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内涵
1.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
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各有各的重大作用,又密切联系。知识就是力量,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意义深远,个人能力的发挥不仅可以使知识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还可以体现自身价值,素质又可以指导能力往正确的方向前进。
能力素质是指潜藏在人体身上的一种能动力,包括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是影响青年成才的一种智能要素。
扩展资料:
五种能力:
1、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时间——选择有意义的行为,合理分配时间,计划并掌握工作进展;资金——制定经费预算并随时做必要调整;设备——获取、储存与分配利用各种设备;人力——合理分配工作,评估工作表现。
2、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与工作;向别人传授新技术;诚心为顾客服务并使之满意;坚持以理服人并积极提出建议;调整利益以求妥协;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
3、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和评估、分析与传播信息,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
4、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理解社会体系及技术体系,辨别趋势,能对现行体系提出修改建议或设计替代的新体系。
5、运用特种技术的能力。选出适用的技术及设备,理解并掌握操作设备的手段、程序;维护设备并处理各种问题,包括计算机设备及相关技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能力素质
2.知识素养的含义是什么
知识素养的含义是指识字是指一个人的修养,在广义上包括道德素质、外貌、知识水平和能力等方面。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修养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包括思想政治修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等方面。
素质其本源为沟通的层次和传达的印象品位,分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
人与人沟通又分同层次沟通、跨层次沟通;单向交流、单对群交流;发展性交流、倾盖之交、利益之交;泛泛而谈,群起攻之;鸿儒之口、威逼利诱等更多 。
扩展资料: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 素养
3.“素质”的涵义
素质的涵义素质的涵义有狭义、中义和广义之分。
(1)狭义素质概念,是指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教育辞典》认为,素质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尤其是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的特点影响。
素质虽然是与生俱来的,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但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在实践活动中,素质的某些特点也会发生缓慢的变化。《教育大辞典》认为,狭义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
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禀赋。”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狭义素质概念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素质的先天性,即“后天发展的可能性。”
(2)中义素质概念一般指“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亦即“发展潜力”或“发展潜能”。与狭义素质概念不同,这种“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不是先天性,也不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主体现实性,而是主体现实性中反映未来发展可能性的部分。
(3)广义素质概念,泛指整个主体现实性,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对这一点研究者们基本达成共识。
《教育大辞典》认为,广义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郭文安、王道俊认为,广义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或称之为素养。”需要指出的是,广义素质概念的现实性中,也包括(并且特别重视)未来发展可能性(即发展潜力)部分;广义素质概念中,也包括德育的方面,因而与狭义、中义素质概念不同,广义素质概念带有褒义色彩,虽然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对褒贬有不同的判断标准。
一般来说,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广义素质概念而言。
4.知识,能力,素质这三方面为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知识:决定了大学生的职业,一般来说大学生在学生时代尤其是大学时代积淀的知识一般就决定了个人的职业类别。例如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后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从事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或是技术支持,或是生产研发,或是协议开发等于计算机相关的生产,研发,管理工作。
能力:能力决定了你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心态,以及在团队中的地位等。例如你是一个很有主见,有洞察能力、有自己思考能力、有自己思考模式、有属于自己面对问题的态度的人,那么你的面对工作以及工作中的困难的态度必然是积极的,一般就会成为团队的领导和决策者,懂得如何去划分和分解任务,如何让团队协作,那么你就是开心的去工作。效率也会提高很多,必然就会工作的比较轻松。
素质:决定你职业发展道路的高度,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高素质人才(此处的人才仅仅包括业务素质更包括为人处世的素质,也包含个人的道德素养)那么你的职业高度发展下去就不仅仅是一个小职员。如果你是一个意志不坚定,没有职业规划和人生思考,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一味的抱怨那么你的一生注定是枯燥没有成就的。
…………个人浅薄之谈,望不要见笑
5.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 。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
一位特级教师曾经总结出“十学会”: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扩展资料:
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是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在教育目的层次上对素质教育概念的一种规定,这一规定把素质教育与其他种种不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区分开来。
例如,它明确地区分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第一,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在此目标导向下,即使客观上能使部分学生的某些素质获得浅层次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以牺牲其他方面发展为代价的。
第二,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甚至不惜将正常儿童扣上"弱智"帽子,使其不列入分数统计。
第三,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的。
参考资料:
人民网——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究竟是什么
百度百科——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