方法作了补充和完善,提出了“熟读精思”、“好学深思”的观点.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熟读,就是说要把所读的书翻来覆去地读,直到读得烂熟于心,能够全面地掌握其精神、实质.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经验证明,有许多书读一遍两遍还读不懂,读四遍五遍就读懂了;有的书昨天读不懂,过些日子再读才读懂;也有的书似乎已经读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实际知识,再去读,才真正读懂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特别是经典著作,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读书还必须伴随着思考.这是因为有些书特别是经典名著的内容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读者通过一番联系实际以及联想、查询、思索的功夫,才能打通关节,对书中的观点心领神会,弄懂弄通.另外,书有优劣高下、好坏真伪之分,所以书上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孟子说:“吾于《武成》,取二、三军而已矣”.那些没有“取”的,自然是孟子不信或存疑的.因此,我们读书应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时有的作者为了说服读者,往往会杜撰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拈来一些对己有利甚至以假乱真的材料,力图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如果我们读书时不思考,就难以辨别真伪是非,那就难免上当受骗.可见,读书少不了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过程.思之越深,析之越透.多思、精思,可以使我们明辨是非,对书中的知识真正做到“弃其蹄毛,汲其精华”.读书思考,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有历史唯物观点、辩证的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历史上许多学者在这方面都是深有体会的.有位学者说:读历史书的大毛病,在于“记忆事实,而不深究其所以(不深究各个朝代的治、乱、兴、废的缘故).”他很赞赏古代名儒程伊川、王夫之的做法:他们“每读史到一半,便掩卷思其成败,然后再看;有不合处,又更思之.”这是训练独立思考的一种方法.在读书的过程中多思、精思、善思,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样的读书才会大有收获.两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这样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死记硬背,而不知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收获.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这二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正如人体对事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与思相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是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大地是时候,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领导的共产主义者,在汲取马列主义精髓的同时,结合中国实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争道路,最终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试想,革命先辈们如果不是学而思、思而再实践,而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条主义,那么中国革命岂不是要断送在王明之流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科学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能在当时产生吗?人类能够及早挣脱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吗?学而思,思而学,正是这些伟人成功的经验,同样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源.今天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因此美国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育体制,力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明天的科学;欧洲、日本纷纷步其后尘,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明天的创造型人才,正是要从今天学生中培养起来.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到的见解,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来等候明天的选择.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而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国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7.谁有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名人例子
知识就是力量 买2.5公斤肉少了250克,5个教书匠气愤不过:“难道我们还怕一个杀猪将匠吗?”于是,他们前去理论。
化学老师扶扶眼镜:“师傅,或许你今天多喝了几杯乙醇,没认清秤星,肉是氢、氧、碳三种元素的结合,难道你的这块肉,氢和氧结合得太多?照理说,肉是脂肪,不是汽油、煤油这些烃一类物质,为何这么快就挥发了250克呢?” 杀猪匠把眼睛一鼓:“老子是巷道里赶猪,直来直去,你绿蚊子吃屎,瞎吵啥?” 政治老师清清嗓子:“根据唯物主义原理,存在决定意识,你少我们250克称这叫‘存在’;所以,我们有想法,这叫‘意识’。你不少称,我们不会找你理论;找你理论,就是因为你少了秤,这属于因果关系…… 杀猪匠冒了火,:“鸭子会说是个瘪嘴壳,你说老子少了250克秤,谁做证明?” 语文老师潇潇洒洒,一甩头发,:“我!你是树上的黄叶,我是冷峻的秋风;你是脸上的污点,我是明亮的镜子;你是偷偷摸摸的老鼠,我是紧紧跟踪的摄像机;神圣而庄严的道德法庭,不需要程式化、平庸化的证明,良心就是最公正、最伟大的法官。
顾客是上帝,顾客是……” 杀猪匠操起刀子,一把抓住语文老师的脖子,说:“狗屎不肥田,讨死万人嫌。你敢骂老子,老子今天下你龟儿子的零件。”
数学老师吓得脸发白:“哎呀呀,不要正电负电一撞就触电。250克肉算个啥嘛,五七三元五,还看不到一场电影,还洗不到一次头发,还买不到一副感冒药,你杀猪,我们教书,都是为人民服务,莫为可怜兮兮的3.5元,伤了革命同志的深厚感情,你是正数,我们是负数,大家都是有理数,千万不要做无理的事。”
杀猪匠把语文老师一下推在地上:“滚你妈的,看你舌头狠,还是老子拳头狠!” 英语老师大声说:“oh,I love you pig!”扶起语文老师,喊大家走,走到半路,他说:“我用英语骂了他,知识就是力量,他懂个啥。”。
8.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名言有哪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
凡在理论上必须争论的一切,那就干脆用现实生活的实践来解决。 ——车尔尼雪夫斯基
假如一个人尽想着“我办不到”,那他果然就会办不到。 ——车尔尼雪夫斯基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才气,才气必须经过磨练。 ——车尔尼雪夫斯基
实践“以客观世界为前提,作为他物的客观世界走着自己的道路”。 ——黑格尔
实践“不仅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现实的资格”。 ——黑格尔
在捷径道路上得到的东西决不会惊人。当你在经验和诀窍中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 ——居里夫人
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这种人能由他们的工作取得最大利益;……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 ——居里夫人
实践中的失败主要由于不知道原因而发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两种企望——对知识和力量的企望——真正相和在一起了。 ——培根
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 ——小塞涅卡
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费尔巴哈
再没有什么比下面这一点更为一般人视为当然的了,这就是:有某些思辩的和实践的原则。 ——洛克
任何一项劳动都是崇高的,崇高的事业只有劳动。 ——卡莱尔
谁若只做了一半,就等于没有做。 ——巴比塞
上天绝不帮助坐而不动的人。 ——沙孚克里斯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列别捷夫
才智是实验的女儿。 ——达·芬奇
理论是军官,实践是士兵。 ——达·芬奇
智慧因为用得过度而毁坏的不多,大多都是因为不用才生锈。 ——鲍乌维
要达到预期的目的,求实精神要比丰富知识更重要。 ——博马舍
从我自己痛苦的探索中,我了解前面有许多死胡同,要朝着理解真正意义的事物迈出有把握的一步,即使是很小的一步也是很艰巨的。 ——爱因斯坦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贝多芬
绝不要再谈论一个好人应该是怎样的一种人了,就去做这样的一个人吧! ——安顿尼诺
坚硬优质的钢条,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瑰丽美观的贝壳是经过水冲日曝而得的。我们的意志和毅力也必须在火热的斗争中接受严峻的考验,去经受长期的锻炼。 ——加里宁
一个人假如不脚踏实地去做,那么所希望的一切就会落空。 ——摩路瓦
一个人的经验是要在刻苦中得到的,也只有岁月的磨炼能够使它成熟。 ——莎士比亚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萨迪
才学如果不用就会永远埋没。 ——萨迪
工作中,你要把每一件小事都和远大的固定的目标结合起来。 ——马雅可夫斯基
经验是永久的老师。 ——歌德
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 ——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