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外国人比中国人更懂中国历史?

bdqnwqk1年前学者11

这是个完全错误的问题。

比方讲,董燕生是我国著名西班牙语文学家,《堂吉柯德》等作品的译者,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西班牙文学造诣,当然比绝大多数西班牙人好了。为什么呢?因为董先生一辈子都在钻研西班牙语文学——很多西班牙人在踢球、在发呆、在打电动的时候,董先生都在辛勤攻读西班牙语文学。

换而言之,谁更懂一件事,和他的国籍、种族、年龄、性别都没有关系,这取决于谁花了更多的工夫。一个中国人,只要勤奋刻苦攻读一种外国的学问,都可以比外国的普通人强出很多。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历史领域,如果投入了大量得有效学习时间,自然比没有学习过有关内容的中国人更了解中国历史了。

大体来讲,如果一个美国人大一开始学习中文,跟着课程进度,大四毕业的时候听说读写就相当熟练了。这就相当于我们北大或者北外法语系、德语系的毕业生,虽然说的、写的可能马上可以知道是外国人,但也可以有效表达自己,或者可以出国留学,或者可以进入外资工作——美国学生也是这样。一般来讲,大二大三开始学文言文,到了大四毕业,就可以独立翻译很多文本了——虽然可能会有明显的错误,或者一开始比较慢,但本来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进入硕士阶段以后,这样的一个学生就可以大量阅读中文文献。以一般硕士的工作强度,一天10小时计,一年就是3000小时,两年硕士,到了博士三年级的时候,基本就已经有了近一万小时,用以爬梳中文文献、史料。而这个时候也刚好开题了。如果一万小时定律有一些意义的话,他们在这个时候已经进入这个领域了。

同时,这个学生从本科到博士阶段,还在学习日文及其他欧洲语言,并在这个过程中,阅读大量英文的中国史著作。也许有人对这些著作有偏见,觉得不行,但至少,现在大量一线中国学者的作品也有英文版了:袁行霈编的《中华文明史》、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茅海建的名作《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等都有英译本。内藤湖南、宫崎市定、谢和耐、巴托尔德等日本欧洲名家,就更加有大量英译本可以读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从本科到博士低年级,课程内涵盖的著作就上千种,需要在资格考时准备的书又不下三百种。

能够完成这个训练的过程,无论国籍是中国是外国,民族是这个是那个,就具备了进一步探索中国史的素养。换句话说,外国人之所以了解中国史,是因为人家勤奋。不肯下苦工夫学习,以为自然而然就能掌握自己国家的历史,哪里有这么好的事情呢?所以,毛·主·席教导我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都是这个道理。