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bdqnwqk2年前百科8

1.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 经纬网和地球运动 (一).经线和纬线 地球形状和大小: 地球形状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定 义 特 点 重要意义 经 线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1.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 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3. 一条经线成一个半圆,两条相对的经线成一个圆(圈); 1. 重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1800经线、200W、1600E; 2. 世界三大洋的分界线: 200E、1460E、680W; 3. 中国境内重要的经线: 730E、900E、1000E、1100E、1200E、1350E 纬 线 在地球仪上,和赤道平行的线(圈).(与地轴相垂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的交线) 1.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 在半球上所有纬线的长度都不相等,最长的纬线是赤道,向两极递减; 3. 一条纬线成一个圆(圈); 1.重要的纬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23.50N\23.50S)、南北极圈(66.50N/66.50S) 2.低、中、高纬的界线: 00—300低纬; 300-600中纬; 600-900高纬. 3.中国境内重要纬线: 300N、400N、、540N (二).经度和纬度 经度: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为180度,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北纬、南纬各有90°. 低纬、中纬和高纬 南北半球划分——00纬线 纬度一度:所对应的经线长度为110(千米) 经度一度:所对应的纬线长度为110 x 当地地理纬度的余弦(千米). (三).经纬网——用来确定某点的地理位置,也是建立地理事物之间空间位置的一个重要途径. 经度的数学定义是面面角 纬度的数学定义是线面角 1、全球的区域位置判读选取的10条经纬线 经纬线 穿过的主要地形区 记忆方法 纬线 北回归线 红海、阿拉伯海、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台湾岛、墨西哥湾 一湾两海三半岛, 还要经过台湾岛. 赤道 刚果盆地、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亚马孙平原 刚果苏门前, 亚马加里面. 南回归线 南非高原、澳大利亚、拉普拉塔河和巴拉那河 南非、澳洲、南美洲, 拉普、巴拉向南流. 经线 20°W 格陵兰岛、冰岛西侧、大西洋东部 冰岛以西、格陵兰, 大西洋东中部穿. 本初 子午线 大不列颠岛、伊比利亚半岛、几内亚湾 零度经线、大不列颠, 伊比利亚、几内亚湾. 20°E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波罗的海、波德平原、巴尔干半岛、地中海、刚果盆地、好望角 斯堪的纳维亚山, 波罗的海、巴尔干, 波德平原、地中海, 刚果盆地、好望穿. 40°E 东欧平原、黑海、红海、东非高原东部边缘 东经四十度, 东欧平原穿, 黑海和红海, 东非高原边. 60°E 乌拉尔山、咸海、伊朗高原、阿拉伯海 北沿乌拉尔, 南过阿拉伯海, 中穿伊朗和咸海. 120°E 大兴安岭、渤海、台湾海峡、澳大利亚西部 兴安、渤海、台湾海(峡) 澳大利亚西部穿. 180° 白令海、新西兰南北二岛以东 白令海西, 新西兰东. 2、中国的区域位置判读选取的8条经纬线 经纬线 穿过的主要地形区 记忆方法 纬线 北回归线 云南、广西、广东、台湾 北回归线东西穿, 云南、两广和台湾. 30°N 冈底斯山脉、横断山脉、四川盆地、杭州湾 冈底斯山横断山, 四川盆地杭州湾. 40°N 塔里木盆地、祁连山北侧、河套平原南侧、渤海湾 塔里木、祁连山, 河套南侧渤海湾. 经线 80°E 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西部 天山山脉塔里木, 青藏高原穿西部. 90°E 阿尔泰山、吐鲁番盆地、可可西里、孟加拉湾 阿尔泰山、吐鲁番, 可可西里孟加拉湾. 100°E 河西走廊、祁连山、横断山脉、泰国湾 河西走廊祁连山, 横断山脉泰国湾. 110°E 阴山、陕北、关中、陕南、巫山、雷州半岛和海南 北起阴山贯三秦, 南越巫山过海南. 120°E 大兴安岭、渤海、长江三角洲、台湾海峡 兴安虎声吼, 渤海水色秀, 长江三角洲, 台湾海峡游. (四)经纬网知识的应用 (高中生地理2004年第1期第17页) 1、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的大小是比值的大小. 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表示的范围越大,其内容越简略,比例尺 也就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小,其内容越详细,比例尺就越大. 而范围的大小是可以根据经纬线组成的网格进行大致的判断的. 一般来说,经纬度间隔相同的网格,其纬度越高,表示的范围就越小;纬度越低,表示的范围就越大.在图幅大小相同、纬度大致相同时,经纬度间隔相等的,网格面积越大,比例尺越大;网格面积越小,比例尺越小. 2.经纬网和地理方位的判断. 在用经纬网确定两点的相互方位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①位于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的关系. ②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东西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③按经线确定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是地球上最北的地点,它的四面八方都是南方,南极则相反;按纬线确定东西方向则是相对的,理论上讲地球上没有最东的地点,也没有最西的地点,判定。

2.高中地理必修1的知识点

最佳答案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

3.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精细缩小版:必修一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其中星云和恒星是基本天体。八大行星,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太阳活动:黑子在光球层,耀斑在色球层。

太阳活动周期11年。地球公转和自转:自转公转都自西向东,黄赤交角23°26′,公转远日点7月,近日点1月。

四季更替:3.21春分 6.22夏至 9.23秋分 12.22 冬至取决于太阳高度角直射的位置地转偏向力:使物体运动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正午太阳高度角:直射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中运动。

地球:地壳,地幔,地核.包含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其中有莫霍面,古登堡面天气系统:冷气团,暖气团。冷锋,暖峰,准静止锋,气旋,反气旋。

冷气团强时是冷锋,峰后雨,图标是三角形,冷锋引起冬寒潮,冬沙尘暴,夏季暴雨。过境前晴,气温高。

过境时下雨阴天大风降温。过境后晴,降温暖气团强时是暖风,峰前雨,图标是平滑弧形过境前晴,气温低。

过境时连续降水,雾。过境后晴,升温。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为准静止锋,长江地区梅雨天气气旋:四周高中间低,由四周向中心流入,空气上升,北半球气旋气流逆时针旋转,会造成雨天,例如台风,龙卷风反气旋:四周低中间高,由中心向四周流出,空气下沉,北半球反气旋气流顺时针旋转,会造成晴天,例如伏旱,秋高气爽。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最下层是对流层,高度每高100米,气温下降0.6℃,因为地面时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产生对流运动,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上,高度越高气温越高,产生水平运动。

高层大气 中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水圈: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沼泽水地球3%的水是淡水生物圈包含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是非常活跃特殊的圈层水循环(1) 陆地内循环,内流区蒸发降水,外流区地表径流和植物蒸腾,蒸发降水。(2) 海上内循环,海洋蒸发降水。

(3) 海陆间循环,水气输送,降水,地下径流,补给海洋。岩石圈物质循环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吸收和反射(空气散射),地面吸收,地面反射。

地面辐射后大气逆辐射。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多云天气中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气压梯度力:高压气流地区流向低压气流地区的力三圈环流:分别是低纬,中纬,高纬三大环流。

由于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地转偏向力影响。由于三圈环流产生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极地东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中纬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北信风带赤道低气压带东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中纬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海陆热力差异一月时青藏高原地区为高压,七月时太平洋中部为高压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

寒带气候 亚寒带气候 热带海洋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60° 40° 30° 10° 0° 洋流:暖流,寒流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气候,土壤,水文,地貌,生物,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带延纬度变化有规律的变化叫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各自然带沿经度变化有规律的变化较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随着高度增加,自然带植被水热状况发生变化叫垂直地带性。

4.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 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

5.求:高一地理必修一全册知识要点总结

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17-18千米,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截留热量而增温,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第二步:具有选择性,每小时15o(两极除外)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北半球为夏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夏半年,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纬:10-12千米,高纬,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 低纬,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季风环流(图2.18)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四: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 暖锋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六;大气环境保护(1)全球变暖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2)臭氧。

6.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7.高一必修1地理知识点

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南半球左偏.第二单元 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全球性的大气环流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三,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2.(图2,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三,夏季向北移;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无选择性,云层越厚,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影响因素,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南半球。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北半球为冬至日,依据每隔15º,异侧相加),是春秋分日;小时,两极为0,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10-12千米;(两极除外)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则风力越大(图2.10,指向低压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 平均1º,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5)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季风环流(图2.18)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四: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冷锋 暖锋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

8.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4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44、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8、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9、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51、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8、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62、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64、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6、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9、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

9.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四: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季风环流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标签: 知识点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