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框架图
1.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框架
16、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②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有其客观规律(放在第十一课讲解).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放在第五课讲解)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注意三点: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具有可知性.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①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体) 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物质运动的规律 ①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 A规律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普遍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规律普遍性原理: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A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B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A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B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并不是否认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它要求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统一.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7、实践 ①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注意: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位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实践的特点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而产生的 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③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
2.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小结要突出重点不用太完整类似树状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世界文化多样性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民族节日、文化遗产P29-302、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因P313、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P314、尊重文化多样性P32-33(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2)必要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3)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1)贸易活动 (2)人口迁移 (3)教育(4)其他方式P34-352、传媒的发展阶段:口语、文化、印刷、电子和网络等.P363、大众传媒P36-37(1)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2)作用: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P374、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和文明使者.P37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传统文化的继承1、传统文化的含义P39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P39-41(1)传统习俗的继承 (2)传统建筑的继承 (3)传统文艺的继承 (4)传统思想的继承3、传统文化的特点:(1)相对稳定性 (2)鲜明的民族性P42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P43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P432、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P44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P44-45 (1)社会制度的更替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思想运动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P46第五课 文化创新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P48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P48-49(1)源泉 (2)动力和基础3、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P49-50(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4、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广大文化工作者要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P50-51二、文化创新的途径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P52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P53-54(1)基本途径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基本途径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3、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P544、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各种错误倾向:P55(1)“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2)“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3.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框架
具体知识点如下希望帮到您还望采纳谢谢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1、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3、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统一;有利于我国各民族平等和团结;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5、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6、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各项职能,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义务: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1、政体: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国体:国家的性质)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2、我国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4、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5、民主集中制的体现: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关系上,人大代表民主选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决策少数服从多数。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6、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7、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8、决定因素: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9、基本内容:①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在普选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③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能;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等等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10、人民代表大会的优势:(1)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2)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权力统一;(3)有力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与团结。
10、如何认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作用及关系?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其领导方式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但党委并不能取代人大、政府和政协的职能。人大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进行监督,从而避免政府决策失误;政府通过行使国家职能,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条件;政协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促进政府政策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历史事实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2、新中共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设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改革,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3、结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4、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①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③党领导的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6、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7、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1)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我国国情决定的;(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治政,才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
4.高二政治必修三(1~2)知识框架
一、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地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影响意识正确与否的主观因素: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构成、思维方法、精神状态。
4.从实际出发:(1)原理依据:物质决定意识(2)全面、辩证地把握实际。(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①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②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①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②方法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因果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又可以相互转化。②方法论:承认因果关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够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区别:含义不同;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部分是组成整体的部分。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整体和部分在性能状态上会相互影响。②方法论:办事情应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发展观: 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原理内容: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①要把事物的发展如实看作一个过程;②要分清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地位;③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成长。 ⑵发展的原因:原理内容:①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看到内因,又要重视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⑶发展的状态:①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 方法论: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C要重视量的积累。
⑷发展的趋势:①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②方法论: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把自己的命运与改革大业紧密联系,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矛盾观(全面的观点): (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①原理内容: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②方法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事物,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①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②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要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矛盾的特殊性。
①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事物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②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转化。
②方法论: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也就是遵循从特殊——普遍,再由普遍——特殊的认知秩序。 (5)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①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①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主流,不能忽视支流。 三、认识论 1.认识的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个条件:⑴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⑵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3.人们应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4.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
5.政治必修一二三各单元归纳知识框架
我有哲学的,也就是高二上册。
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辩证法: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2.意识到反作用原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4.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5.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6.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辩证唯物论: 一.联系 1.普遍联系原理。 2.因果联系原理。
3.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4.联系的客观性。
二.发展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3.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三.矛盾 1.对立统一的观点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6.矛盾的主次关系原理 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认识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2.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3.认识队实践的反作用原理 4.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5.认识的根本任务 6.实践的基本特征 7.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这些都是主干知识点,希望你能用到 那你要什么?经济学还是政治学?2010年高考政治知识点 3.树立企业信誉和形象 (1)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集中地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2)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创立名牌。 核心提示:经营者重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问题,要在市场上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诚信经营,反对欺诈,创立名牌,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和形象。
考点四:产业和劳动者 1.农业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人均资源少是我国农业最大的制约因素。
(2)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之路,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发展措施:第一,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
第二,关键要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走科教兴农之路。第三,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第四,要积极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经营方式。第五,加快调整农业的产业和产品结构。
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结构的优化,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核心提示:①必须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②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政策包括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包括新农村建设、国家对农业农村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等政策。③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消费水平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④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2.工业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其主导作用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2)我国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工业素质,提高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3)发展我国工业:①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②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③要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尤其要鼓励工业企业的"强强联合",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④要提高我国职工的职业技能,加强自主技术创新,从而在世界经济产业链条中处于有利地位。⑤大力发展建筑业等支柱产业。
核心提示:工业知识的考查一般是围绕我国工业的素质和如何提高我国工业的素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等展开。 3.第三产业 (1)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我国第三产业相对落后,制约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如信息产业、金融业等。
(3)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重点突出其在解决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 核心提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出路)是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把发展第三产业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 4.劳动者 (1)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特别是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它对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重要意义。
同时强调劳动者遵守职业道德,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 (2)劳动合同制度及其意义:重点掌握订立劳动合同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即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劳动合同制度对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者素质有重要意义。
(3)社会保障制度:①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原则:A.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B.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③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A.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
B.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C.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核心提示:①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②劳动合同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都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③结合大学生就业难深刻认识劳动合同制度要求提高个人素质这一意义。
6.高中政治必修三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文化多样性,表现为: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2、什么是民族节日?为什么要庆祝民族节日?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它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3、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保护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4、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3)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发展的基础。6、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1)正确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原则: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7、什么是文化传播?传播的途径有哪些?(1)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8、什么是传播媒介?什么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作用是什么?(1)传播媒介(或方式手段):经历了语言、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五个阶段。(2)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3)作用: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界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9、文化传播对中华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态度?(1)文化传播的作用:A文化传播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B同时,外域文化传入中国,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2)对待文化传播的态度:我们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0、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传统习俗(是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重要标志)、传统文艺(是重要组成部分)和传统思想的继承(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11、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中华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12、传统文化的作用是什么?(1)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两面性:A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即顺应变迁,促进社会发展) B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阻碍人的发展。
(即一成不变,阻碍发展)13、如何对待传统文化?(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对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创新。
14、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如何?(1)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15、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也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3)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推动文化发展;(4)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
7.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小结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世界文化多样性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民族节日、文化遗产P29-30
2、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因P31
3、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P31
4、尊重文化多样性P32-33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2)必要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1)贸易活动 (2)人口迁移 (3)教育
(4)其他方式P34-35
2、传媒的发展阶段:口语、文化、印刷、电子和网络等。P36
3、大众传媒P36-37
(1)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
(2)作用: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P37
4、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和文明使者。P37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的含义P39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P39-41(1)传统习俗的继承 (2)传统建筑的继承
(3)传统文艺的继承 (4)传统思想的继承
3、传统文化的特点:(1)相对稳定性 (2)鲜明的民族性P42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P43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P43
2、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P44
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P44-45
(1)社会制度的更替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思想运动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P46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P48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P48-49(1)源泉 (2)动力和基础
3、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P49-50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4、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广大文化工作者要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P50-51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P52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P53-54
(1)基本途径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基本途径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3、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P54
4、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各种错误倾向:P55(1)“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2)“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8.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小结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世界文化多样性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民族节日、文化遗产P29-302、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因P313、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P314、尊重文化多样性P32-33(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2)必要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1)贸易活动 (2)人口迁移 (3)教育(4)其他方式P34-352、传媒的发展阶段:口语、文化、印刷、电子和网络等。P363、大众传媒P36-37(1)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2)作用: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P374、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和文明使者。P37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传统文化的继承1、传统文化的含义P39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P39-41(1)传统习俗的继承 (2)传统建筑的继承 (3)传统文艺的继承 (4)传统思想的继承3、传统文化的特点:(1)相对稳定性 (2)鲜明的民族性P42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P43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P432、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P44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P44-45 (1)社会制度的更替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思想运动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P46第五课 文化创新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P48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P48-49(1)源泉 (2)动力和基础3、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P49-50(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4、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广大文化工作者要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P50-51二、文化创新的途径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P52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P53-54(1)基本途径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基本途径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3、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P544、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各种错误倾向:P55(1)“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2)“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9.高中政治必修三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文化多样性,表现为: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2、什么是民族节日?为什么要庆祝民族节日?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它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3、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保护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4、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3)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发展的基础。6、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1)正确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原则: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7、什么是文化传播?传播的途径有哪些?(1)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8、什么是传播媒介?什么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作用是什么?(1)传播媒介(或方式手段):经历了语言、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五个阶段。(2)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3)作用: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界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9、文化传播对中华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态度?(1)文化传播的作用:A文化传播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B同时,外域文化传入中国,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2)对待文化传播的态度:我们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0、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传统习俗(是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重要标志)、传统文艺(是重要组成部分)和传统思想的继承(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11、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中华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12、传统文化的作用是什么?(1)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两面性:A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即顺应变迁,促进社会发展)B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阻碍人的发展。
(即一成不变,阻碍发展)13、如何对待传统文化?(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对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创新。
14、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如何?(1)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15、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也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3)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推动文化发展;(4)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