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小知识百度

bdqnwqk2年前基础15

1.海洋小知识

9月18日和19日,中国海监B-3807飞机在渤海锦州东部海域上空执行巡航监视任务时发现大面积海水水色异常现象,海洋执法监察部门已组织力量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和海监飞机的跟踪监视以及卫星遥感图像分析,确认此次水色异常现象为赤潮,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并正在向渤海中部发展,速度较快,对海洋生态环境将产生一定影响。 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的水色异常现象成为赤潮,它主要发生在近海海域。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海洋,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量,造成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富营养化现象,这是引起赤潮的根本原因。由于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赤潮发生的次数也随之逐年增加。

香港海域去年就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赤潮。由于赤潮的频繁出现,使海区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代谢过程和死亡的赤潮生物被微生物分解等过程中,消耗了海水中的氧气,鱼、贝因窒息而死。

另外,赤潮生物的死亡,促使细菌大量繁殖,有些细菌能产生有毒物质,一些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也会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鱼、贝中毒病变或死亡。

2.海底世界资料简单的

海底世界(Underwater World)是亚洲最大的海洋生物馆,有将近四千多种的海底生物,普通品种和珍稀品种都有。

最占数量优势的就是热带鱼,种类多,而且颜色、形态各异,看得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海洋馆里最受游人欢迎的就是让游客可以更近距离观赏水中动物的隧道,有一百多米长,而且是电动人行道。

游人可以随着电动人行道的缓缓前行,透过玻璃罩看各个角度的海底生物游动情景,仿佛和鱼儿在同一个水域里,真是非常神奇。还有一处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危险鱼类走廊,很多对人或者动物造成生命威胁的鱼类在这里集中展出,像电鳗、水虎鱼等。

这里,多了一些紧张的气氛,但是也撩拨起人们寻找刺激的兴趣! 另外,海洋馆里最可爱的去处算是海豚馆了,无论是恋人还是一家人,都喜欢到海豚馆里看可爱的小海豚们表演的节目。 海底世界(Underwater World)在透明的海底隧道里,可以清楚观察到250种、2500只,是亚洲最大的海洋生物馆,储水量为310万公升。

海底世界共耗资2700万新元建成,于1991年开放。 隧道长100米,游人站在电动行人道上环游一周,透过隧道的玻璃纤维罩可尽情观赏多种海鱼在“天空”中飞翔,珊瑚树和海草在水波里荡漾,巨大的海龟在游动以及每天两次的由潜水员喂鲨鱼的情形。

3.关于海底世界的资料

海底大陆架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的自然延伸。

原来沿海的平原被海水淹没了,就成为大陆架浅海。大陆架浅海环绕陆地像一个花环,但它总的面积有 275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非洲大陆的面积。

中国的渤海、黄海及东海的大部分,都在大陆架上。 我们吃的鱼虾等海产品,主要是从大陆架浅海捕到的,大陆架浅海的水产品占整个海洋水产品的80%。

大陆架海底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大约占全世界的1/3。而陆地上许多石油矿,也是在大陆架海底环境中生成的。

秀美的浅海风光 海底扩张 到20世纪50年代,地理学家们才能用先进的技术测绘出海底世界。测绘结果显示:海底有座相当高耸的海洋“山脊”,形成了一道水下“山脉”,绵延约83683.6千米,穿过世界上所有的海洋,海洋底部的“山脊”也叫断裂谷,断裂谷里不断地冒出岩浆,岩浆冷却后,在大洋底部造成了一条条蜿蜒起伏的新生海底山脉,这个过程就叫海底扩张,而这些新生的海底山脉则称为海岭。

由于断裂谷里添了新岩石,断裂谷两边的岩石就逐渐远离了洋脊中央。所以,距离“山脉”越远的岩石就越古老。

当海岭和新的海底平原形成后,断裂谷的岩浆还会继续喷出,它们起着“传送带”的作用,把一条条新海岭从地壳岩层中推送出来,同时又把它们慢慢地从地壳岩层中推落下去,重新熔化到地幔中去,达到新生和消长的平衡。

4.海底世界的资料

1、青岛海底世界位于青岛汇泉湾畔,毗邻青岛著名风景区鲁迅公园、青岛第一海水浴场和五四广场。它整合了青岛水族馆、标本馆、淡水鱼馆等原有旅游资源,与依山傍海的自然美景相融合,形成山中有海的奇景。

2、南京海底世界,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陵梅花山旁,是融科普教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海洋生物展示工程,由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建设,引进澳大利亚先进技术。

南京海底世界有200余种,10000多尾海洋鱼类,6只来自南极的帝企鹅,20余只温带企鹅,并有北极熊、北极狐、海豚海狮等海洋哺乳动物30余只。

3、北京工体富国海底世界在海底隧道可畅游海底,以潜水员的视角观看数百种海洋生物;在电脑教室,游客可亲手操作电脑,掌握海洋生物知识;还有展现鲨鱼等海洋生物惊险刺激的捕食场面的人鲨共舞表演;有海狮表演、动感影院,有潜水装备知识的表演和讲解。

扩展资料

1、青岛海底世界分为:潮间带、海底隧道、船舱通道、海洋剧场、圆柱展缸、热带雨林区、生物精品区、科普教育区等几大区域。

2、南京海底世界主要由大厅、电脑教室、亭廊、热带雨林展示区、海豹表演馆、企鹅馆、触摸池、海底隧道、人鲨共舞表演区、海底影院等部分组成。

通过古代宫廷展缸与现代化玻璃隧道有机结合、传统的海洋生物馆与高科技养殖技术相结合,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纯朴而高雅、先进、高品位的现代化大型海洋馆。

3、北京工体富国海底世界五光十色的珊瑚礁丛,珍稀的海洋鱼群环游在周围,海洋动植物的迷人景观将尽收眼底。海底世界水族馆,让你漫游海底的梦想成真。在隧道之中看四周,会发现一些瓶瓶罐罐,有时还会有女神像,给人的感觉类似玛雅遗迹,不知不觉就能体验到一种神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京海底世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岛海底世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海底世界

5.海洋知识

海洋是地球上决定气候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海洋本身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储热体。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能传送带。

海洋与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对气候的变化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海洋是许多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海洋中的绿藻是大气层氧气的主要生产者之一。热带珊瑚礁是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甚至比热带雨林还丰富)。

人类对于深海生物的了解至今仍知之甚少。海洋拥有许多陆地上没有的动、植物,且种类比陆地繁多 波浪不断在海上翻滚,有时波平如镜,有时却巨浪滔天。

除了那些由地震或火山爆发造成的波浪外,波浪多半由吹过海面的风引起,远处暴风雨所搅起的波浪,可能移动数百哩才抵达岸边。浪与浪之间由波峰至槽底的高度,多半不超过10呎。

不过在暴风雨中,波浪可能高得惊人;1933年,在太平洋录得的最大波浪高达112呎。 少数像火山岛之类的陆块,边缘会陡峭地落入海中。

但在大陆周围,大多数是覆盖著浅浅海水的架形陆块,是大陆的延伸部分,称为大陆架。大陆架通常徐徐向下斜伸至海面下约650呎,然后陡峭地落下到海底。

大陆架的陡边称为大陆斜坡。大多数大陆架延伸至离岸约50哩处;有些狭窄得多;不过,西伯利亚北岸的大陆架却宽达800哩,远伸入北极海内。

世界大部分渔获,都是来自大陆架上丰饶的水域;各国更声称拥有其海岸以外大陆架的主权,把其中的石油、矿藏和其他货源据为己有。

6.海底世界的资料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人类惟一没有征服的地方就是洋底世界。

今天的人类,已多次登上地球上最高的地方——珠穆朗玛峰;多次到宇宙空间旅行,人造的探测器已达到太阳系的外层空间。然而,大洋的最深处是个什么样子,人们还是不清楚的。

因为到大洋底去探险,花费巨大,许多问题难以解决。 然而,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探测洋底世界的回报会是极其丰厚的,因为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矿产、天然气、石油的储藏量十分丰富。

另外,对洋底奇妙世界的探索成果,很有可能改变我们对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的传统观点。在这些现实的利益之外,还有一些无形的、但又确确实实的满足,这就是探索地球最后边沿的巨大快乐。

海洋--这个至今没有被人类征服的地方,占地球表面的3/4,海水量达到140亿立方千米,平均深度有3700米。大洋错综复杂的食物网养育了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它比陆地上的任何生态系统都要复杂得多,从生活在洋底火山口边的吃硫磺的微生物、细菌,到各种深海鱼类,它们放出的荧光能照亮很远的地方,吸引了众多的供它们食用的生物。

在有些地方,甚至还可能潜藏着有待发现的被称之为“海怪”的动物新种,有20米长的大乌枪鰂。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在这个海底世界里,潜在的经济价值同样是不可估量的:能量巨大的漩涡洋流,影响着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气象,若能了解它们的形成机理和规律,可预报气候灾害的发生,免于损失数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大洋还有巨大的有商业开发价值的镍、锰、铁、钴、铜等;深海的细菌、鱼类和植物,有可能成为保护人类健康与长寿的神奇药物之源。有人估计,在今后几十年里,从大洋获得的利益会远远超过人类目前探测太空的收益。

如果人们能自由安全地出入洋底,其经济效益会立竿见影的。 但是,到达洋底和到达外层空间一样,没有特殊的装备,人是不可能到达洋底的。

常识告诉我们,若没有氧气筒的帮助,人是不能长时间的下潜到3米以下的水里——这只不过是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千分之一!随着不断地潜入水下,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人的内耳、肺和一些孔道就会感到压力,令人痛苦。

水下温度低,会很快吸走人体的热量。使得人难以在3米以下的水里坚持2~3分钟。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当代深海的探险,不得不坐等两项关键技术的发展:深海球形潜水器和深潜铁链栓系钢球深潜器。会游泳的人一直在寻思,如何在水下得到氧气?千百年来,一直如此。

古代希腊的潜水者是从充满气的瓶子里获得氧气,近代潜水者则多用压缩空气的办法,进人潜水。通常人可以潜入到30米的深度。

甚至最有经验的使用水下呼吸器的人也不敢冒险潜到45米以下,因为深潜压力的增加和上浮水面的过程的压力变化,造成减压病甚至死亡。使用密封的潜水服,也只能潜入到440米的深处。

球形深海潜水器创造了下潜923米的深度,但操作十分困难。后来又发明了体积很小的深海潜艇,但它只能供科学研究用。

先进的深海潜艇配备有水下摄影机、收集标本筐和具有人手功能的操作机械臂。深潜器的实践做了肯定地回答。

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都出于不同目的研制出深水潜艇,收集到大海深处的动物、植物、岩石、水样等资料标本。这就开辟了一个深海探测的新时代。

人们获得了大量的深海世界里的信息,从而改变了生物学、地质学和大洋地理学某些传统的看法。科学家们用新的目光来看待风海流的变化规律;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对具有商业价值的鱼群有极大的危害,并且还会诱发地球上气候的奇特变化。

大洋环流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全球性的气候改变,或使现在地球上稳定的气候慢慢消失。 科学家们还认识到,大洋底的海床并不是平坦的,它高低起伏,比我们的陆地地形更复杂,它的峡谷能装得下喜马拉雅山山脉。

更令人惊异的是,大洋底还有一条独特的、全球范围的、长达60000千米的大山脉,它像一条巨蛇一样,蜿蜒穿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科学家们称这条洋底大山为“大洋中脊”。 到20世纪70年代末,当地质学家们仔细研究了大洋中部的诸山脉后,使他们更坚信了大地板块结构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地球的表面不是单一的石头外壳,它是由若干块巨大板块构造组成的,这些板块构造最小的也有数千平方千米,它们飘浮在地幔之上。大洋中脊的隆起部分,可能是最初创造地壳的地方;新的板块构造也许在形成海床之前就被它下面的地壳内营力作用下造成的。

从大西洋中脊上采来的岩样已证明了这一点。这正是板块结构理论正确性的惊人证据。

洋底不断流出的、炽热的、富有矿物质的海水原来来自洋底像烟囱一样的山峰,这又是一个证据。它表明岩石下仍有巨大的热量,它来自相对年轻的底质构造。

在这里,有被称之为热液喷出口,其平均深度为2225米。海洋地质学家们已仔细研究了洋底热液喷出口。

观察后发现,这些喷出口,实际上是洋底的间歇喷泉,就像美国的黄石公园的“忠实泉”一样。炽热的海水从洋底裂缝里流出来,虽然温度高达400℃,但因为这里的压力太大了,所以不会沸腾。

热水喷出后,很快冷却。喷出的水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包括锌、铜、铁、硫磺混合。

7.关于“海底世界”的资料有哪些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人类惟一没有征服的地方就是洋底世界。

今天的人类,已多次登上地球上最高的地方——珠穆朗玛峰;多次到宇宙空间旅行,人造的探测器已达到太阳系的外层空间。然而,大洋的最深处是个什么样子,人们还是不清楚的。

因为到大洋底去探险,花费巨大,许多问题难以解决。 然而,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探测洋底世界的回报会是极其丰厚的,因为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矿产、天然气、石油的储藏量十分丰富。

另外,对洋底奇妙世界的探索成果,很有可能改变我们对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的传统观点。在这些现实的利益之外,还有一些无形的、但又确确实实的满足,这就是探索地球最后边沿的巨大快乐。

海洋--这个至今没有被人类征服的地方,占地球表面的3/4,海水量达到140亿立方千米,平均深度有3700米。大洋错综复杂的食物网养育了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它比陆地上的任何生态系统都要复杂得多,从生活在洋底火山口边的吃硫磺的微生物、细菌,到各种深海鱼类,它们放出的荧光能照亮很远的地方,吸引了众多的供它们食用的生物。

在有些地方,甚至还可能潜藏着有待发现的被称之为“海怪”的动物新种,有20米长的大乌枪鰂。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在这个海底世界里,潜在的经济价值同样是不可估量的:能量巨大的漩涡洋流,影响着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气象,若能了解它们的形成机理和规律,可预报气候灾害的发生,免于损失数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大洋还有巨大的有商业开发价值的镍、锰、铁、钴、铜等;深海的细菌、鱼类和植物,有可能成为保护人类健康与长寿的神奇药物之源。有人估计,在今后几十年里,从大洋获得的利益会远远超过人类目前探测太空的收益。

如果人们能自由安全地出入洋底,其经济效益会立竿见影的。 但是,到达洋底和到达外层空间一样,没有特殊的装备,人是不可能到达洋底的。

常识告诉我们,若没有氧气筒的帮助,人是不能长时间的下潜到3米以下的水里——这只不过是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千分之一!随着不断地潜入水下,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人的内耳、肺和一些孔道就会感到压力,令人痛苦。

水下温度低,会很快吸走人体的热量。使得人难以在3米以下的水里坚持2~3分钟。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当代深海的探险,不得不坐等两项关键技术的发展:深海球形潜水器和深潜铁链栓系钢球深潜器。会游泳的人一直在寻思,如何在水下得到氧气?千百年来,一直如此。

古代希腊的潜水者是从充满气的瓶子里获得氧气,近代潜水者则多用压缩空气的办法,进人潜水。通常人可以潜入到30米的深度。

甚至最有经验的使用水下呼吸器的人也不敢冒险潜到45米以下,因为深潜压力的增加和上浮水面的过程的压力变化,造成减压病甚至死亡。使用密封的潜水服,也只能潜入到440米的深处。

球形深海潜水器创造了下潜923米的深度,但操作十分困难。后来又发明了体积很小的深海潜艇,但它只能供科学研究用。

先进的深海潜艇配备有水下摄影机、收集标本筐和具有人手功能的操作机械臂。深潜器的实践做了肯定地回答。

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都出于不同目的研制出深水潜艇,收集到大海深处的动物、植物、岩石、水样等资料标本。这就开辟了一个深海探测的新时代。

人们获得了大量的深海世界里的信息,从而改变了生物学、地质学和大洋地理学某些传统的看法。科学家们用新的目光来看待风海流的变化规律;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对具有商业价值的鱼群有极大的危害,并且还会诱发地球上气候的奇特变化。

大洋环流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全球性的气候改变,或使现在地球上稳定的气候慢慢消失。 科学家们还认识到,大洋底的海床并不是平坦的,它高低起伏,比我们的陆地地形更复杂,它的峡谷能装得下喜马拉雅山山脉。

更令人惊异的是,大洋底还有一条独特的、全球范围的、长达60000千米的大山脉,它像一条巨蛇一样,蜿蜒穿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科学家们称这条洋底大山为“大洋中脊”。 到20世纪70年代末,当地质学家们仔细研究了大洋中部的诸山脉后,使他们更坚信了大地板块结构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地球的表面不是单一的石头外壳,它是由若干块巨大板块构造组成的,这些板块构造最小的也有数千平方千米,它们飘浮在地幔之上。大洋中脊的隆起部分,可能是最初创造地壳的地方;新的板块构造也许在形成海床之前就被它下面的地壳内营力作用下造成的。

从大西洋中脊上采来的岩样已证明了这一点。这正是板块结构理论正确性的惊人证据。

洋底不断流出的、炽热的、富有矿物质的海水原来来自洋底像烟囱一样的山峰,这又是一个证据。它表明岩石下仍有巨大的热量,它来自相对年轻的底质构造。

在这里,有被称之为热液喷出口,其平均深度为2225米。海洋地质学家们已仔细研究了洋底热液喷出口。

观察后发现,这些喷出口,实际上是洋底的间歇喷泉,就像美国的黄石公园的“忠实泉”一样。炽热的海水从洋底裂缝里流出来,虽然温度高达400℃,但因为这里的压力太大了,所以不会沸腾。

热水喷出后,很快冷却。喷出的水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包括锌、铜、铁、硫磺混合。

8.小学生海洋知识资料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

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约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

地球四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还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扩展资料: 探索海洋 研究海洋的科学是海洋学。早在史前人类就已经在海洋上旅行,从海洋中捕鱼,以海洋为生,对海洋进行探索。

在航空发展之前,航海是人类跨大陆运输和旅行的主要方式。对深海海底的探索一直到20世纪中才真正开始。

虽然今天人类对海洋用潜水球、潜水艇探索,但对深海还所知甚少。 地球深处的海洋 地质学家通过实验室模拟,在人们最意想不到的地表之下1000多公里的地层深处找到了水。

在温度达1000℃以上、并且承受高压的矿物岩里,可能储藏着相当于地球所有大洋中水量之5倍的水。而且该项发现还很可能有助于弄清地球是如何形成和发育的。

在地表之下650公里至2900公里的深处,是围绕在富含铁质的地核周围的高热、高压物质。日本东京科学院的专家估计,在这被称为下部地幔的矿物质中,可能包含有达到其自身质量0.2的水。

已有的行星理论,推测了在其形成之初所出现的早期蒸发物质的数量,如水和二氧化碳的数量。这个发现预示着地球初始阶段混合物质的数量,可能已经超出了过去的预料。

奇怪的海洋 千百万年来,地幔像一只盛有热汤的锅子一样,处于剧烈的搅拌与动荡之中,这使得地幔的构造层带运动,并且使地幔的化学成分混合。粘性更大的地幔会搅拌与动荡得更快。

在下部地幔中由矿物质形成水,可能也会影响地幔的构造层带,使之不容易下沉到地层更深的地方。当构造层带下沉、加热和受挤压时,它们释放的水可能会软化围绕的地幔,以及松缓它们的下沉通道。

在稍高一点的地幔中,即在大约地表之下400公里至650公里之间深度的区域叫做转换带,因为它位于上部和下部地幔之间,在这里就可能存有相当于几个大洋的水。科学家发现,在下部地幔的矿物质中,可能保留有大约其上位岩石质量之十分之一的水,但因为下部地幔的体积比转换带的体积大得多,所以它具有相当多的水。

英国布利斯托尔大学的地质学家认为,该项发现有助于推进有关在地幔之中锁存有多少水的争论。他说直到现在,大部分人仍坚持认为在地幔中没有多少水。

此外,在两年前进行的另一项类似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地幔之下根本没有多少水。 日本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模拟下部地幔,他们采用了构成该区域之大部分的三种矿物质进行研究。

他们设计应用了一种多砧的特殊实验装置,以再现地幔下变化异常剧烈的苛刻条件,同时对矿物质用硬齿挤压和加热。 在大约1600℃和25万个大气压下,他们应用二级离子质量光谱测定技术,测定了氢的数量,该技术使离子束冲击矿物质,并探测从矿物质表面放散出的离子。

已有的其他研究结果表明,在该等矿物岩中得到的任何氢,都来自于其间存囿的水。最后,专家检测到了比实验预想要多得多的氢,从而得出了目前的结论。

大海的颜色 翻开世界地图集,黄海、红海、黑海、白海会映入我们的眼帘。太阳光线眼看是白色;可它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所组成。

这七种光线波长各不相同,而不同深度的海水会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束。 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光束射入海水后,先后被逐步吸收,而波长较短的蓝、青光束射入海水后,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细的、悬在海洋里的浮体,便向四面散射和反射,特别是海水对蓝光吸收的少,而反射的多,越往深处越有更多的蓝光被折回到水面上来,因此,我们看到的海洋里的海水便是蔚蓝色一片了。

既然海水散射蓝色光,那么不论那个大海都应该是蔚蓝色的,但实际上,海洋却是红、黄、蓝、白、黑五色俱全,这是由于某种海水变色的因素强于散射所生的蓝色时,海水就会改头换面,五色缤纷了。 影响海水颜色的因素有悬浮质、离子、浮游生物等。

大洋中悬浮质较少,颗粒也很微小,其水色主要取决于海水的光学性质,因此,大洋海水多呈蓝色;近海海水,由于悬浮物质增多颗粒较大,所以,近海海水多呈浅蓝色;近岸或河口地城,由于泥沙颜色使海水发黄;某些海区当淡红色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时,海水常呈淡红色。 中国黄海,特别是近海海域的海水多呈土黄色且混浊,因为淮河、碧流河、鸭绿江及朝鲜半岛的汉江、大同江、清川江等注入黄海,河水携带泥沙很多,使近海水呈黄色,所以得名黄海。

不仅泥沙能改变海水的颜色,海洋生物也能改变海水的颜色。介于亚、非两洲间的红海,其一边是阿拉伯沙漠,另一边有从撒哈拉大沙漠吹来的干燥的风,海水水温及海水中含盐量都比较高,因而海内红褐色的藻类大量繁衍,成片的珊瑚以及海湾里的红色的细小海藻都为之镀上了一层红色的色泽,所以看到的红海是淡红色的,因而得名。

9.海底世界到底有些什么

以南京海底世界为例,有200余种,10000多尾海洋鱼类,6只来自南极的帝企鹅,20余只温带企鹅,并有北极熊、北极狐、海豚海狮等海洋哺乳动物30余只。

南京海底世界分为地上展示区和地下展示区两个部分。地上展示区主要由6个展示亭和联廊组成,每个亭内部设有现代化的水族展柜,人们边走边能欣赏到千姿百态的鱼群、硕大无比的海龟及凶猛的鳄鱼。

地下展示区是南京海底世界级精彩的部分,运用日本进口的亚克力玻璃制作的180度拱形隧道,长达74米、高2.4米、宽3米,储水量4000多吨,左、右、中三面环水,皆可观赏。 它消除了人们在视觉上的物理障碍,一改过去只能通过玻璃橱窗观赏海洋生物的惯例,置身于“海底隧道”五光十色的珊湖、海藻、种类繁多的海鱼游大在眼前,不时还有潜水员、大鲨鱼及海鳗等游来。

南京海底世界内还采用了许多高科技系统,如淡水盐化系统,海底生命自动维持系统,由电脑自动维持人造海水的温度、氧气量和盐量,使海洋鱼生活在南京海底世界就同生活在海洋里一样舒适自在。 扩展资料: 具体景点如下: 一、大型海洋标本展区: 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将大型海洋生物的标本栩栩如生地集中展示在面前,仿佛置身于海洋深处欣赏到一些如鲸鱼、鲨鱼、翻车豚、剑鱼等的珍贵标本。

二、贝壳化石展区: 展示了一些非常美丽的贝壳和极为珍贵的化石,其中就有熟知的一亿三千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一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还有距今3亿年的贵州龙化石等。 三、极地展区: 海洋的概念是很大的,极地是游客容易忽略的一个方面,在这里将有极地风景体验,如置身极地环境。

南京海底世界还在中国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根据中国的极地科考活动而设计了“极地科普长廊”,其中包括了许多非常珍贵的极地科考图片。 四、电脑互动区域: 让游客在多媒体的世界中遨游海底,寓教于乐。

五、巨虫公园: 引进了美国巨虫公园的部分展品,运用电脑模拟出巨大的昆虫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身边的昆虫都变得巨大无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底世界。

海底世界小知识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