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专业课老师讲课几乎不按教材,按自己的体系和想法讲,讲课拖沓,我们没法预习听课也云里雾里咋办?

bdqnwqk2年前问题12

大学老师尤其是有学识的教授,自己的思想都是成体系的,这是他一辈子的创造性结晶和研究成果,也是他之所以身为教授级别的专业资本。因此可以想象,他们的思想和教学内容,甚至教学方式,必然有许多创见。僵死的教材不能限制住鲜活的思想。客观来说,这是大学的一件幸事。责怪大学老师不按教材教的,多是受以前小学初中和高中时候那种填鸭式教学的洗脑和毒害,自己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老师也没有形成创见的专业水平,双方只擅长于照本宣科、围绕考点来教学、眼中只有分数。

宋仁宗时国家百弊丛生而无补救之法,是否说明宋仁宗的皇帝当的不称职?如何评价?

正如题目所言,如果从皇帝的身份来衡量或审视宋仁宗,那么他显然不能算是一位称职的皇帝。宋仁宗的皇帝生涯简单总结来说,就是有“私德”而无“公德”!

宋仁宗时国家百弊丛生而无补救之法,是否说明宋仁宗的皇帝当的不称职?如何评价?

宋仁宗留给后世的是一副仁君的形象,他总是以宽仁之心对待身边的人。但是,“仁”只能说是一位皇帝的个人美德,却并非其对国家的功绩。

宋仁宗时国家百弊丛生而无补救之法,是否说明宋仁宗的皇帝当的不称职?如何评价?

而中国纵观历史,古往今来,但凡成就霸业,开创盛世,立下万世之功的帝王,都与“仁”无缘。比如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他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开创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王朝。但这统一的路上却充满了血腥的杀戮与征伐。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秦始皇的伟业可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的!

宋仁宗时国家百弊丛生而无补救之法,是否说明宋仁宗的皇帝当的不称职?如何评价?

又如开疆拓土的汉武帝,他北击匈奴、南平闽粤、吞灭夜郎、西通西域……一系列的武功背后,却是数以万计汉军将士战死沙场,马甲裹尸。再如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他戎马一生,杀伐果断,即便是自己儿子也不例外,最终才开创了大唐的盛世!

宋仁宗时国家百弊丛生而无补救之法,是否说明宋仁宗的皇帝当的不称职?如何评价?

哪怕是一贯给后世留下软弱无能,积贫积弱形象的宋朝,其江山也不是靠“仁”换取的。如果当年没有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征战杀伐,将周边的割据政权逐一消灭,哪来大宋三百多年的基业?

宋仁宗时国家百弊丛生而无补救之法,是否说明宋仁宗的皇帝当的不称职?如何评价?

要知道,赵匡胤当年对南唐使臣说出那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时,可不成有过半点的仁慈和道义!

宋仁宗时国家百弊丛生而无补救之法,是否说明宋仁宗的皇帝当的不称职?如何评价?

所以,宋仁宗赵祯这位一直备受后世赞颂的仁君,实际上根本算不上是一位好皇帝!

的确,宋仁宗在位期间,始终以宽仁治国,善于纳谏,不仅善待身边的臣工,更善待身边的人,即便是犯错的宫女,他也不忍心追责。但所有这些都不过是君王的个人美德,也就是“私德”。而宋仁宗身为大宋皇帝的“公德”,却并没有做好。

何为公德,简单来说就四个字“于国有益”!但宋仁宗由于自己太过于仁慈,最终成了软弱的表现,反而作出了不少“于国无益”之举。

宋仁宗时期,北宋的积弊已越发明显。于是,名臣范仲淹极力主张推行“庆历新政”,力图振兴大宋。结果软弱的宋仁宗很快就向保守势力妥协了,使得改革半途而废,让北宋错失了扭转积贫积弱困局的机会。

内政上尚且如此软弱,对外问题上,我们就更别指望宋仁宗能什么作为了。宋仁宗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由于宋军败多胜少,加上宋仁宗的对西夏战略上,始终在军事打击和经济制裁之间举棋不定,不能贯彻如一。

最终的结果是北宋在西夏问题上一败再败,只能签订“庆历和议”,居然要靠给予比自弱小的西夏岁币,花钱买尊严,换和平!

对西夏战事的失利也引起连锁反应,北方强邻辽国趁火打劫,借机大军压境。最终,又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北宋王朝就这样在宋仁宗的统治下,一步步走向内外交困的局面。

所以,宋仁宗“于国无益”,又怎么担得起“明君”之名呢?又怎么算得上是好皇帝呢?

本文作者:小贱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